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促进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的发展,本文首先阐明了开放式获取出版为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的基本概况,进而分析目前我国开放式获取出版尚且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开放式获取;期刊;出版;平台
开放式获取(Open Access)是指某文献在internet公共领域可以被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只需在获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对其复制和传递的唯一限制,或者说版权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的研究基本概况李琦的唯一作用应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以及作品被正确接受和引用[1]。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开放式获取出版具有促进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传播、便捷社会公众获取科研信息等特点,其发展得到了出版机构、科研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如2012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两位科学家都曾在PLOS期刊(开放式获取期刊)上发表过与获奖的研究成果有关的研究论文[2]。本文从开放式获取出版的必要性、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发展的基本概况、开放式获取出版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四个方面论述了开放式获取出版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以期为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发展提供借鉴。
一、开放式获取出版的必要性
(一)不同主体对开放式获取出版的需求
开放式获取出版是科研人员、出版机构、社会公众三方需求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
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科研成果的交流为科学进步的基础。Science曾发表社论称,知识和资料的出版和开放交流支撑着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的重复验证[3]。《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发表评论称,为了科学资讯和知识的传播,学术信息交流系统中的许多利益相关方已开始探索更开放的、基于互联网的可以替代传统出版的模式[4]。一方面,开放式获取出版可以使得科研成果更快地进行传播,有助于学术交流,科研人员可以获得更为及时的科研信息;另一方面,开放式获取出版有助于科研成果在更广的范围内被同行科研人员所重复,有助于科研成果的验证。
从出版机构的角度出发,开放式获取出版有助于出版机构提升其出版物的质量。通过开放式获取出版,其出版物所刊载的文章会被更多的读者所阅读,其文章的被引频次会得以提升,进而提高其出版物的影响因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模式的出版商进入开放式获取领域,从侧面可以看出开放式获取是可持续的、有利可图的[4]。如Springer、Wiley、自然出版集团、Elsevier、IOPP等出版商和期刊均提供开放出版模式[4]。
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开放式获取出版有助于其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科研资讯。传统模式下,学术出版商主要通过与研究型图书馆签订协议而向科研机构提供文献资源,对于优质文献资源,学术出版商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垄断地位,因而“肆意涨价”时有发生。对于研究经费充足的科研机构,“价格因素”不是影响其科研的主要因子,但对于那些经费并不是很充足的科研机构,“涨价”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研的顺利进行。由于开放式获取采取出版的是免费下载的形式,因此对于社会公众,其想要获得该领域的科研信息将变得方便很多。
(二)开放获取出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012年,Elsevier反对开放式获取的提案遭到全世界科研人员的强烈抵制,科研人员发起拒绝向Elsevier投递稿件、拒绝为其期刊论文评审、拒绝参加其编辑工作的活动,建立抵制网站征集科学家签名,一个半月中收到7000多位科学家的签名,迫使Elsevier不得不撤销对反对开放式获取出版提案的支持;发生在美国白宫的请愿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要求政府就采纳公共资助研究成果开放式获取政策给予正式回应,这一请愿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响应,不到两周,“请愿书”就获得25000份签名支持。2013年2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备忘录作为对请愿的回应,要求美国年科研资助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联邦机构在6个月内制定出研究成果开放式获取政策,联邦机构直接资助的研究产出的论文在发表后12个月内存储到开放知识库中提供开放式获取[1]。自2003年《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签署以来,开放式获取运动在全球快速展开。截至2016年,全球范围内以开放获取方式出版的研究论文占全部论文的13%。全球五大学术出版商出版的金色开放获取期刊(即向作者收取论文处理费的开放式获取论文期刊)数量已经达到4723种,其中,施普林格·自然集团2016年出版了2113种开放式获取期刊,成为国际学术出版巨头中引领开放获取转型的先锋。除了收购全球最大的营利性金色开放获取出版商BMC(BioMed Central),并且与自然出版集团合并之外,施普林格2015年以来展开大力改革,包括整合公司旗下开放获取出版业务,成立专门的开放获取出版部,全面接管原先分属于各个学科的开放获取期刊,并针对中国、印度等“金砖国家”积极开拓市场[5]。由此可见,开放式获取出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的基本概况
(一)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的代表性事件
自开放协会研究所OSI(Open Society Institute)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召开关于开放式获取的国际研讨会,并起草和发表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以来,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开放式获取计划,在这期间我国在开放式获取推广方面的主要代表性事件如下。
2003年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国科学家签署了《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以下简称《柏林宣言》);
2004年,路甬祥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基金委签署了《柏林宣言》;
2006年10月23日中国发布科学数据开放获取政策;2010年10月,COAJ(ChinaOpenAccessJournals)线上运行;
2010年10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
2012年起,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连续举办年度“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
2013年底,科技部委托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代表中国参加SCOAP³(Sponsoring Consortium for 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Particle Physics)联盟;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全球研究理事会(Global Research Council)北京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正在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知识、技术、人才的全球流动,支持建立公共财政资助的科学知识开放获取机制,促进中国和世界科学事业共同发展”;
2014年,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颁布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共自主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
2015年5月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发布;
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org成立。
综上,一方面,从《柏林宣言》的签署以及李克强总理在全球研究理事会北京大会上的讲话可以看出,开放式获取是我国大力推行的一种出版方式;另一方面,我国科研教育机构积极推动开放式获取出版,如中科院在签署《柏林宣言》、政策颁布以及平台发布方面都进行了先行先试,科研教育机构积极推动开放式获取出版有助于科研人员尽早了解并且认识开放式获取,进而推动我国开放式获取出版的发展。
(二)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的基本概况—以DOAJ为例
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是由布达佩斯开放社会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 Budapest)与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资助,于2003年由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一个了解和查找开放获取期刊的工具。它提供有质量控制的、可免费获取的电子期刊资源,是对全球开放式获取期刊的收集和规范,是全球权威的开放获取期刊目录系统[7]。截至2018年10月6日,DOAJ共收录来自于128个国家的期刊12173种,我国被收录116种(包括台湾地区的32种),占比0.95%,高于平均占比0.78%(1/128),即我国仅处于稍高于平均水平的位置。
2006年,我国第一本被DOAJ收录的期刊为来自台湾地区的《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8]。由表1可以看出,2006-2014年,我国被DOAJ收录的期刊种数均不超过5种,增长缓慢,并且2009年没有期刊被收录进DOAJ;2014年后,我国期刊被收录的情况变好,每年新被收录的期刊明显增多,2016年更是高达40种,即2016年一年新被收录的期刊种数超过收录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可能与2014年及以后我国在开放式获取出版方面的态度以及政策有关,如李克强总理在全球研究理事会北京大会上的讲话以及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颁布的相关政策。
表1 我国期刊加入DOAJ的情况
数据来源:DOAJ网站,数据截至2018年10月6日。年份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种数 | 1 | 1 | 1 | 0 | 3 | 1 | 2 | 5 | 3 | 17 | 40 | 25 | 17 |
(三)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的平台建设
从我国期刊被DOAJ收录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期刊的开放式获取出版与国际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在开放式获取平台建设方面,我国从2003年开始也陆续有开放式获取平台建成,但整体发展水平以及期刊收录情况还有待提高。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创办于2003年,是我国较早的开放式获取出版平台,其是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科技论文网,该平台有科技论文在线首发功能。截至2018年10月,该平台收录期刊850种,其期刊特点是以高校主办的期刊为主,该平台的主要问题是论文时效性不强。
中国光学期刊网是国内最大的光学论文资源的数据库和发布平台,由中国激光杂志社建设运营,2004年5月正式上线,截至2018年10月,平台共收录52种光学期刊,其中,被SCI收录期刊7种,被EI收录期刊12种,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Frontiers Journals)为英文学术期刊的出版平台,始建于2007年,于2014年进行了升级,提供向全球用户的访问服务。该平台承担着中国工程院院刊的内容发布任务,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的内容发布平台,收录期刊自2006年创刊以来的全部数据,截至2018年10月,平台收录期刊31种。
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hina Open Access Journals,COAJ)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承办,2010年10月运行。其特点是对收录的期刊进行分级,共分为四级:全文-即时开放、全文-延迟开放、摘要-链接全文、基本信息-链接期刊网站,截至2018年10月,该平台共收录期刊660种,其中450种期刊为D级,基本信息——链接期刊网站。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OA期刊数据库(NSSD)是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建的国家级、开放型、公益性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平台,具体责任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研究中心)。系统平台于2013年7月16日开通,截至2018年10月,该平台收录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学术期刊2039种,核心期刊642种,荣获“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20佳”称号。
中国科学杂志社“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平台”(SciEngine)由《中国科学》杂志于2014年立项,2015年全面建设,并且于2016年4月开始上线运营,平台内容涵盖其代表性期刊《中国科学》以及《科学通报》等30种期刊,全部采用开放式获取方式。平台建成后,有望实现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缓解当前学术期刊国际化需要依托国外出版商的情况。
表2 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平台的比较
平台 | 收录期刊种数 | 优点 | 缺点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 850 | 成立较早 | 滞后性、期刊多为学报 |
中国光学期刊网 | 52 | 针对性强、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 期刊种数有待提高 |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 31 | 英文 | 期刊种类有待丰富 |
COAJ | 660 | 分级 | 可获取全文的期刊种类少 |
NSSD | 2039 | 期刊种类多、针对性强 | 滞后性 |
SciEngine | 30 | 高水平学术期刊 | 种类有待丰富 |
可以看出,一方面,自2003年签署《柏林宣言》以来,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平台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平台各具特色,为不同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便捷的论文获取方式。另一方面,放眼国际,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平台的建设还存在不足,一是我国开放式获取平台的建设时间较短,有的平台是2014、2015年才开始建设运营;二是我国开放式获取平台的资源存量不高,其国际显示度相比较于DOAJ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平台收录论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时效性欠佳。
三、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近些年科研产出的不断增长,我国期刊出版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7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0种,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2676种,文化、教育类期刊1397种,文学、艺术类期刊665种,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5027种,综合类期刊365种[6],较2016年都有小幅度提升,即我国期刊处在稳步发展中。但从我国期刊被DOAJ收录的情况来看,我国一万多种期刊只有116种被收录,即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还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参与度有待加强。开放式获取出版不是科研机构或者出版机构的单独行为,而是立足于政府角度的长远战略行为。欧盟竞争力委员会于2015年5月27日宣布欧盟达成了一项战略目标——到2020年,欧洲所有的科学论文和研究数据实现开放获取。2016年2月,欧盟委员会下属的研究与创新指导委员会出台了Open Access(OA)2020计划行动纲要,对上述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入阐释[5]。然而,我国在开放获取出版政策方面,尚缺乏基于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和布局[9]。
第二,开放式获取出版缺少经费支持。由于开放式获取出版对于读者而言是免费获取,那么相关的费用压力便存在于出版商方面,对于开放式获取出版发展比较成熟的期刊,其出版商会向作者收取一定的论文出版费来分担出版费的压力,但对于尚且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期刊,往往不收取论文出版费或者收取极低的论文出版费。初景利[10]等对中国科协开放式获取出版期刊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开放式获取出版期刊也并没有专门对开放出版论文收取论文处理费。由此可以看出,开放获取出版的经费问题仍然其普及发展的一个障碍。
第三,开放式获取论文的同行评议需要完善。随着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的发展,以营利为目的的掠夺性期刊时有滋生。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图书馆馆员Jeffrey Beall在Scholarly Open Access博客上列出了超过一千个“潜在、有可能或大概是掠夺性的学术开放获取出版商”(Beall清单)引起学术界以及出版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掠夺性期刊其论文质量不高,缺乏完整的研究信息,且为兑现快速发稿存在审核不严的严重问题[11],这严重影响了科研学术的产出,更是阻碍了开放式获取的发展。
四、思考和建议
从推动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发展的角度,基于现在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期刊开放式获取出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从政府参与度角度完善开放式获取出版的政策规划,在国家开放式获取资源建设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引导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等机构面向多元化社会主体统一协同发展,推动我国期刊的开放式获取出版的发展。二是政府部门与各层级部门要协同合作,着力解决开放式获取出版过程中的经费问题。三是从同行评议的角度,加强把控质量关,在提升科研成果的传播度之前,优先确保科研成果的准确度,完善稿件发表的同行评议制度,并且对参与同行评议的专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对审稿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实行流动的专家库,对于审理情况不好的专家进行及时替换,并且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机制,加强国际合作,进而推动平台建设以及我国期刊的国际知名度。
参考文献
[1]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ARLBimonthlyReport220[EB/OL].[2018-07-29].Availableat:http://www.arl.org/newsltr/220/boai.html.
[2]TwoPLoSauthorsawarded2012NobelPrizeinmedicine[OL].[2013-01-25].http://blogs.plos.org/blog/2012/10/08/two-plos-authors-awarded-nobel-prize-in-medicine/.
[3]MorinA,UrbanJ,AdamsPD,etal.Shininglightintoblackboxes[J].Science,2012,336(6078):159-160.
[4]李麟,朱曼曼,左丽华.2012年国际开放获取实践进展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0):136-142.
[5]许洁,王嘉昀.OpenAccess2020战略背景下的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现状——第十二届欧洲学术出版会议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7):593-598.
[6]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806/c14677-30212071.html.[EB/OL].2018-10-02.
[7]贺郝钰,侯春梅,迟秀丽,等.DOAJ的运作模式及对中国OA期刊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8):874-879.
[8]https://doaj.org.[EB/OL].2018-10-06.
[9]王涵,许洁,叶阳.近十年来我国开放获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22):2-13.
[10]初景利,李麟,沈东婧,等.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态势——基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3(1):43-48.
[11]高晓巍,陈锐,张则谨.关注掠夺性期刊对科研发展及科研资源的危害[J].今日科苑,2018(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