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承担着发现、选择、加工、制作、传播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职能。除了具备传统的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学术素养等,进入21世纪20年代的新时期,传统图书编辑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互联网技术及媒介革命日新月异,媒介融合、5G、VR、网络直播等新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重构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编辑思维要充分体现“精”“专”“变”3个关键词,以不断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一是“精”。弘扬工匠精神,打磨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精品力作,是编辑思维“精”的终极目的。一是读者定位的精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图书最终服务的是读者,只有读者阅读并从中受益,图书才能完成其使命。精准的读者定位是图书的内容加工、装帧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前提。图书编辑在图书制作环节要有明确的读者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在选题、内容加工、装帧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围绕这一特定人群而展开。二是内容的精深。尽管新时期出版行业面临新技术带来的各种挑战,但“内容为王”是传统出版的制胜法宝,内容的精深使其区别于网络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泛娱乐化。三是图书营销的精确。为每一种图书找到它的读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撒网未必能够收获更多“鱼”,而要选准目标读者,利用网络直播等新技术,针对这一读者群进行定位营销,才能事半功倍。
二是“专”。图书编辑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为专业的人群提供专业的知识,是编辑思维“专”的集中体现。一是要钻研学科前沿,占领专业领地。每一个出版单位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每一个图书编辑也都有自身的学科专业教育背景。图书编辑要深扎自己的专业领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才能在图书编辑的过程中逐步占领专业领地。二是积累出版专业技能,做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出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并涉及多个领域的工作,除了自身的基本功,图书编辑还要了解市场、设计、印刷、工艺等。最终,我们为读者呈现的是专业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图书。
三是“变”。在新时代,社会环境及新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相应的,图书编辑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接受和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变”是编辑思维创新的核心体现,也是在时代洪流中不被淹没的利器。一是融入新技术革命,探索出版的另一种可能。媒介融合、5G、VR、网络直播等新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固守纸质书出版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如当下方兴未艾的复合媒体(融媒体)出版物等,尤其在教材、童书等出版领域应用广泛。二是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变。纸书只是读者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目前,知识付费已逐渐兴起,而且占据了一定规模。图书编辑要改变单一的纸书内容呈现方式,从单纯的知识提供,转向提供有关知识的服务上来。三是变革销售渠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图书销售渠道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网店、自媒体,尤其是近来兴起的抖音、快手等直播带货为图书销售带来了无限可能。
在新时代,图书编辑的编辑思维要在“精”“专”“变”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紧跟时代热点和重大技术变革,研究读者阅读需求,践行编辑的文化担当,向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和知识服务。在出版领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是每一个图书编辑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