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海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树假装不动》是一本童诗集,为作者自投稿。审读书稿的同时,我通过童书销售大数据分析和全国几十家有影响的实体儿童书店的调研,了解到市场上童诗合集较多、引进版更多,属于中国本土原创的个人童诗集相对较少。高质量的、从儿童视角用儿童思维抒写的更少。该书作者郭强是在教学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他了解孩子的阅读喜好,善于引导孩子诗歌阅读和欣赏。该诗集可以说是作者与孩子们深度互动的作品。在书稿创作阶段,有些诗歌已经在孩子们中间传播。有绘画兴趣的学生还参与了诗歌配画的创作。孩子对诗歌创作、配画创作、阅读体验充满参与热情。这是深度互动式阅读推广活动的基础。
诗歌筛选 对选题有基本的判断后,我开始着手前期编辑工作,没想到这部分工作竟做了近一年时间。
首先,多次审读选取稿件。该书初稿有133首诗歌,其中有童真童趣浓郁的,如《童话》《飞机的好习惯》等,第一轮选出了40多首。第二轮审稿我对书稿进行深入研读,还联系小学,和学生们组织诗歌阅读活动,让孩子们挑选喜欢的诗歌,选出《地球痒了》《蜜蜂采蜜》《外公说》等20多首诗歌。第三轮,我将自己把握不好的作品,单独整理成文档反复读,提出审读意见,和作者沟通。和作者沟通的过程也是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所要表达意蕴的过程。对这些诗歌有了更深理解后,我也把阅读感受进一步传达给美术编辑、营销编辑。对每一首诗歌的吟咏分析过程,正是对书稿打磨的过程。与作者反复沟通、协调后,最终选定81首编辑成书。这些诗歌分别纳入“万物篇”“自己篇”“家人篇”三卷和“四季的小时间”“未来信”两赠卷,共计五卷出版。
师生共创 儿童诗,儿童会有更好的理解,在配画中,有时候可能比成人画家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此,我大胆提出师生共同创作的想法。这个想法与作者一拍即合。不过,执行难度却远超想象。孩子们擅长的插画类型不同,蜡笔、水彩、剪贴、铅笔、钢笔……呈现多样性。孩子未成年,版权问题也需要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解决。之后的选画,则从插画与诗歌内容匹配度、插画与版式匹配度等标准评审。对不理想的插画,选择或放弃。对需要重画的插图提出具体建议。比如《吃葡萄》单从插画角度,画面灵动、意境深远。但考虑跨页版式上,主体部分放在正中间会减弱效果,因此需要调整结构。还有一种情况是,一首诗有2——3幅插画,需在其中选优,比如《大自然》的插画就是从2位绘者的6部作品中选出的。还有的插画很好,但放进诗歌后效果不理想,这时会请美编来判断调整设计的可能性。插画选稿、修改,到最终定稿,用了1年多时间。我和美术编辑将插画师的数量从68位优选到52位,尽量做到严选、精选。
选好诗歌和插图,书稿内容就基本确定了。我开始着手走编辑流程,同时安排儿童文学专家对诗歌内容进行审读、评价。我国台湾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林焕,诗人、书评家、儿童文学作家徐鲁对该作品给予了肯定。接着是确定书名。书稿上作者拟的书名叫“原谅糖”。我和编辑部同事们商量后认为书名不是很理想。我后来草拟了10个书名,组织编辑部和营销部的同事们筛选。在此基础上,从诗歌内容到插画到诗歌寓意以及图书的推广效果等因素考虑,选出四个书名——“原谅糖”“我喜欢睡在靠窗的地方”“风,怎么画”“树假装不动”。之后再次在编辑部讨论、选择,还将4个书名发给福州、桂林、杭州等地的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请他们和班上的孩子来共同选择。最终锁定在“树假装不动”。这个书名也得到了作者的认可。
诗集推广 该书上市前,我们设计了选择数十家媒体宣推,重点锁定作者所在的浙江省,选择省会杭州召开新书发布会、图书分享会,举办插画展,并对图书及推广活动进行全媒体报道,进而辐射作者所在地金华以及周边城市,然后进军上海、江苏等地的营销思路。图书上市前3天,我和同事们字斟句酌撰写微信推文、制作豆瓣信息、拍书影短视频,在当当网、京东商城推出;同时,线下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民营书店的宣传有序推进。该书的微信推文短短几天的阅读量破万,迅速带动线上销售。书在当当网上市后,频频补货。图书上市一周后,我就收到了加印通知。之后不久,首届“上海好童诗”全国征诗评选活动启动,《树假装不动》成为网红图书。该书倡导的独特的童诗互动阅读理念和师生共创的出版模式,成为业内童书出版的一个话题。之后的疫情时期,线上销售持续热销,在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小学生中形成了较大影响。在关注销售情况的同时,我和作者保持沟通,探索将该书深加工的可能性:如策划出版亲子阅读版。我们还试图对该书的诗歌和插图为元素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制作面向小学生的诗歌书:让每个孩子创作自己的诗歌图书,写出自己的情感和诗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尝试开发“树假装不动”的微信公众号、在线阅读与吟诵、童诗评选平台,拍摄作者读者互动的诗歌赏析短视频——与新媒体的融合,尽可能让该书得到持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