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13 来源:《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作 者】乌丽娜: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高校学报既是高校展示科研学术的窗口,也是培养教学科研和青年教师的根基,因而高校学报在高校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现状及数字化时代纸质期刊面临的困境,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高校学报编辑、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学术性”和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办刊理念等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学报在数字化时代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发展策略

  一、高校学报的发展情况

  作为发表、传播高校学术科研成果的高校学报,简言之就是高等院校主办的一种定期出版的学术性期刊,高校学报的创立及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06年东吴大学(苏州大学的前身)学报《东吴月刊》(创刊号《学桴》)出版以来,高校学报已经具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办刊理念、办刊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较大创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司长赵秀玲指出:“我们国家现在的期刊总量是10014种,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有2635种,文学艺术类期刊653种,科技类期刊数量更大,达到4983种①”。截止2018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主管的期刊有1035种,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18种的54%。高校学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体载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成效显著,逐渐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编辑队伍。然而,高校学报在当前数字化、技术化时代背景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发展困境。

  二、高校学报的特点

  作为宣传高校学科发展和科研水平的窗口部门,高校学报是隶属于某一个高校的内设机构,有些是以一个单独的处级单位存在,有些归属于科研处的一个科级部门,也有少数高校学报经过改革成为一家独立的期刊出版社,但由于经费、人员编制等诸多原因,绝大多数都隶属于高校管理。因此,各高校学报的学术性受到所属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水平上。内容方面,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同,一般情况下,各高校学报设置栏目时会优先考虑本校的优势学科和突出的科研领域,这些必然会反映在学报的学术性上,导致即使同为社科类期刊,其刊登栏目和刊载论文的内容都有所不同。水平方面,学校的等级不同,其综合学术及科研水平就相差较大,同时也决定了不同高校学报学术性水平的高低。与其它的一般刊物相比较,高校学报又相对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属性,具体如下。

  (一)高校学报具有综合性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许多高校在原有学科设置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和丰富了其他学科,逐渐形成全学科类型高校,而每所院校都设置了不同的学院,每个学院又有不同的专业,使得高校的教学和研究范围也变得广泛,作为宣传各学科科研成果的高校学报也逐渐形成新的特性,即所发表文章的广泛性、多科性和综合性。

  (二)高校学报文章具有局限性

  既然高校学报以刊登本校的科研成果为主,因此,立足于本校是学报区别于其他刊物的特点。立足于本校,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稿源是否充足,稿源质量如何等。为了尽可能减小这种局限性,高校学报应适当发表一定数量的外稿。应以稿件质量为选用稿件的标准,而不是以内稿或外稿来判定是否采用稿件。

  (三)高校学报隶属于高校,具有从属性

  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高校学报编辑部一般为高校中的一个部门,隶属于高校。除了根据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对高校出版单位(即指高等学校主办的出版社、学报、各类期刊和校报)进行期刊转制为企业的工作中已转企的部分高校学报,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等学报以外,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学报依然是高校组成的一部分,具有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展示学术成果的属性。

  三、高校学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无法摆脱“小、全、弱”现象

  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国外学术性期刊多以刊登单一专业类型论文为主。我国高校学报所涉及的栏目范围就比较宽泛,以综合类高校学报为例,多数学报栏目中既有“教育教学”栏目,还有“高等教育”栏目,既有“经济研究”栏目,又有“经济管理”栏目等,每家学报选题内容几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因而形成综合性、趋同化的办刊模式。“小”是指发行量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小,因而学术影响力小。目前高校学报多以高校之间学术交流为主,在市场上发行销售的比较少,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调。作为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学报,在质量上、实力上都比较薄弱,因而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弱,难以与中国社科院所办的综合性杂志相比,更无法与各专业杂志抗衡。

  (二)受高校发展水平制约,缺乏自主性

  高校学报依托于高校而生存,是体现所在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反映和折射所属高校人才水平和学科建设的情况,因此学报的办刊质量受所在高校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一些综合排名靠前高校的学报均被收录在北大核心期刊目录中,例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等,形成了多数一流大学拥有一流的学报绝大多数三流大学的学报也仅为三流水平的现状。高校学报严重缺乏自主性,很少有三流的大学办出一流刊物的情况。

  (三)编辑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无法快速适应数字化时代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多媒体时代。更多种类的传媒类型广泛整合,广大受众对信息的获取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纸媒逐渐被网络出版所代替,期刊的发行也逐渐转向数字出版模式,这就对现有编辑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具备敏锐的主题策划和组稿能力,还应具备现代网络编辑与发行的数字化运用能力。然而,对于高校编辑部而言,多数编辑常年工作在高校体制下,工作岗位缺乏竞争性和压力,依然采用固有工作模式,不愿接受新兴数字化出版模式。另外,多数高校将学报编辑部划分为教辅部门或是科研处的下属科室,在人员配备中,例如学历和年龄结构上也低于其他教学部门,从而学习数字化技术上存在困难。

  四、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的发展策略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高校学报编辑

  高校学报多为综合类学术期刊,既有自然科学板块,也有社会科学类栏目,稿件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涉及众多学科。因此,作为稿件的审阅者,每一位编辑人员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理论水平,才能保证学报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在处理民族、宗教、政治立场等相关重大问题时才能坚定立场,不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形,要有政治敏感性与政治鉴别力,才能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必须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忠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就要求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要高于普通人,一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高校学报编辑。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与接收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再局限于纸质期刊的发行,在时间上、范围上和受众群体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来稿,编辑人员不仅要从学术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认真审阅,还要从政治性、思想性方面仔细斟酌审读,这样才能发现论文中隐藏的不正确观点,甚至是与我国政治制度与国家政策相违背的观点。有些稿件中的错误论点可能仅出现在一处或是表面上粗看没什么问题,但是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因此,编辑人员要认真对待,逐字逐句地阅读和理解,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二)注重“时效性”,重现“学术性”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和知识海量涌现,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电子新闻、移动视屏、博客、微博、微信、微网等手机媒体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与传统纸媒相比较,数字化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期刊的“时效性”。目前,我国高校学报从稿件的初审至二审、编排、校对、印刷和发行全过程大致要耗费4—6个月的时间,如果是进入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则这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会更长,会达到8—10个月,更有甚者会耗费1年的时间,这又与期刊的“时效性”所相左,不能快速传播学术成果。然而,仅仅追求时效性而忽视学术性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即为传播前沿性具有社会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期刊论文的学术性是期刊的灵魂,也是高校学报的根本属性之一,反映高校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或在某一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以及新材料、新方法的学术论文,才能称其为学术论文,才得以在高校学报上进行发表。

  (三)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办刊理念

  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获取稿件的流程、编辑稿件的流程、信息交换流程、期刊出版流程、期刊传播流程发生了质的飞跃,科技期刊传统运作模式亟待转向互联网运作模式。

  2014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媒体融合的方向和路径。这种深度融合体现在数字化科技期刊公共平台建设上,不是简单地将分散的科技期刊网站合并,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地加以整合,降低科技期刊信息传播过程的交易成本。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于编辑出版工作而言,不仅是逐渐改变载体的方式,还改变着投稿、审稿、采编等一系列编辑流程。因此,作为高校学报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日常工作,直面时代的变革,创新办刊理念,逐渐导入数字化编辑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做好高校学术科研宣传窗口工作,并为提升高校知名度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日益发展,整个出版行业,不论是图书市场还是学术期刊行业,都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高校学报虽然是由高校主办和发行的,多数高校学报不以市场运行为考核机制,但如何在信息化和碎片化阅读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每个高校学报应面对的问题之一。

  注释

  ①高丹,丁晓萌.期刊发展告别“小散弱”学术评价过于依赖期刊的现象该如何改变?[EB/OL].澎湃新闻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50448,2017-03-30.

  参考文献

  [1]吴公然.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30年大会在湘召开[EB/OL].红网http://www.sohu.com/a/274598050_100180399,2018-11-11.

  [2]钟秋波,凌兴珍.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与变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2):160-169.

  [3]杨飞,赵正.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7,27(6):125-12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