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18年载文及引文情况统计分析

2020-06-16 来源:《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 者】王小华: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

  【摘 要】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依托,以《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18年刊载的775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Excel、CNKI自带的可视化分析工具等对《学报》的学科栏目及特色栏目分布、核心作者群、基金论文、引文和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报》是以基础学科研究为主、以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为特色的高水平的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刊物。最后,针对《学报》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栏目设置、扩大核心作者群范围、加大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等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特色栏目;核心作者群;基金论文;引文分析;被引分析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为《学报》)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前身为《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和《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018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出版。自1983年创刊以来,《学报》曾荣获首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陕西省重点社科学报”“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等荣誉称号[2]。2018年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其主要栏目有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法学法制研究、教育研究等[2]。特色栏目为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近年来保持在0.25-0.316之间,居于同类期刊前列。

  一、统计来源及方法

  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学报》2009—2018年刊载的775篇学术论文为统计源(征稿启事、举办会议、专业或期刊信息等除外),运用文献计量法、Excel、CNKI自带可视化分析工具等对其学科栏目及特色栏目分布、核心作者群、主要基金论文、引文和被引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汇总。检索时间为2019年6月1日至9月30日。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学科栏目及特色栏目分布

  根据《学报》学科栏目分布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见表1),《学报》所载论文中文学(文学地理学)、语言学类论文最多,共有199篇,占论文总数的25.68%。其次是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论文,共有130篇,占论文总数的16.77%。再次是教育研究和哲学社会学研究论文分别占14.32%和13.29%。最后是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类论文,仅13篇,占1.68%。文学(文学地理学)、语言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研究均属于基础学科研究范畴(占总栏目的83.67%),而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是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体现了学报独特的区域研究文化特色。因此,可以看出《学报》的栏目设置特点是以基础学科研究为主,以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为特色。


表1  2009-2018年《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科栏目分布
栏目名称 篇数 百分比(%)
哲学社会学研究 103 13.29
法学法制研究 51 6.58
文学(文学地理学)、语言学 199 25.68
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 130 16.77
经济研究 76 9.81
教育研究 111 14.32
历史研究 66 8.52
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 13 1.68
其他 26 3.35
合计 775 100

  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是汉水流域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综合性学科的汇集。《学报》将汉水流域文化研究单独设为一个栏目与其他栏目并列,充分突显了它的价值意义和刊物对本地区特色文化研究的重视。“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栏目在2009-2012年的《学报》目录中一直沿用此名称。从2013年起栏目更名为“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扩大了特色栏目研究的范围,更加突出了汉水流域文化的重要地位。

  十年间《学报》刊载的有关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论文共130篇,按照《中图法》及栏目论文分布状况可分为文学、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经济及其他五个大类。文学类有31篇,占该栏目论文总数的23.85%;历史地理类有58篇,占论文总数的44.62%;文化教育类有17篇,占论文总数的13.07%;经济类和其他类均为12篇,各占9.23%。由此可见,近十年来该刊特色栏目是以汉水流域的历史地理文化研究为主开展流域文化研究的。

  (二)核心作者群概况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某一刊物上发文较多且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3]。如果此集合中人员素质越高,能力越强,且不断稳定发展,那么其对应的刊物质量就会越办越好。普莱斯定律是一种从发文量角度来确定刊物某一时间段的高产作者的通用方法。根据普莱斯定律的相应公式,当作者的发文篇数≥N=0.749(Npmax平方根)时(其中N为核心作者发文篇数,Npmax为统计时间内作者发文的最多篇数),该作者为期刊的核心作者[4]192-195。经统计,近十年《学报》同一作者(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进行统计)发文的最多篇数是11。把Npmax=11代入公式后所得取整后的N值为3,即发文量≥3的所有作者构成了《学报》的核心作者群。经计算共有68位作者可归入核心作者群中(同名除外)。近十年《学报》的775篇论文是由486位作者(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进行统计)完成的,人均篇数为1.59篇。而68位核心作者共发文306篇,占该刊总发文量的39.48%,年均发文量为30.6篇,人均4.5篇(高于刊物论文的人均篇数)。另外,核心作者的年发文量在2012年最多,达43篇,之后6年间其年发文量在28至34篇之间起伏,但年均发文量为31.3篇,高于其近十年的年均发文量。因此,可以看出该刊核心作者能力强、贡献率大,年发文量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不断平稳发展。

  另外,核心作者群从成员的来源来看,有61位来自陕西理工大学,占其总人数的89.71%,7位来自其他单位,占10.29%;从年龄结构看,有60位在40岁以上(含40岁),占总人数的88.24%,有8位在30-39岁之间,占11.76%;从职称结构看,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共有47位(含副教授),占总人数的69.12%,其他职称的有21位,占30.88%。这充分说明了:①刊物的核心群主要是由来自陕西理工大学的40岁以上的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高素质的研究团队。②《学报》是展示校内优秀科研成果,培养优秀学术人才,为本校科研发展服务的主要学术阵地。

  (三)主要基金论文情况


表2  2009-2018年《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基金论文情况统计
序号 基金名称 篇数 百分比(%)
1 国家社科基金 108 52.43
2 国家留学基金 1 0.48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1 0.48
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 5 2.43
5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3 1.46
6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基金 5 2.43
7 陕西省社科基金 11 5.34
8 其他省基金 4 1.94
9 陕西省教育厅基金 68 33.01
  合计 206 100
  注:基金名称以中国知网网页中“分组浏览”的基金名称为参考。

  基金论文是科研人员在开展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得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或新的发现,具有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性,因此基金级别、基金论文数量及占有比、基金论文内部结构比等已成为评价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5-6]。

  由表2可知:①主要基金论文共有206篇,占《学报》总载文数的26.58%。②科研基金项目按照冠名形式一般可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企业合作基金及其他五大类。《学报》的主要基金项目涉及到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等9个基金项目名称。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论文最多,共有108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52.43%。其次,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论文有68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33.01%。陕西省社科基金论文有11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5.34%。可以看出,《学报》基金论文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级基金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其次是陕西省厅局级基金,而省部级基金较少。

  (四)引文情况分析

  1.引文量

  引文即论文中的参考文献[7],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8]。引文分析是指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对科技期刊论文、专著等研究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揭示其数量分布特征和内在关联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研究方法[4]316-317。引文量是反映刊物的情报吸收能力、作者利用文献能力以及论文质量和所含的信息量高低的指标,包括总引文量和篇均引文量[9]。同时它也能反映出所载文献与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继承性[10]。

  从表3可知,《学报》论文的总引文量为10040条,年均引文量1004条,篇均引文量12.95条。其年引文量在2009年最少,2018年最多。篇均引文量在2014年最少(9.57),2018年最多(18.09)。近五年年引文量和篇均引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二者均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所以,其情报吸收能力和作者利用文献的能力目前总体处于不断上升阶段,论文质量及其所含信息量也在不断提高,载文与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也在不断增强。


表3  2009-2018年《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引文量统计表
年份 年载文量(篇) 年引文量(条) 篇均引文量(条)
2009 79 867 10.97
2010 77 929 12.06
2011 80 1075 13.44
2012 77 917 11.91
2013 73 991 13.58
2014 76 727 9.57
2015 81 1025 12.65
2016 81 1002 12.37
2017 77 1168 15.17
2018 74 1339 18.09
合计 775 10040 -
平均 77.5 1004 12.95

表4  2009-2018年《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引文类型统计表(单位:条)
年份 图书 期刊 网络资源 学位论文 报纸文章 其他 合计
2009 341 453 39 5 24 5 867
2010 411 434 35 11 17 21 929
2011 540 445 29 29 18 14 1075
2012 446 365 36 14 30 26 917
2013 433 440 28 7 42 41 991
2014 366 261 47 26 19 8 727
2015 445 462 39 40 18 21 1025
2016 574 376 25 11 7 9 1002
2017 628 453 42 10 26 9 1168
2018 610 526 48 30 85 40 1339
合计 4794 4215 368 183 286 194 10040

  2.引文类型

  引文类型能反映出刊物载文所参考的文献的范围和主要情报源[11]。对它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入研究引文现象,揭示引文规律,展示引文特点。

  经统计该刊引文类型中最多的是图书,十年共引图书类引文4794条,占总引文数的47.75%;其次是期刊,共引4215条,占总引文数的41.98%;再者是网络资源368条、报纸文章286条、其他类引文194条、学位论文183条,分别占3.67%、2.85%、1.93%、1.82%。前二者占到总引文数的89.73%。图书内容系统、全面、可靠,期刊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专业性、时效性以及前沿性较强。由此看来,《学报》作者不但十分重视引文内容的系统全面及可靠性,而且还注重对学术前沿动态的引用。这为其论文质量的提升和刊物影响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被引情况分析

  期刊论文的被引情况包括论文被引篇数、总被引次数、被引率、篇均被引次数等。它可以反映出论文的创造力及作者的科研水平,同时也是刊物学术水平、学术价值及其在该领域中地位的写照[12]。

  十年间《学报》共刊出论文775篇,其中被引用论文共有543篇,被引率为70.06%,总被引次数为2203次,篇均被引文次数为2.84次。各年度被引情况见表5。2009—2015年被引率起伏不大,在72.84%-90.91%间徘徊,其中,2010年被引率达到最高(90.91%)。据统计《学报》相较于同类期刊,其被引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总之,从《学报》的被引情况来看,刊物学术价值高、资料性强,论文被引情况良好,质量高,创造性强,能抓住学术研究热点和前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表5  2009-2018年《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引情况统计表
年份 年载文量 被引篇数 总被引次数 被引率(%) 篇均被引次数
2009 79 70 400 88.61 5.06
2010 77 70 379 90.91 4.92
2011 80 66 347 82.50 4.34
2012 77 65 311 84.42 4.04
2013 73 55 169 75.34 2.32
2014 76 61 203 80.26 2.67
2015 81 59 141 72.84 1.74
2016 81 39 129 48.15 1.59
2017 77 39 80 50.65 1.04
2018 74 19 44 25.68 0.59
合计 775 543 2203 - -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综合分析研究可以看出:(1)《学报》是一种以基础学科研究为主、以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刊物。(2)《学报》是为本校科研发展服务的主要学术阵地。其核心作者群的职称高、综合能力强。(3)论文的引文数量稳定,被引情况呈稳定增长趋势,说明《学报》的论文质量较高,学术价值高,资料性强,创新性强,能体现学科研究热点问题和学术研究前沿问题。

  但是《学报》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栏目设置的学科分类尤其是基础学科栏目的学科分类范围偏大,致使刊物的部分栏目名称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反映时代脉搏的“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栏目比例偏少,体现学科融合发展的交叉学科栏目较少。(2)核心作者群范围过于集中,且年龄偏大。(3)高级别的基金论文相对较少,优质稿源紧缺。

  (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优化栏目设置。细化基础学科栏目名称,适当缩小其栏目比例,突出特色栏目,扩大“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栏目比例,增设交叉学科栏目。(2)扩大核心作者群的范围。利用《学报》为本校科研发展服务的功能,研究分析近十年发文作者的现状和潜能,积极培养校内外有潜力的中青年作者,同时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校内外志同道合的作者长期合作,不断扩大作者的地域分布,多多培育学术新人。(3)采取多方举措,加大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度。积极约稿,对特优稿件、重大基金项目和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相关的优秀稿件优先发表,调整现有激励政策,加大对优质稿件的奖励力度,不断提高稿源质量。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简介[EB/OL].(2016-06-15)[2019-04-16].http://xuebao.snut.edu.cn/shkxb1/shkxbjs.htm.

  [2]本刊编辑部.促进学术创新,敬请惠赐佳作[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封四.

  [3]曾瑛.《现代情报》2009-2011年载文及相关情况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9):78-81.

  [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王芳.从《热加工工艺》2013-2017年载文和被引信息看我国热加工研究现状[J].热加工工艺,2019,48(3):1-5.

  [6]刘艳莉.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基金项目论文计量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9):112-114+117.

  [7]刘爱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11年载文统计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9-132.

  [8]刘涛.2015年《情报科学》载文与引文统计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7(6):81-84.

  [9]韩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载文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3:7-14.

  [10]王莉.《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2010年载文及引文的统计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1):125-128.

  [11]田锦萍.2010年《新世纪图书馆》载文和作者及引文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4):82-85.

  [12]马成成,贾侃.《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的文献计量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9-10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