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分析运用实务》董新蕊、朱振宇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年6月版/68.00元
关键词 品味 专利分析之美 信息资源
央视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往往裹挟着人们“汹涌”的口水闪亮登场。在这里,美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其中被赋予了太多历史的味道、记忆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透过《舌尖上的中国》,如何发现其中蕴藏的专利分析之道,完成一份完美的专利分析报告“美味”呢?《专利分析运用实务》一书具有精彩呈现。我们不妨先用舌尖品味一下专利分析之美。
自然的馈赠——选择合适的专利数据库。大自然赐予我们丰富的美食原材料,专利数据库赋予专利分析最宝贵的信息资源。厨师利用自己的高超厨艺,通过煎炸烹炒令原材料变成饕餮美食;专利分析师则要利用不同专利分析手段将原始的专利信息从量变到质变,转变成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的专利情报大餐。
心传的火候——检索分析收放自如。烹饪时,火候的把握需要根据原材料的性质和炉火的大小来判断。专利检索时,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之间的合理协调就是“检索火候”把控;专利分析时,分析深度广度和用户需求之间的有机平衡就是“分析火候”的拿捏。从用户的价值出发,基于对产品、对用户的了解,用心做专利分析,好比根据食客或浓或淡的口味喜好为其量身定做美食一样,在用户满意的基础上还要有意想不到的创意和建议作为专利分析报告的“赠菜”,而赠菜风头切忌盖过主菜(用户的真实需求),以免主次颠倒。
厨房的秘密——专利分析工具宁精勿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餐厨房的秘密在于厨师追求“一刀一生”,能够一刀多用,砍、切、剁、推、拍、拉、抖样样精通。专利分析过程中固然可以使用多种分析工具,但是应当将重点聚焦于目标的实现而不是过程。例如,好的专利分析师在数据提取之后仅用Office Excel软件便能基本完成所有专利数据统计。所以说,专利分析工具只是一种实现手段而已,分析过程中不应过度依赖于专利分析工具。
转化的灵感——专利分析需透过表面看本质。美食中的大豆富含蛋白,但是直接食用不利于消化,好的厨师能够合理地将其转化制作成不同风格的美味食品(例如乐山豆花、麻婆豆腐、大煮干丝、油煎毛豆腐、安徽臭豆腐等);专利数据转化也一样,在尊重事实强调逻辑的基础上,面对千头万绪的复杂数据和专利信息,专利分析师能够像“庖丁解牛”一样将其分解开来,才能透过冰冷的专利数据表面解读专利数据变化之后的管理和运营策略,做出的报告才能更接地气。
秀色的愉悦——用心感受报告图表之美。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色”排美食之首位,可见色彩对于菜品之重要;专利分析中用心制作数据图表,透过图表看数据,用色彩丰富、结构简明的图表代替大量堆砌的文字和数字,让读者以愉悦的心情阅读相对枯燥的数据分析报告,有助于读者更形象直观地看清问题。
五味的调和——造就丰满的专利分析报告。烹小鲜讲究酸甜苦辣咸的五味调和,这样才能展现美食愉悦鼻腔、美味味蕾、色彩感官的最佳效果。专利分析报告也要讲究咸甜酸辣苦五味调和的搭配,以保证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整个报告要贯穿“盐焗鸡”一样以咸为主明晰的分析主线,点缀“糖水桂花梨”一样以甜为主令人兴奋的分析结论,找出“糖醋菠萝排骨”一样酸甜可口开胃生津的重要专利,坚持“重庆麻辣火锅”一样犀利热辣的观点,重视“凉拌苦瓜”一样追求苦尽甘来的问题发现与解决思路。
蛋炒饭——最简单也最困难的是分析结论。正像歌手庾澄庆唱的那样:“蛋炒饭,最简单也最困难,中国五千年,火的艺术,就在这一盘。”专利分析报告的结论也一样,既要简练明了,又要概括准确,还要建议中肯,最好能提供可选的解决方案。
用舌尖微品后,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对专利分析这道美味垂涎欲滴了呢?那就来读一读《专利分析运用实务》这本书吧。《专利分析运用实务》以专利分析整套流程为主线,以专利分析方法的应用和创新为重点,梳理出专利分析的基础性流程,包括技术分解、数据检索、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报告撰写、信息挖掘、信息扩展、案例分析等内容,是专利分析所必备基础知识的集成。
该书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董新蕊领衔城市轨道交通、人工智能、5G等新基建领域的多位技术和知识产权专家合力创作,旨在为专利分析入门者提供专利分析的流程参考和思路借鉴,可作为政府、企事业部门的科技管理者和战略规划者入门级的参考工具书,也可为情报工作人员提供创意思路,还适合高校师生、研究院所的科技信息研究人员参考。希望阅读该书的你,也能从中领略专利分析之美和《专利分析运用实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