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文鸯:宁波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摘 要】学报编辑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他们的个性行为往往影响着高校学报的发展与走向。职业倦怠加上编辑工作的隐匿性和繁琐性,导致学报编辑出现对隐性差错“冷漠”、对青年作者“冷漠”、对媒体融合“冷漠”等现象。这几种“冷漠”影响着学报的编校质量、作者群建设和传播力,甚至导致政治差错。消解这些“冷漠”可以通过增强编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把关能力、培养编辑的质疑精神和文化情怀、丰富编辑的知识结构和媒体融合手段等策略进行。
【关键词】学报编辑;“冷漠”;隐性差错;媒体融合;消解
一、引言
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把关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人文精神的守望者。学报编辑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他们承担着学术文化的积累、继承和创新的建构使命。学报编辑在选题、策划、组稿、审读、选择和加工等出版流程中,除了遵循期刊出版的一般规律和规范外,倾注了编辑个人的智慧与热情,他们的个性行为往往影响着高校学报的发展与走向。满腔热情、一丝不苟地在编辑岗位上默默耕耘,是大多数学报编辑人员的工作写照,但日复一日的幕后工作又消耗着他们的热情,易产生职业倦怠,加之编辑工作的隐匿性与繁琐性,使得编辑的“冷漠”情绪悄然而生。
二、学报编辑常见的三种“冷漠”
此处的“冷漠”特指忽视、不关心的心理状态。和所有职业倦怠者一样,学报编辑的“冷漠”表现也是多样化的,但有几类最为常见和突出,对编辑出版质量的影响也最为严重。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对隐性差错“冷漠”
隐性差错,顾名思义,即不易被辨识、发现的隐藏性差错,它相对于辨识度高、以“校异同”为主的显性差错而言。史学家陈垣有言:无心之误半,有心之误半。在学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无心之误”实属显性错误,容易被发现被纠正,而“有心之误”则属于隐性差错,是由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和文字素养欠缺所致,编辑倘若“冷漠”视之,这些差错则完全会被忽视,进而影响学报质量,甚至导致政治差错。隐性差错主要表现为:
1.政治差错
诚然,学报编辑必须从语言文字角度对将刊发的文章进行把关,但若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本身,政治意识“冷漠”,则往往导致政治把关能力不足,容易在涉及宪法原则和政治体制、涉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内容上出现政治差错。
2.数据差错
有些文章会涉及一些数据,数据用得越多,越要注意是否出错。数据差错主要体现为数据不准确、产生数据的主体存在问题、缺乏比较数据、数据和文字之间的关系不清晰等等。编辑若是对数据抱“冷漠”态度,那就极有可能让错误的数据蒙混过关。
3.文献引用差错
参考文献引用是否科学、合理、充分,是学术期刊审稿时的评价标准之一。参考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对研究领域的资料积累,但也不能排除某些作者为了投刊物所好,凸显其引用资料的新颖性,不惜用修改年份或“制造”文献的方式来获得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好感。
4.习惯类差错
表现为编辑对人们长期以来对某些词语或词组的经常性的错误引用“冷漠”。比如“受害人遍及安徽、广东、广西等省市”“危房改造首当其冲”“并采取打假行动,但屡试不爽,收效甚微”“教辅产品正在新华书店做促销,如果想借此为先导、推广品牌,效果绝对差强人意”等,此间的用词错误都是由于错误思维定势所致。
(二)对青年作者“冷漠”
当下学报的投稿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青年作者,这个群体的论文相对稚嫩,无论是文章的深度还是学术性都不够成熟,论文书写的学术规范也相对弱一些。编辑的惯常思维使得目光聚焦在高层次的资深作者群身上,青年作者这个群体往往被编辑所忽视。有些编辑在初审稿件时,唯学历职称认论文,对学历职称偏低作者的论文不屑一顾。殊不知,每一位学者的成长,都是从青年到资深、从浅薄到丰厚。编辑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高校学报潜在的优质作者群的发展。
(三)对媒体融合“冷漠”
就本质而言,媒体融合即“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以使新闻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一种方式”,[1]学报媒体融合旨在构建媒体多平台出口的内容传播渠道,实现学报资源的最广泛传播。长期以来,学术期刊编辑作为纸媒的传播者和把关者,传统媒体的烙印根深蒂固,尤其是学报编辑处于高校事业单位,“旱涝保收”,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固守着传统单一的出版管理模式,部分编辑对网络数字化发展趋势漠不关心。
三、学报编辑“冷漠”的消解策略
学报编辑人员呈现的“冷漠”,影响着学报的编校质量、作者群建设和传播力,因此必须要消解这些“冷漠”。
(一)增强编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把关能力
高校学报不仅仅是高校展示学术科研的窗口,它本质上属于出版活动,而出版工作则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学报编辑必须具备政治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但政治意识是第一位的,是重中之重。编辑的政治意识,简而言之,是指编辑对社会政治所抱持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信仰等在出版方面的集中反映和体现,主要是指在出版实践中,编辑人员必须保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2]政治把关能力,是对其从认识到实践的职业本领或者工作水平给予的评判。政治意识和政治把关能力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编辑的政治意识增强了,其在涉及国家宪法尊严、思想政治观点、国家统一与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秘密与国家安全、少数民族、社会公德、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政治把关能力也自然得到提高,避免出现政治差错曰反过来,政治把关能力也检验和完善政治意识。
(二)培养编辑的质疑精神和文化情怀
质疑精神是学报编辑不可或缺的品质,它是消除学报隐性差错的杀手锏。编辑应正确处理“文责自负”与“编辑加工”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迷信原稿,也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细心求证,尤其不能让数据差错、文献引用差错、习惯类差错等隐性差错蒙混过关。文化情怀是指编辑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发自内心的执着追求,有了这份情怀,将职业视同为文化担当,就能够从传播文化、启迪读者、影响时代的出版过程中获得充实与快乐,就能够从相对枯燥、繁琐的编辑出版流程中跳出来,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心态平衡稳定,工作饱满热情,有自行消解职业倦怠的能力,乐为作者做“嫁衣”。编辑的情怀是一种人生大格局,也是一种文化大视“。[3]富有文化情怀的编辑人员在扶持青年作者群体方面,也更有耐心和人文关怀,通过梳理青年作者论文常见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培植潜在优质作者群。
(三)丰富编辑的知识结构和媒体融合手段
传统的出版流程与模式的单一性、单向性和不可逆性,使得学报一直停留在“作者要期刊要读者”的单向度传播方式中。媒体融合时代,资讯传播方式出现了巨大变革,新媒体对高校学报的冲击与影响也随之升级,固化的传统出版思维必然要被打破,实现学报编辑工作流程和运营方略的转变。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进一步拓展,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意识、选题策划能力、文字把关能力等,还需要熟练掌握媒体融合手段和数字出版技术,能利用新兴媒体将作者、读者、编者和审稿专家融汇在一起,打破单一向度传播。要积极打造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等移动平台,不断拓展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可以借鉴其他主流媒体实现移动传播的形式,比如源程序、超链接、音视频等,在保证学术严肃性的基础上让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法传播学术内容。[4]
参考文献
[1]陈国权.关于媒体融合中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J].新闻论坛,2017(1):67-70.
[2]陈军良.图书编辑政治意识与把关要点解析[J].中国出版,2012(16):37-38.
[3]赵强.出版人要有文化情怀和能力储备[N辕OL].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1-22[2019-09-10].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1122/c40606-30416050.html.
[4]于茜.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转型之路[J].新闻爱好者,2019(1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