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春华秋实四十载 砥砺奋进正当时 教育科学出版社成立40周年系列报道之九

2020-06-19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4月24日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鲁洁教授90华诞。2014年,教育科学出版社曾出版过鲁洁先生的《回望八十年:鲁洁教育口述史》。有人说,“这是最好的一本教育口述史”,因为该书展现了鲁洁先生精彩的人生经历、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人格境界。对出版者来说,遇到并出版这样厚重的作品,乃一大幸事。我们的职责就是用优秀的作品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践行我们的文化使命。

  为中国教育史留下充满细节的底稿

  从《回望八十年:鲁洁教育口述史》谈起

  ■李宗喜

  我们为什么记录

  鲁洁先生生于1930年,“一生平淡”(先生自我评价)却又一生精彩。她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德育学研究,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体系。鲁洁先生也是当代德育思想变革的先锋和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引路人。她在古稀之年主持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耄耋之年又受邀担任国家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总主编,为“让道德教育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贡献了毕生精力。

  近年来, 学界对鲁洁先生的学术思想已有不少研究。比如2010年教科社曾出版《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一书,该书对鲁洁先生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超越论教育哲学、生活德育论思想及其学术研究风格、教书育人艺术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南京师范大学也曾举办过“鲁洁教育思想研讨会”。鲁洁先生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但对于她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精神世界、学术路径选择等,则一直没有系统论著。

  鲁洁先生这一代教育学前辈,见证了新中国教育学学术自觉与话语体系建构的努力;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新中国教育学的基础。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是一个时代教育学术和教育思想演变的缩影。比如鲁洁先生,家学渊源,其父鲁继曾先生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长期担任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教务长,母亲亦出身名门,曾在当时上海著名的圣玛利亚女中接受教育;鲁洁先生幼时在上海大夏新村和租界长大,小学就读大夏大学附小和工部局小学,中学在教会学校上海震旦女中度过,大学读的是金陵女大(南京师范大学前身),光是这份教育经历就是珍贵的教育史料。

  记录历史,是出版人的使命。历史有所谓正史和野史之分。前者能反映大趋势和权威信息,后者则能呈现更多丰满的细节。就如鲁洁先生在《回望八十年》一书前言中所说,宏大叙事往往把个人的活动、生命的经历、个人的情感意愿等全都淹没了。个人生活史则是对宏大叙事历史的一种补充,它通过细节化的、鲜活的个人经验,提取出历史的走向。

  但就教育研究而言,理论语言和宏大叙事仍然占据主流。在理论语言和宏大叙事中,个人化的生活往往被抽离或过滤掉了。而缺乏这些细节的支撑,我们可能就难以全面细致地认识历史的原貌。教育口述史,就是从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那里了解历史的细节,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

  所以,整理记录鲁洁先生这些前辈的口述史也可以说是和时间赛跑,是一项保存历史记忆的行动。历史不可重复,作为出版人,我们多记录一些,就能让教育史的底稿细节更丰富一些。

  教育口述史的基本功能是保存与诠释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望八十年》一书,细致刻画了鲁洁先生生活成长和学术思想发展的经历,展现了鲁洁先生高尚的道德人格、严谨的治学风范和炽热的教育情怀。该书通过个人生活视角,勾画了80年来中国教育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为教育学留下了一份独特的学术史料。就像高德胜教授在该书的后记中所说,该书通过鲁洁先生,“重温她们那一代人的遭遇,用先生的个人生活史折射整个时代,……,为南师大教育研究史,乃至新中国教育研究史保留了一个生命化的讲述方式”。

  我们记录了什么

  教育口述史近年来逐渐兴起,并成长为一个有特定学术规范的领域,与日常生活逐渐被纳入史学研究视野有关,也与学术界将历史研究关注的对象从社会精英转为普通大众的研究视角和立场有关。“这种个人主体的教育叙事之所以更‘容易使人感兴趣一点’,实在是由于它把教育和教育史研究从‘无人’的状态带进‘有人’的世界,一个与个人成长紧密相联,带着呼吸与脉动,充满困扰与困惑、机遇与挑战的生命世界。”

  对教育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有敏锐的感知和把握。成立40年来,教科社始终立足教育学术前沿,出版了一大批内容独到、论述厚重、方法新颖、学术严谨的精品力作。

  比如,叙事研究运用于历史研究,也可纳入口述历史的范畴。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教育叙事试验,并从2001年开始与教科社合作推出国际性中国教育研究集刊《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倡导叙事研究,为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学者提供交流与对话的共享学术平台,迄今已坚持了20年。此后,教科社与丁钢教授团队合作,陆续出版了“中国教育叙事研究丛书”“教育地平线丛书”“教育文化与社会研究丛书”,其中多部作品把传统的教育思想史转换成学术与人生相互交织的生活史,展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生动应用。2011年,“中国教育叙事研究丛书”(4册),以及“教育地平线丛书”中的《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2019年,《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四卷本)以及“教育地平线丛书”中的《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推出英文版,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支持。

  再比如,2014年教科社还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的《我的教师之路:中日中小学教师口述史》。该书聚焦普通中小学教师,读者从他们的口述中可以看到历史风云变幻与个人命运的关联,以及教师个体在教育场域中的被动性与能动性。它是国内第一部以教师的生命史为线索,在生命细节中探寻历史轨迹和教育画卷的跨文化研究著作。

  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科社出版了《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刻画新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的形象,展示他们对教育矢志不渝的情怀,立人立己、达人达己的境界,为新中国留下了一份充满细节的珍贵教育史料。

  就如丁钢教授在“中国教育叙事研究丛书”总序中所说:“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教育都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所以,我们想要了解教育,并且期望教育发展,就必须了解和理解这种生活方式。”教科社秉持学术使命与情怀,与学界携手共进,尽力保存一代人的教育记忆,为后人观察时代教育演变脉络留下了一个个窗口,也助力开辟了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研究新领域与新路径,实现了自己的学术使命。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