业内信息

浅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题出版的特点、问题和启示

2020-06-21 来源:《新西部》
  【作者】赵宏超、李洋: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打造和传播疫情防控主题出版物,用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是出版单位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通过分析梳理一个多月以来疫情防控主题出版的概况,归纳疫情防控主题出版的基本特点与不足,出版单位为适应今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应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注重精品生产、重视发展融合出版和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

  2020年伊始,一场席卷全国乃至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号令,一场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全面展开。在全国上下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抗疫,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出版战线也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出版了一批疫情防控主题出版物,用实际行动助力抗疫前线。

  一、出版概况

  1月23日,全国第一本疫情防控方面的出版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由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率先出版发行,并先行发布了网络版。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全国出版单位开始在新冠肺炎主题出版物上集中发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3日,全国共有超过85家出版社出版了150余种疫情防控相关出版物。这些主题出版物的及时出版,对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提高全民防护意识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中,部分出版单位及时出版的有关新冠肺炎的专业医学图书,为提升诊疗效果也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主要特点

  全国出版的这150余种新冠肺炎主题出版物,具有十分鲜明的出版特征,经梳理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针对性强,专业特色突出

  这150余种出版物中,直接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或近似名称为题的超过总数的95%,内容也直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个人防护注意事项等方面,直接服务于疫情防控,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绝大部分图书的主编单位为国家卫生健康部门或者疾控中心,部分由地方传染病防治的专门医院及知名专家编写,或经权威机构或专家审定,及时反映了疫情状态和医学防控前沿成果,保证了较高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二)呈现方式多样,种类覆盖面广

  从内容功能上看,本次疫情防控主题出版物涵盖了与疫情相关的病理研究、防疫知识、日常保健、心理健康、法律知识、人文关怀等功能不一的读本,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着手,力求建立全方位的抗疫战线。从呈现方式上看,采用了手册、读本、绘本、挂图、多媒体融合读物、动漫及游戏等诸多形式,力求立体化、多样化地呈现效果。

  从读者群体来看,除少量医学专业图书用大量专业术语描述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外,大部医学科普类图书图文并茂,文字精炼、浅显易懂,适合大部分人群阅读。部分出版社为方便低幼儿童认知疫情防控常识,出版了多种寓教于乐的儿童主题绘本。同时,考虑到我国民族多样的特点,少数民族地区出版社也出版了少数民族文字版本的防控知识读本,便于少数民族同胞掌握防控知识。此外,一些出版单位及时动手,出版了外文版,第一时间将我国对新冠肺炎的研究与海外共享,积极为新冠肺炎疫情国际防控作出贡献。

  (三)出版与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

  这批次新冠肺炎主题出版物表现出了极高的出版效率和传播速率。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于1月23日出版,距国家卫健委1月16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仅过去七天,从选题策划到成书发行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同时,及时调整了出版方式,为体现时效性,改变了以往先行出版纸质图书的方式,成书后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率先发布了网络版本,并于1月30日又发布了有声版本。从选题提出,到内容成型,再到出版和传播,出版各环节的效率均较平时提高了数倍。在此先例的影响下,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均在较短时间内出版成书并优先发布了网络版,这一通过官方媒体发布、网络化、移动化的出版方式,为广大群众阅读提供了极大便利。

  (四)担当意识强烈,社会效益显著

  目前已经出版的疫情防控科普类出版物,多以同步发布网络版的方式,定价也普遍较低(大部分低于8元),且在出版后向社会各界大量赠送纸质版,各家出版社基本没有考虑经济效益。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读本》后,在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的组织领导下,陕西省各地市新华书店及教育社自身累计向社会各界捐赠该书超过30万册,码洋累计超过了250万元,切实做到了社会效益优先。省内外其他出版单位也纷纷采取类似的方式,向社会各界赠书,不仅贯彻了国家对出版单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要求,也体现了出版单位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这批出版物对助力疫情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出版专业角度看,也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出版物同质化较为明显

  除了在出版物选题和命名上雷同之外,这批出版物的核心内容、编排体例也极为相似。如对新型冠状病毒和新冠肺炎的概念、特征解读,以及防治要点均大同小异;此外,出版物内容多为应急防控内容,内容深度普遍有待加强。当然,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正处在对疾病研究阶段,关于疫情的理论和资讯多来自于官方发布的研究结论和共识,内容的来源和素材比较单一、浅显。

  (二)出版内容更新速度略为滞后

  截至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已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发布到了第六版,保证了第一时间将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防控要点向社会公布。但出版单位往往将主要精力投入在图书的宣传推广上,未能及时更新书中有关内容。如部分图书还设置了“为什么低幼儿童不易感染”这样的问题,很少涉及到气溶胶、粪口传播等内容,没有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防护注意事项补充进出版内容中。

  (三)呈现形式比较单一

  虽然这批出版物多数为图文并茂,且相当一部分推出了有声版,甚至关联了相关视频,但总体上这种多媒体融合的形式较少,与全媒体传播方式还有较大距离。如新闻媒体会第一时间将最新的疫情防控内容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可视化形式,在门户网站、官方微信、App端(自有App或进驻第三方App)投送给广大读者,实现了全媒体、全渠道的呈现方式。而大多数出版单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手段,致使内容的呈现和传递效果,落后于新闻媒体。

  四、几点启示

  虽然这批出版物存在上述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我们能够从中清晰地看到,相较2003年“非典”时期,各出版单位在选题敏感性、出版效率、出版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变革和进步,充分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卓越成效。这些成果和不足,也对出版单位以及出版业未来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笔者认为至少包括如下几点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对文化企业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明确提出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这次全国出版单位不计经济效益,纷纷在较短时间内,特别是没有复工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出版了诸多疫情防控出版物,这批疫情防控主题出版物的推出,也正是全国出版单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动体现。

  (二)必须注重精品生产

  这次疫情爆发和疫情防控,不单单是一场突发事件,而是人类共同体与大自然的一次博弈、一次较量,更是人类对自身行为和价值理念的一次反省。因此,对于一个事件及背后内涵的深刻把握和解读,正是出版人坚持精品生产的方向所在,出版人应该坚持出版的导向性、前瞻性、深刻性,以传播科学文化、启迪心灵智慧为目标,不要仅仅停留在浅显的知识普及和信息传递层面,要高起点、全方位、系统化、多角度地开展研究,推出更多有深度、温度、亮度、厚度的优秀作品。

  (三)必须高度重视融合出版

  对于出版融合发展,我国出版业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讨论和实践,但依然未能形成一种较为成熟可行的模式,很多出版单位也在融合发展面前犹豫彷徨。这次疫情,各出版单位通过实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一场融合出版的实践,也深刻感受到融合出版的关键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需及时有效传递资讯时,传统单一的出版方式,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这次疫情防控主题出版实践,也为全国出版单位上了一堂生动的融合出版实践课,我们可以断定,融合出版既是大势所趋,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改革的重点。

  (四)必须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这次疫情防控主题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中,也充分暴露出,出版行业内适应新兴出版业态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的问题。出版内容无论是在呈现方式,还是在呈现效率上,均与新闻媒体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出版行业和新闻行业特性本不相同,但在传播知识与文化的功能上是一致的。相较于新闻媒体行业的人才结构和数量,出版行业中既懂传统出版又懂互联网技术、全媒体传播的人才较少,直接导致了疫情防控主题出版物未能实现全媒体、全渠道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批出版物的价值和效用。各出版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着眼未来,引进和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尽快补足人才短板,不断提升新时代背景下出版单位的竞争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