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重温文学经典 感悟先贤智慧

2020-06-1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袁舒婕
  “楚辞”最初是汉代人对楚地文学作品的泛称,后来西汉人刘向把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王褒、严忌、王逸等人的作品选辑成为一个集子,命名为《楚辞》。《楚辞》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梁启超云:“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汤序波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葛云波均认为,其言不虚。

  中华书局编辑宋凤娣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像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样,《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块基石,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因此说起中国文学的‘诗骚’传统,其实指的就是从《诗经》和《楚辞》以来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

  《楚辞》相关书籍林林总总,其中有些书籍是读者了解《楚辞》、研究屈原的重要桥梁。

  诠释古文魅力 深入浅出

  重温《楚辞》,汤炳正的《楚辞讲座》(北京出版社)不可不提。汤炳正被称为“《楚辞》学大师”“当代楚辞界一代宗师”。他的《楚辞》课程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蜚声学林。其平生最后一次讲授《楚辞》的录音稿结集为《楚辞讲座》,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增订版列入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出版,由汤炳正之孙汤序波整理。

  汤序波对记者说:“《楚辞讲座》根据先祖父讲课录音稿整理,通俗且深刻,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屈原,有助于读者了解、研究屈原。他的讲学特色是先讲治学与学风,正其人,再正其言其行。全书除‘开场白’外,共计十三讲,讲名家是如何研究《楚辞》的,历史上的《楚辞》名家及其代表作有哪些,初学者如何入手研究与欣赏,《楚辞》到现在为止还有哪些未解开的谜题,作者自己有哪些独到见解,等等。于此,先祖父不仅‘授人以鱼’,更是着力‘授人以渔’——尽将金针度与人。初学者读此书能学会读书,看出读书做学问的门径,知写好论文的‘路数’;而专家读此书,亦不会‘空手而归’。”

  在普及选本读物方面,葛云波推荐了陆侃如、龚克昌的《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马茂元的《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两本《楚辞选》篇幅适中,注释均简明扼要,有助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原诗,前者译文准确优美,很好地传达了古典诗篇的韵味,是很适合现代读者了解《楚辞》的读本”。

  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了网上“楚辞共读”读书活动,前后23天,由葛云波主讲。葛云波告诉记者,为办好这一活动,他在最近这几个月里重新认真研读了《楚辞》,还搜集了市面上常见的几个注本,对字词及题解等都做了切实的比对,体会到古往今来诸多学者在《楚辞》研读上都付出了各自的智慧和汗水,在继承与弘扬过程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脉动。

  博取古今成果 致敬经典

  “《楚辞》是部传统经典,经典值得隆重致敬。对经典的了解,最好做到深切、翔实,从而在精神层面上更好地贴近经典,以期达到经典对个人充分的滋养境界。”葛云波认为,诵读全本,通览全书,慢慢已成为一种阅读理念,引领着读者踏上健康的读书之路,“对于流传两千多年而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楚辞》,全面整理的价值要大于选本”。

  “目前偶有的全本注本,却未保留原有卷次的面貌。有几种影响较大的注本,轻易改动底本,不加交代,造成一些讹误,注释中偶涉异文,表述也不专业。一般注本少及异文,对于深入、准确理解文本,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窗口。”葛云波说,由于全本注释本极少而且存在一定问题,他担任责任编辑的、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所著的《楚辞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保留了最重要的版本《楚辞章句》十七卷的面貌,借以了解“整本书”和古人编排的层次,并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了底本与参校本的不同面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志啸看了《楚辞全注》之后感慨道:“在我所见到的当今所有为《楚辞》作注释的普及性读本中,很难得见到对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收录的全部作品作注释及题解的。这是我对《楚辞全注》的第一深刻印象,它应该也是该书值得称道的第一鲜明特色——‘全’。这对于想了解《楚辞》全貌,阅读、理解、欣赏《楚辞》全部作品的研究者和一般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助益的。”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楚辞》(中华书局)也是对《楚辞》的全面整理,其原文以学界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汲古阁本《楚辞补注》为底本,译注者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家骊。本书责任编辑宋凤娣介绍:“林家骊先生是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敦煌研究专家、文献学家姜亮夫先生的高足。其题解、注释和译文,既有深厚的学养积累做支撑,表达方式又能够做到深入浅出。题解以简要且能概括全诗内容及艺术特征的语言勾勒出篇章概要,如关于《离骚》的解释,就将历史上众说纷纭的解说概括为9种,这既让读者清晰地了解这一问题的历史,又为读者进一步探讨指明了线索。”

  柳宗元在《吊屈原文》中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今天人们重温《楚辞》,重新诵读屈原的文章,来想象他的容貌形象,感知他的人格魅力,传承他爱国爱民、高洁独立的精神,就是一种很好的纪念。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