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高效支撑出版企业协同运转的体系并未完全构建

2020-06-16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此次,我们甄选的采访对象遍布社科、生活、文艺、童书、建筑、医学、法律等出版门类(教育出版由于受政策影响大,暂不在此次采访范围内)。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大众领域是最受移动互联网冲击的板块,专业出版静水流深,变动相对较小。然而从我们此次的调查结果看,情况并非如此——专业出版领域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法律、经管、建筑细分领域我们找到的受访对象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长期服务于同一家出版机构,沉淀出足够的专业素养、与作者沟通的技巧、与读者互动的耐心。相较于大众领域编辑们的随性和洒脱,专业领域的资深编辑更依赖于组织给予的系统支撑,加上不断更新前沿的专业知识,精进自身业务,才有拥有饱满“职业成就感”的可能。

  大众出版领域中,诸如生活、文学、童书等板块的变化,业界有目共睹。仅以文学出版为例,传统的书稿件来源、图书推广方式“几乎完全失灵”。从各类文学网站、文学大赛挖掘作者,做类型小说,炒作草根作者,打造畅销书的路数早已行之不通。眼下的作者要么是各个自媒体大V,要么是名家名人。自带流量,粉丝百万甚至千万的IP,做他们的书并不费力气,关键在于,上游内容资源已很难掌握在出版人手中。此外,童书领域是一个看似门槛极低,但想要有发展后劲却需要长期专业积累的板块。我们选取的采访对象是一直在同一家专业少儿社耕耘低幼板块的唐玲。她无疑是一个幸运者——拥有了10多年在低幼板块运营引进版图书进而转向原创的机会和平台。

  无论从哪个出版门类观察,仅从资深编辑的维度,我们不难发现,这拨出版产业最核心的人群已经在助推行业缓慢地转型,并且是基于市场层面的转型、自主自发的转型。编辑们忙碌的身影折射出大量出版企业,无论在产品操作的深度和广度层面,还是团队协作流程层面,发生的极大变化。一个产品要想精准触达终端,花费的气力远比10年前要大得多,整个体系要付出成倍的“协作力”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当然,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真正能够高效支撑出版企业协同运转的体系并未完全构建起来,以编辑为轴心的产品制作流程急速变化,但远没有达到产业化成熟的程度。

  在此次采访的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编辑职业价值感以及理想编辑状态”的话题,也因此得以看到,这批从业多年的资深编辑,身上依旧保留了对“编辑”职业的热情。尤为可贵的是,他们都不是“保守”派,他们在积极拥抱变化,或“佛”或“丧”,但都是认真的人。

  最后以新星社资深策划人姜淮的话作为这篇手记的结尾:等你退休了,或退休多年,还有读者在读你编的书,在咖啡厅、书店、图书馆,在寂寞的旅途抑或孤独的长夜。如果你是足够敬业合格的编辑,你的子孙后代也会读到,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这个方式其实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活着的姿态。当然,他们很可能不会留意版权页上你的名字,不过这一点儿也不重要。他们很可能记住了这部书的作者,汲取了这部书的营养,而你,就是幕后英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