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素养提升途径浅析

2020-06-18 来源:《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
  【作 者】王伟利: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白庆侠: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

  【摘 要】为适应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需求,使其继续在知识传播和创新服务中发挥支撑作用,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政治素养、法律意识和创新精神等3个方面阐述在新挑战下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基本素养的必要性。结合科技期刊出版工作实际,从编辑能力提升、作者队伍建设、读者队伍建设和专家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出发,论述数字时代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途径,为科技期刊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素养;创新精神

  0 引言

  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出版模式受到强烈冲击,如何融入这种新发展备受业界关注。科技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学科交叉融合、学术讨论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学术交流、探索科技前沿和引领技术创新等方面肩负着独特的使命。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转型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技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成败。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科技期刊发展需求。

  当前国内外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就国外而言,Nature、Science、Cell和PNAS等期刊都建立了网站,这些网站不仅内容丰富、信息更新及时,而且提供有多样化、个性化信息服务,具有很好的用户体验,为期刊的良性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就国内而言,大部分期刊的出版工作都已实现数字化,少部分正积极探索数字融合发展的道路。以Neuroscience Bulletin为例,该期刊在电子版文稿中提供有很多图表、音频甚至视频格式的补充材料,用于对某些论文中的试验结果进行补充或更加直观地显示某些新试验的操作方法[2]。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期刊的生产和输出形态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期刊出版和发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数达8.29亿人,手机网民数达8.17亿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3]。在此背景下,读者的阅读习惯逐渐发生改变。因此,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而编辑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执行者,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期刊转型发展的成败。

  1 编辑的专业素养要求

  出版工作对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政治素养、法律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数字时代的到来既给出版业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又给编辑的专业素养要求增添了新的内涵。

  1.1 政治素养

  与以往相比,数字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政治素养的要求更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形成和传播更加自由、便捷,各种虚假信息或资料掺杂其中,这就要求编辑独具慧眼,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能迅速准确地发现和鉴别出版物的政治属性并做出正确的取舍判断,能透过一些现象看清其政治本质并采取正确的政治抉择。在审读论文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政治性审查,判断论文的思想性和舆论导向是否与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相契合。若主题思想出现了问题,不管论文的主题多新颖,框架多严谨,都不予以录用。

  1.2 法律意识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出版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出版内容和出版形式的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伴随的法律问题愈加凸显。由于数字化出版突破了时空限制,摆脱了纸质媒体的限制,面临的法律问题逐渐增多,从组稿、编辑加工到出版、发行的整个流程都面临着新的法律问题。在此情况下,强化编辑的法律意识是提高编辑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期刊编辑要时刻遵守出版领域的法律和法规,充分认识到数字版权与纸质版权同等重要,时刻注意版权意识,保护好作者的著作权,当好知识产权的把关者和守门人。

  在实际操作中,编辑要通过重复率比对来认真审查论文的抄袭情况,对于高于重复率要求的论文,坚决不予录用。考虑到期刊出版周期一般比较长,在出版之前再次对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坚决杜绝学术不端问题的发生。数字化出版要考虑到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及时提出并与作者签订数字化版权转让合同。编辑既要有数字版权保护意识,又要懂得一些数字版权保护方面的安全技术,在切实保护作者知识产权的同时,有效保障期刊的合法权益。

  1.3 创新精神

  近年来,随着出版的形态越来越多元化,出版流程,以及编辑所要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内容逐渐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4],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期刊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更要有创新精神,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数字时代的各项挑战。

  1)在选题方面,期刊编辑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掌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勇于创新,敢抓选题,善抓选题,特别是要有全新的观念、超前的发展意识,有效促进业内科技成果的传播;

  2)在出版形式方面,认真学习新的出版模式,比如网络首发、OA出版和协创出版等,提高多媒体综合运用能力和资源整合应用能力。

  2 编辑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自我能力提升

  编辑是期刊出版工作的“总设计”和“总指挥”,因此期刊编辑部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以约束编辑的行为。《期刊工作条例》《责任编辑制度》《组稿审稿流程》《编辑部职责》《编辑工作奖励和惩治规定》《编辑部编辑任用与辞退制度》和《期刊稿费和审稿费发放制度》等都是期刊编辑良好发展、健康成长的制度保障[5]。对于编辑,要做到杂、专、默,其中:“杂”就是要求编辑对各门学科都有一定的了解,做科学技术的杂家;“专”就是要做出版各环节的行家;“默”就是做到默默无闻,甘当作者论文质量的把关者[6]。

  1)科技期刊编辑要专于编辑学、出版学,对编辑出版知识有系统的学习和独立的思考,并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尤其是在审稿和编辑加工过程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以保证论文质量的提升。

  2)科技期刊编辑要对期刊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学习,时刻关注专业领域内的前沿科技,及时了解高新科技的发展动态,同时注意涉猎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解决。

  3)期刊编辑要能灵活地感受文字、运用文字,让文字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只有通过上述举措,编辑才能最大程度地找出论文中存在的知识性、技术性和规范性问题,并有效予以解决。

  1)从思想上树立数字出版的理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融入,提高数字技术的运用意识,学会使用数字化的采编、摄录、存储和传输等工具,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编辑工作中。

  2)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传播途径推动期刊的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学习来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6]。

  (1)在数字时代,期刊编辑要学会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平台整合信息,具有用户需求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媒体分类与集成能力,对相关内容进行挖掘和整理,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提高期刊的传播效率;

  (2)科技期刊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和发布,而在信息处理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必须熟练应用这些技术;

  (3)区块链技术可为科技期刊编辑构建处理、验证、传播科研成果的透明平台,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认真学习和应用该技术,建立可信任的科研评价体系,为作者和期刊提供开放、共享的数据库。

  3)多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与科技期刊有关的各种学术会议通常涉及期刊相关领域内的前沿技术、热点事件等,与会专家通常会对同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参加这些会议,不仅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而且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很快增长知识。

  编辑部应创造条件提高编辑的整体业务水平,积极组织编辑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会议,并对学习的成果进行交流,在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的前提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总结和反思,以此提升编辑的业务技能,共同探索期刊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

  2.2 作者队伍建设

  作者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反映到论文中,其质量在整个期刊质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科技期刊的核心。因此,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形成一批稳定、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对于期刊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8G9],是促进科技期刊不断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技期刊作者通常具有很强的专业属性,主要来自于行业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科技期刊编辑要与作者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对作者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并逐步壮大核心作者群[10],以此为抓手,建立以导师为核心、以基金项目和选题策划为中心的作者队伍[11]。同时,网络的兴起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各种习惯。若期刊出版单位仍采用传统的出版方式,势必被时代所淘汰。目前,国内多数期刊都已与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国内知名的数据库合作,对其收录的期刊、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等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能为期刊的作者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期刊编辑要学会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查找期刊专业领域内相关学者的信息,并将其统计入库,从中筛选出优质人员作为今后重点约稿的对象,为选题策划的成功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2.3 读者队伍建设

  期刊出版既是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过程,又是商品形成的过程。期刊是否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是衡量期刊质量的标准之一,强大的读者队伍能对期刊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长期以来,期刊编辑与论文作者的联系较多,但很少与读者交流,对其需求的了解甚少,这对期刊的发展是不利的。

  期刊出版不仅是为了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而且是为了服务读者。因此,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意见是编辑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应注意完善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当前,人们的阅读习惯已发生改变,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纸质期刊的发行量和订阅量一直在下降,暴露出了期刊出版单位对读者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的问题,缺乏理论研究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信息反馈迅速便捷的今天,编辑人员应“走出去”,注意对网络平台的应用,适应阅读环境和信息环境的变化,分类施策,做好知识和信息推送工作,对可能产生影响的作品的推出和服务读者的方式等进行充分考量,并做出预案,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2.4 专家队伍建设

  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审稿专家和编辑共同承担期刊质量“把关人”的职责。科技期刊的审稿专家多为业内的资深学者,能准确把握与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前沿知识,科学地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等。在数字化时代,媒体发展不断泛众化和分散化,传播活动呈现出“多种渠道,多重把关”的特征,面对日益纷繁的信息资源,审稿专家的“把关”作用更加突显。建立一支动态、高水平、高效率的审稿专家队伍是保证科技期刊质量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措施[12]。

  虽然审稿专家在其业务领域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其科研业务能力与其审稿能力和撰稿能力是不等价的。

  1)编辑部要有健全的审稿机制,定期维护专家数据库,了解审稿专家的现状,把控审稿进程,合理控制审稿专家在审稿件的数量,增强主动对接专家的服务意识。

  2)审稿专家要有针对性地对论文的创新性给出专业性判断和实质性指导。在稿件选送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挑选合适的审稿专家,以对稿件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做出较为专业的判断。

  3)编辑部应注重与审稿专家的沟通,使其注重审稿的原则,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同时,有效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在期刊平台进行交流和传播,从而促进学术的传承和发展[13]。

  3 结语

  随着数字出版、信息共享和新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科技期刊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多。在互联网内容泥沙俱下,健康生态尚未建立的大环境下,出版业的发展对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4]。在数字时代,在出版流程逐步规范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是出版从业者亟待思考的问题。在信息与传播技术革命和产业格局的转变中,科技期刊编辑要有勇敢探索的精神,秉承出版业的“工匠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勇于担当,促进新时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15]。科技期刊编辑只有与论文作者共同努力,通过不断地创新、探索,才能促进新知识的高效生产、传播和利用,为知识创新贡献力量,并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伟利,白庆侠.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探讨[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9(3):91G94.

  [2]姜旭,魏彬,刘方.国外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及对我们的启示[J].科技期刊发展与导向,2016(6):79G87.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

  [4]央广网.习近平治国理政100句话[EB/OL].[2019G12G11].http://news.cnr.cn/special/zglz/zglzjj/.

  [5]李书琴.改革大潮中编辑的敬业精神[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7(增刊):47G48.

  [6]蔡秀清.新时期西藏学术期刊编辑素质提升的途径分析[J].中国藏学,2018(4):170G174.

  [7]徐国红.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重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18(5):158G160.

  [8]杨瑞,袁泽轶,李晓光,等.海洋科技期刊作者群分析及核心竞争力探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720G723.

  [9]彭慧媛.综合类学术期刊作者队伍的生态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3(10):49G50.

  [10]段和平,史文海,俞立,等.探讨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核心作者群的重要意义[J].临床荟萃,2004,19(8):480.

  [11]江勇,周汉香,李朝前.大数据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4):96G99.

  [12]聂兰英,王钢,金丹,等.论科技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J].编辑学报,2008,20(3):241G242.

  [13]房玉新,金昕,方祎.科技期刊应注重开展编委及审稿人的培训活动[J].编辑学报,2019,31(2):234G236.

  [14]张维.提升编辑职业素养增强适应新时代的职业技能[J].新闻传播,2018(9):12G15.

  [15]王立君,文婧.析论新媒体编辑应具备的素养与技能[J].编辑学刊,2018(6):98G10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