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欧阳友权主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12月版/158.00元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发展研究 20年历史
从1998年网络文学悄然兴起,到如今IP狂欢已成全民日常,网络文学走过的道路有点像一部猛进史,而《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一书,更像站在今天的时点,面对网络文学这座巨塔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做了一个非常及时而全面的建成档案。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国内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已达1755万。二十载岁月,体量巨大的读者群体和创作群体围绕核心内容,创造了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
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网络发表和流行后,“网络文学”这一“新文学”门类开始呈雨后春笋之势突飞猛进发展起来,是不是能叫“文学”,在起初的文学专业圈都没有一致认同,甚至也有看衰的专家认为昙花一现,不值一谈。但也有更加敏感和富有远见的学者看出了网络文学的前景,积极参与、观察并研究,《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的作者欧阳友权便是其中之一。
1999年,欧阳友权开始涉足网络文学研究,他是网络文学发展整个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网络文学发展20年这个节点上,欧阳友权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回看网络文学的发展史,通过对影响网络文学发展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再现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图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网络文学的贡献、局限,分析了其发展趋势。成就了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至今20年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是一部兼有前沿性、现实性、批判性的建设性文艺学著作。
一方面,该书细致勾勒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从网络文学时代在中国的兴起,文学网站平台的发展,网络作家阵容,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产业经营,网络文学阅读,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女性及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贡献、局限和发展趋势等各个层面出发,全方位概述了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全过程;另一方面,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心理等人类社会学角度,深入分析了网络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了网络文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体系,并基于“理论回应现实”的学术立场,透过具体的网络文学现象,研究了其背后的时代成因和社会影响;同时,分析了网络时代文学的转型和文艺理论的转向,呈现出网络文学在大众艺术审美、社会文化意义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层面的新型价值。
尤为宝贵的是,《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实现了理论突围。在研究重心上,不再局限于个别热点作家作品的微观视角,而转向整个网络文学现实的宏观研究,对发生在整个文学网络当中的文学现象、文学事件以及网络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机制、产业化运作模式等予以重点关注,整体考察与具体分析并重。在研究方法上,作者站在文论学理的角度,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定位和学理构建,即从基础学理的致思维度出发,而非单一的技术分析模式;以建设性反思意识贯穿研究始终,而不是站在评判性的“他者”立场——前者在研究中重价值理性和意义承载,后者则秉持一种反省与怀疑的精神,不断审视和探索网络文学研究的前沿性和科学性。这一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得冷静平和的理性审视和规范缜密的学理考辨兼具,体现了网络文学研究的理性自觉,卓具学术价值和建设性作用。
简言之,《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以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为切入点,通过作家、作品、阅读、传播等诸多文本、事件、细节的剖析,整体观照了20年来中国文艺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呈现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独特文化景观,并折射出新时代文学发展的新格局与新生态。为新民间文学的审美提升,实现电子文本的艺术创新,指出了可行性方向,为转变网络文学或多或少的“野蛮生长”特性,以及后续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顶层设计参考维度,是一部兼具总结性和开创性的专业著作,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