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小满》 生命中永恒的底色

2020-06-1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赵霞
  “阳光扑头盖脸地浇下来,把蝉声都煮沸了。天使倏地转过脸,她满眼淡蓝色的忧伤,穿越遍地灿烂的阳光,击中了我。我脱口而出,问她遇到了什么麻烦,是否可以帮助她。我忘记她是给人间带来好运的天使,而我是等待天使带给我好运的凡间女孩。”

  ——摘自《小满》

  东华是一位温雅谦和的作家和批评家。我喜欢她的作品,也爱读她的评论。她以这两副笔墨在文学的世界里游走,非但不使它们彼此损伤,反让她的评论披上了活泼鲜美的光彩,作品则沉淀下某种理性思索的厚重。

  犹记得几年前的热暑里,翻开她的新著《少年的荣耀》,那种从历史的尘埃间捡拾而回、却依然鲜活如初的童年生活质感与氛围,瞬间将我卷入其中。我一面读,一面被东华了得的小说写作功夫所吸引,叙事张弛间,就连那些边角场景和人物都打磨得细致圆润,光亮照人。更进一步打动我的,是作者以沉稳的笔法,在复现一种生动的童年生活的同时,也探向了战争和历史背后童年与人性的深思。在我看来,这份思考代表了同类题材儿童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开拓点。

  现在,眼前又摆开了她的这部清雅凝重的《小满》(长江文艺出版社)。

  从许多方面看,《小满》都是一部典型的青春小说。青春心理的叛逆,身体意识的觉醒,纯净感伤的恋情,沉默私藏的秘密,还有少年时代眼中被不知不觉放大了的那种周遭世界与生活事件的重大性。仿佛从某一刻起,自我、爱情、命运,这些充满分量的语词忽然重重敲打在了敏感的青春灵魂之上。于是,在一个少女平淡无奇和波澜不惊的生活外表之下,我们看到了如同深海洋流般翻卷激荡的灵魂的风暴。

  我读《小满》,读到了这样的丰富和升华。它使这个作品带着“类型”的承重飞翔起来,成为一部独特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少年青春小说。东华对于少女成长的心思有着细腻、精准、真实、生动的捕捉与摹写。主角小满是从最普通的市井街巷走出来的无数普通女孩里的一个,拮据的生活把她打磨成了一个乖巧懂事却也眉眼平淡的孩子,家里琐碎的抱怨和争执则构成了她日常生活中不为外人所知的烦恼底色。但这是青春飞扬的年纪啊,最俗气的生活也不能将那个高贵的梦想踩在地上。

  东华把这样一个少女的平凡里的不甘、自卑中的傲气,拿捏得既充满故事的戏剧性,又尽显生活的真实感。一边是现实的镜子里那个“没有经过润色”的“草稿”般的当下之“我”,一边是虚构的空间中那个鲜妍明丽、光彩照人的想象之“我”,两者熔融的火候,其实并不容易掌控,它无疑太易滑向在类型文学和影视中常见的丑小鸭变天鹅的套路。但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对于一个普通少女真实的生活境遇与生活感觉的尊重和把握,每每化解了套路的危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把它变成了小说艺术升华的一个触发点。

  从否定性的“这不是我”,到肯定性的“我是我”,《小满》既写出了对所有青春期少年都意义重大的一种精神成长的体验,也写出了这一体验可贵的深度。这里的“我是我”并非对于本我的心灵鸡汤式的廉价肯定,却在自我内心的挣扎、反思和对抗中,选定通往另一个更好的“我”的道路。《小满》因此不仅是一部关于自我认识的少年小说,也是一次关于自我塑造的青春书写,后者使它在精神上进一步突破青春小说的流行类型,而带上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内省的气质。我以为,东华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青春里,隐隐写出了某种凝视和越过人性深渊的大意味。

  东华这类写作的文字,恰如她笔下的年少青春,朴素的缎面上压着唯美的暗花。在云淡风轻的叙说间,那种莫名而迷人的诗意、悠扬、忧郁和感伤,如晨雾般从纸页间弥漫而起,将你我包围。

  我想起了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那一句旷世的青春宣言——“你好,忧愁”。多少成长的悸动、彷徨、慨叹与怅惘,就在这样一声轻轻的问候和道别里,随着时光的河流悄然退去,却也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永远的底色。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