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编辑到底有多难当?

2020-06-16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孙珏
  对于读者而言,他/她不是在若干纸书中选择一本纸书,而是在若干个信息传播媒体中做选择。无论如何,不能为了自己工作方便,硬性给读者的眼光和选择塑形。

  自8年前进入国企书业公司后,许挺就变得“佛系”。刚开始领导还支持他做大众类图书的探索,许挺做得还算不错、意气风发。比如,当年把策划的小说类图书通过推广运作电子、有声书,获取更多收益,将小说的影视改编权卖给影视公司。最为关键的是,这些版权运营产生的收益远远超过作者的纸质图书稿费。经历了小说类纸书衰落时代到电子书崛起时代又到有声书崛起、IP崛起、知识付费崛起再到短视频崛起,许挺也曾想过离开出版圈去影视公司做IP运营,也有影视公司抛出了橄榄枝。但近年影视行业遭遇寒冬,让许挺有些庆幸:“幸亏没转,还能衣食无忧,如果转了,影视寒冬该怎么度过都不知道。”许挺不想标榜自己,更愿意“做一个用心做内容的人,游走在文化圈的边缘”,就像他的微信签名:一个贩卖文化创意的人,“仅此而已”。但这种“佛系”状态在许挺看到某个微信群的信息时,被瞬间改变:编辑们都开始在某直播平台讲书卖书,据说某一周所有的出版号直播加起来销售流水过千万。这让许挺颇为震惊:“时代对编辑要求越来越高,没有任何懒散的机会,比你成功的人,比你还努力,还有什么理由懒散呢?”

  在李大林看来,编辑的主要难处在于,很多作者对写作的热情在下降(作者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编辑的约稿难度在增加。此外,策划编辑要用很多精力投放到宣传营销中去。然而编辑做营销,“只有少数人有复合才能,大多数仍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他认为,编辑的第一要务是聚焦,扎进一个领域,琢磨透,如果出版机构能给予编辑更多耐心,更多培育,同时多给编辑一些空间,“就最好不过”。

  封毅还提到眼下编辑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书号受限,品种数量上不去,但任务指标却还要想办法完成,这时大家纷纷把焦点转向数字出版,但数字出版至今仍在探索阶段,并不像传统出版一样有一套清晰的盈利模式,需要做很多尝试。“既要做好传统纸书,又要开发相应数字产品。以上诸多种种,都需要编辑成为多面手、全能运动员。”

  总的来说,当下做编辑的难点在于,不仅要做好图书策划,把书编好,同时还要扮演项目主管、新型产品经理甚至是整个产品运营“司令官”的角色。拥有10年以上资历的编辑,如果身为团队负责人,则需要承载更多。唐玲对此表示,“每个企业都要生存,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方面面的考核,10年前做编辑可能营销就是写写新闻稿、举办发布会或读者见面会,去卖场或书展做活动,现在渠道千变万化,既要求编辑HOLD住上述这些,还要会写营销软文、拍好看的实拍图,找大V合作带货、剪辑制作好看的短视频、还要会亲自直播卖货。“就像做彭懿的图画书线上课程,编辑们在老师备课时,现学小鹅通平台的运营。”唐玲并非要求编辑们都练就“十八般武艺”,但综合能力提升确实十分必要。如果有短板,她更鼓励团队成员“学会与人合作,不把自己封闭起来”。作为团队领导的她更在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编辑间的优势实现互补。对于编辑的难处,姜淮和吴宏凯的态度似乎更为通透。姜淮觉得,也许大家理解的时代本身就各有不同:“要说难,谁容易呢?编辑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如果还局限于纸书编辑的层面来讨论,也许是过分把纸书特殊化了。”吴宏凯觉得,“其实没有太多纠结的必要”。

  ■ 圆桌论坛

  话题1  探寻编辑晋级的正确路径——“师带徒”还行得通吗?

  王颖:华章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记得当年在启动德鲁克项目前,领导请来德鲁克领域的学者,专门为经管出版中心进行了2天全员培训,大家在一起不仅学习了德鲁克理念,还一起回答了问题,达成了共识,这个共识后来出现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封面上,这就是:“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吗?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作为职业,编辑的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职业培训学习,但编辑业务能力提升,更多来自于大量实践,不是上几节课就可以的。师傅带徒弟比较适合出版行业,但要注意到,70后、80后、90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有很大差异,我们会非常注意发现年轻编辑的优点,他们非常优秀,视野开阔,在很多方面能超越我们,同时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我们更多是给予他们支持,让其发挥长处,而不是指指点点,团队成员可以平等、互相尊重地在一起工作。出版这个行业应该是组织层级最扁平的行业。

  封毅:编辑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职业,成长路径肯定需要一套规划。建工社自2007年开始实行导师制,每个新编辑入职,社里都会根据专业方向安排一名导师实行一对一的辅导。导师一般由部门主任或首席策划担任,辅导期为3年。通过3年的辅导,新编辑跟着导师参加行业会议、结识业内作者、进行图书调研、策划相关选题、夯实加工功底、熟悉图书制作、参与营销推广,一系列流程不仅提升了编辑业务素质,而且能快速获得行业作者资源,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初入行者无稿源、无思路、无作者资源的迷茫状况,也使新编辑在与导师和同行交流过程中慢慢梳理、清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然,导师制只是新编辑入门相关培训体系的第一步,在编辑成长过程中,更为系统的职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建工社对于新入职编辑会有为期1个月的新编辑培训,每年也有线上线下继续教育课程,工作几年后还有相应的策划编辑培训等。一系列成体系的培训使编辑这个常干常新的职业能保持与时俱进。

  吴宏凯:我自己的编辑经历,基本上是野生出来的。基本规范肯定要有培训,除了看似更具创造性的选题企划,还有很多相关的编校排版印制这些不起眼又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样重要,对其他环节多知道一些,具体工作时的契合度、配合度也会好很多。

  姜淮:编辑是实操职业,需要练兵,需要多看多学多琢磨,特别是自我学习。外面的培训、讲课有用,但是得上手,得一本本书磕,在过程中成长。

  李大林:师带徒是不过时的,早期的编辑基础,与其他人沟通的能力,有好的师傅带领绝对事半功倍,当然一定需要自己钻研,自己琢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目前的编辑职业培训帮助比较有限,特别是出版圈的培训,务虚的较多,真正实操的少。所以,自己多思考、多主动学习非常重要。

  许挺:从我个人成长经历看,编辑成长之路无规则可言。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有自己的独特规则。师带徒这种古老的操作我觉得适合在审稿编辑、校对编辑中传承,现在整个行业太缺好的审稿编辑和校对编辑——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耐得住寂寞去看枯燥的稿子。

  唐玲:编辑作为一门职业,师带徒这种操作现在还行得通,遇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地指导是成长最快的。其实我们日常工作中,虽然没有明确师傅和徒弟的关系,因为分社每个项目都会开策划会,每次开会,新编辑有空都会来旁听,遇到好的方案分社内部也会全员分享,我觉得大家都是在这样的点滴日常中进步的。

  薛晗: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编辑角色也在多元化,编辑岗位目前也细分为文稿编辑、策划编辑和营销编辑,不同角色的编辑成长路径不同,但“师带徒”的操作仍然有价值。与此同时,更系统的职业培训也非常必要,目前法律社每年都组织编辑参与中宣部新闻出版培训中心组织的线上和线下培训,每位编辑都需要完成96学时的培训。

  话题2  编辑到底是一个需要看数据说话,还是要凭职业敏感、个人志趣“支撑”的职业?

  王颖:工作了这么多年,我觉得编辑一定是与个人的个性志趣相结合的工作。如果压根不喜欢读书,其实真的不适合做编辑。但作为编辑又要注意,不能用个人品位代替专业品味,也就是要保持职业敏感。不是说个人喜欢的书就一定要做,要考虑自己所处出版机构的产品线,也要考虑读者需求。永远保持编辑的敏感,更多的是在市场、读者、编辑之间进行身份切换,做好读者和作者、作品之间连接的纽带。另一方面,编辑看稿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甚至更重要的工作是作译者的沟通和管理,需要编辑掌握更多的软技能,包括沟通、谈判等。与读者的互动,也非常重要。哪个编辑没有接到过陌生读者的投诉电话呢?好的沟通和处理,有可能把冲突转化为机会。在面对作译者和读者的时候,往往需要编辑有强大的共情能力,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这些经验都需要从实践中积累。数据都来自于历史,所以它本身具有延迟性,更多反映过去,而不能反映未来的趋势与方向。因此数据分析更适合作为营销支持或复盘的工具。

  封毅:编辑的职场特点是,不仅需要凭职业敏感嗅到选题机会,最后还要以完美的项目运作方式呈现漂亮的数据,并且在这个过程实现个人志趣。但要想同时兼顾,有时真的有难度。多数时候编辑手头有多个项目、多本书稿同时推进,各书稿处于不同阶段,编辑加工需要专注、安静,活动策划又需要外联、统筹,在同一时间段很难“动静两相宜”。加上同类竞品越来越多,书越来越难“跳到读者面前”,各种营销手段花样迭出,而个性化的营销方案很多时候需要编辑去整合资源、设计参与,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却未必达到预期效果。

  唐玲:编辑是需要积淀的职业,虽然数据有时候会给我们一些提示,但我更相信编辑自己的职业敏感。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好内容和产品,编辑手可以低一些,但眼光一定要高,当你遇到好书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自信自己的判断,然后再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你的读者也相信你的相信。

  话题3  最近一次最有成就感的事和内心最“挣扎”的事?

  王颖:基本上每次新书出版都会很有成就感。特别有成就感的时刻,是当我们参加一些金融行业的论坛或聚会时,很多人说喜欢华章的“金融投资经典”,包括一些行业大咖。得到读者的认可,感觉非常自豪。内心挣扎的事情,就是现在管理工作比较多,时间紧张。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还是挺希望有更多时间看书和思考的。

  封毅:能策划一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优的选题,对于编辑工作来说,是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BIM工程师专业技能培训用书》就是这样的一套书。2016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几乎是一夜之间建筑信息模型(BIM)火了,建筑信息技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当时图书市场上BIM技术应用类图书几乎一片空白。政府有要求,市场就有需求,这个选题速度一定要快。于是,我们立即立项着手遴选在BIM技术方面的知名专家和有影响力的培训机构,于2016年8月29日迅速召开第一次编写启动会,明确了丛书内容的适合人群、内容深浅程度、图书中理论与实操内容的分配比例等关键问题。最终于2017年2月推出首批成体系的《BIM工程师专业技能培训用书》,一下子填补了市场空白,契合了培训和教学需求。2018年我们着手修订工作,从作者遴选、组稿推进、质量和进度控制、数字出版、市场营销等几个阶段对图书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分析,最终实现从纸质图书到音视频课程的整体策划与布局。两三年间,丛书累计销量近30万册,得到行业高度认可。

  姜淮:有个读者,每年都会邮寄两次心意(水果)到出版社,鼓励我们做好书。他不认识我们出版社的人,只认识我们出版过的一些书。我觉得这份成就感,属于出版社的全体同事。可以用来吹牛吹很久。内心挣扎的是:一个看起来很好的选题,如果交给我们出版社恐怕做不到100分,要不要做,还是枪毙了?

  李大林:最近有成就感的是,有机会走进滴滴公司的公开图书馆,看到我策划的图书在他们的书架上,感觉很欣慰。内心比较挣扎的是,现在市场图书策划该怎么把握受众?特别是在库存与利润的双向要求下,怎么实现市场化图书的有效销售?

  唐玲:最近一次工作上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是策划了彭懿老师的图画书线上研习营。前几年因为我们做原创图画书,有很多作家和专家资源,所以我们做了几次线下的图画书研习营,积攒了很好的口碑。今年因为疫情影响,线下活动没法展开,我和同事开始酝酿线上的图画书研习课程。因为彭老师比较排斥做直播,当我们鼓起勇气跟老师进行交流时没想到他居然被我们打动了。然后敬业的彭老师起早贪黑准备了1个月,我们在课程上线的10天前开始宣传发酵,售价129元的课程,到开播的时候卖出了2600多份,营收30多万元。最重要的是这个课程得到了听课学员们的高度评价,1周之内4节课上完以后我们迅速收到了1200份笔记打卡、2000多张手写手绘的听课笔记图片,还收到了学员发表的20万字的听后感,不仅我们被震撼了,彭老师也被大家的热情反馈震惊了。

  许挺:有成就感的事情,是靠着一己之力,帮某个地方政府策划了一套文旅融合的图书《太古》,为当地文化旅游做了点事情。同时通过文旅融合图书宣传了中国传统的神话谱系,让读者通过这个小说了解上古先民的生活画面,中国神户传说的来源。虽然并不一定会有多少人看这个100万字的小说,但我相信只要看到小说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内心特别挣扎的事情是,想离开出版这个穷产业,离开京都回乡。挣扎了好多年,始终还在这个行业,始终没有勇气放下这一切决然回乡隐居。现实太残酷,压力太大,所以不能太理想主义,还得从长计议。今年,为了孩子上学,我迈出一小步,去天津买房子,落户,开启双城生活。天津的生活节奏比北京慢,住自己的房子,有了天津户口,至少孩子上学问题迎刃而解,不用在北京跟着我漂泊了。

  话题4  怀疑过编辑的价值吗?理想的编辑状态是怎样的?

  王颖:我一直很享受编辑工作,虽然工作有时候很繁琐,编辑真是一个24×7的工作,我们每天和作译者聊天的时间至少要两三个小时,经常是在晚上甚至是深夜,沟通工作,也沟通感情。我特别喜欢这个工作,因为每一本书都是全新的,从来没有重复过,所以永远有新鲜感,有激情。至于编辑的职业价值,我觉得编辑绝对是一个造福世界的工作。我真心觉得我们的工作是在帮助读者,让他们得到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帮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也在帮助作者,把他们的价值通过我们的工作传递出去。我们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可以读书,可以和有思想的作者沟通,可以和热情的读者互动。作为编辑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就是做大家都喜欢的书,和欣赏钦佩的人交往,实现理想,顺便赚钱!

  封毅:我一直觉得编辑是个很好的职业,也是一个有价值的职业。一方面,作者都非常优秀。“与优秀的人为伍,你也一定不差”。书是作者学术思想、个人成就或集体智慧的高度凝炼,能写书的人,很多都具备勤奋刻苦、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在与他们交流时,不论是专业观点还是做人做事之道,都会给人以启迪,滋养,更何况这是一个累积型的工作。经年的编辑生涯会累积一大批优秀作者,有的会成为很好的朋友,这对于编辑来说绝对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另一方面,每个作者的研究领域不一样,每本书的具体要求也不同,编辑在做书的过程中,可以汲取各种专业知识,涉猎许多未知领域,在不同的图书炮制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编辑的职业价值,最终体现在作者写作价值和出版物价值上。我们不能将自己定位为对书稿内容进行简单修补的裁缝,而要将自己上升为设计师、总导演的角色。一本图书,从选题策划开始,经过组稿写作、编辑加工、印装完成、图书销售、重印再版直到最终库存图书报废这一系列过程,构成了图书出版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将一本精心写作、编辑、制作的图书送到更多有需要的读者手里,才是作者写作价值和出版物价值体现的最好方式,从而实现编辑的最终职业价值。

  吴宏凯:编辑这个动作,或者说这个思考路径,并不见得只是“做书”而已。理想的编辑状态,是把自己的创造力注入到作者的作品里,即便并没有写自己的名字,但编辑的气息是存在的。

  唐玲:从来没有怀疑过编辑的职业价值,做编辑十多年一直觉得很幸福和满足。因为在一个好的平台上,做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没有哪一本书是自己拿出来羞于见人的。我觉得编辑的职业价值就是发现价值、打磨价值和传播价值,发现好的作家或作品,经过打磨让它熠熠发光,然后被读者看到、体会到。

  李大林:理想的编辑状态是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读者喜欢的图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错,与作者、读者的沟通顺畅,稿源源源不断,营销、宣传、印刷全流程了如指掌。

  薛晗:在从事编辑工作五六年时,曾经有过这样的怀疑,那时候感觉自己的价值只是为别人做嫁衣,编辑没有核心价值,而近年,我从内心深刻体会到编辑工作的价值,编辑的职业价值最终体现到为读者拣选、策划、提供真正有营养和有价值的精神产品。理想的编辑是做成一个或几个细分领域的专家,把作品的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最大化结合起来,同时以读者认可的方式展现出来。

  许挺:编辑的职业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编出来的书是否能影响世道人心。理想的编辑状态,应该自由闲散,不用坐班。天天朝九晚五打卡,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是不会造出好书的。过去杂志社、出版社的文学编辑,没事都要去全国各大作协组稿,所以出了很多文学经典。编辑没事和作者喝喝茶,聊聊文学,探讨人生,很有必要。我认为好的选题(不一定是非常畅销)都是不经意间聊出来的,思想的火花互相碰撞才能产生耀眼的光芒,照亮夜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