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选题策划意识及对策研究

2020-06-13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作 者】谢鸣: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摘 要】选题策划对提高高校学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生存压力日益凸显。要想办好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增强选题策划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改变学报目前在选题上缺乏规划的现状,竭力做好选题策划工作,努力提高学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引导学报赢得市场、赢得读者,助推学报走上繁荣发展之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选题策划;影响力

  编辑工作的基本流程包括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排版、校对,俗称编辑“六艺”。选题是学报出版的生命线,也是组稿的基础和前提;审、编、校是整个出版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具体落实;认真执行编辑工作流程是保证学报出版正常运转、提高高校学报质量的基础;把握好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是有效开展相关工作的基本前提。赵春燕[1]将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流程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规范和专业,第二重境界——流畅与雅致,第三重境界——创造与引领。目前,学报编辑工作要完全达到三重境界还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地方高校学报仍沿用传统的组稿模式“等待投稿—选稿—编稿”,编辑也只做到了第一重境界和第二重境界,而忽略了第三重境界,缺乏选题策划意识,导致学报缺乏特色,学术成果同质化,难以吸引高质量、高水平的稿源,束缚了学报的发展。

  一、编辑选题策划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体制不利于形成工作制度

  1978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对高校学报的体制作出规定:“学报编辑部应相当于系一级或校属研究所一级的学术机构”。1991年6月,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出版科学技术期刊应当具备以下条件:有健全的编辑部。专职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3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月刊不少于7人,并设一定数量的专职编务人员”。但由于各地方高校对学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一致,因此其学报体制也各不相同。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学报编辑部被模糊定位在教学科研的辅助岗位,往往被合并到宣传部、教务处或科研处等部门,编辑部的专职编辑一般由1—3人组成。学报编辑在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集行政、编辑、校对、编务于一身,只能采取封闭式办刊模式,来什么稿件编什么稿件,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程式化的思维方式,较少对学报进行选题策划的思考,未能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性作用,直接制约了学报选题策划工作的开展。此外,学报的正副主编多为兼职,因而岗位责任制、选题优化制度也无法具体实施。虽然学报目前能够顺利办刊,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出版模式既不利于编辑人员的成长,也不利于学报影响力的提升。

  (二)内向性办刊制约了学报发展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学报仍以其学术性、内向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我国高校教学、科技成果转化、青年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部分地方高校将学报定位于为本校教师及科研人员服务,刊发的稿件大多来源于校内,稿源单一,不仅制约了学报选题策划工作的开展,而且限制了编辑工作的突破,编辑不能有的放矢地提升个人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更谈不上创造力,影响编辑职业发展的同时也束缚了学报的发展。

  (三)编辑的职业认同感低

  199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及评优表彰等方面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但由于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因此编辑在职称评审、晋职晋级和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无法与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相比。学校往往在继续教育、职称晋升和经济待遇方面没有给予编辑应有的职业认同,使得他们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职业身份焦虑,不利于学报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传播。编辑工作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其长期的、辛苦的、繁杂的劳动经常被忽视[2]。付出不能得到价值体现,必然造成工作责任感与创造力下降。

  (四)选题策划能力非一日之功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存在年轻化和非专业化特点,多数编辑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且编龄大多不足十年,年轻编辑因急于上岗工作而较少基于学报的总体构思进行选题策划思考,没有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性作用。其中,大多数编辑的主要精力还只是停留在整理稿件、编稿、校稿、排印、发行等具体事务,只能应付学报的基本出版工作,这样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编辑的思维方式,使其容易忽略选题策划工作环节。目前,能够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融入选题策划工作并有效组织高质量的稿件,根据学报特色精心设计专栏或者专题的骨干编辑为数不多。

  二、编辑增强选题策划意识的措施

  高质量、有价值的选题能大幅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打造期刊品牌形象、增强期刊影响力[3]。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选题策划意识,培养自己的编辑创意能力、编辑创新能力、学科驾驭能力、市场调研能力、编辑组织能力、编辑洞察能力、编辑竞争能力、编辑整合能力和编辑执行能力[4]。地方高校学报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增强编辑的选题策划意识。

  (一)发挥学报编辑部的激励作用

  学报是编辑成长的摇篮,学报发展前景与编辑工作的职业满意度呈良性循环态势。因此,地方学报要将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本刊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内制定合理的办刊目标,及时更新办刊理念,提高学报质量;对外做好宣传工作,提升影响力。只有学报繁荣发展了,才能凭借出色的业绩,积极争取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提高编辑的学术地位,进而在职称评审、经济待遇等方面提升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自信。

  (二)吸引优质稿源

  稿件的质量是学报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其社会责任和学术责任的主要体现。众所周知,名牌高校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成果密集之处,其科研人员多,并且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高,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的数量多、质量高,学报编辑一般不会为稿源发愁。但是,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科研的机会相对较少,科研能力偏弱,科研成果层次普遍较低,很难产生高质量的学术论文[5]。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多措并举,扩大稿件来源。一是立足本校,采用柔性化政策,建立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引导和鼓励有科研潜质的中青年教师投稿,力争校内优秀稿件在学报刊发。二是编辑需与外校作者保持联系,积极推进约稿制度。对作者的信息进行整理,建立信息库,并与外校作者保持密切联系,推进约稿制度,不断发掘学术水平高的作者,促进学报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推进编辑学者化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编辑领域面临背景网络化、手段现代化、流程高效化、模式屏幕化、管理自动化、知识共享化的局面,地方高校更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编辑团队来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强在岗编辑的继续教育,建立正规的继续教育制度,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帮助编辑成长,使其精通编辑业务,具备数字出版能力,从而成为乐于为学报事业奉献的一流编辑。此外,编辑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术活动以开阔思维,只有把握当前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才能与专家和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约到更多优质稿件。成为编辑学的研究者,这只是对学报编辑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他们同时还需成为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并积极参与相关科研课题,提升自身学术研究水平,使其具备对稿件价值的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发现稿件的创新点,以逐步实现编辑学者化。

  (四)培养选题策划的思维意识

  主动进行选题策划,争取优秀稿源,是提高地方高校学报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并非每一位编辑一开始就能完成选题策划这种创造性的工作,它需要经历一个开发和培养的过程,需要编辑不断积累和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开发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学报的编辑工作,无论是栏目设置还是文章的编辑加工整理,都渗透着编辑的选题策划意识。因此,编辑要学会在工作中培养选题策划意识,并努力强化自身的选题策划能力。首先,编辑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随地捕捉相关信息,并从数量庞大的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通过整合和分析形成选题策划。其次,多关注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比,把握科研工作动向,并且在此基础上确立选题。最后,编辑还应自觉地进行作者/读者调查,通过设计合理的量表找出作者/读者的兴趣点和关注方向,以此为出发点,寻找能够引起作者/读者兴趣的选题。

  三、结语

  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的重点,也是地方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想办好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增强选题策划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改变学报在选题上缺乏规划的现状,下大气力做好选题策划工作,努力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刊物特色,才能不断提升学报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赵春燕.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三重境界[J].文学教育(中),2017(8):104.

  [2]所静,冯蓉,权燕子.大学出版单位编辑的学术能力及培养策略——以天津大学出版单位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6(3):15-18.

  [3]赵瑞,许升阳.科技期刊提升选题策划质量的途径及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9):861-864.

  [4]袁桂清.论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180-184.

  [5]兰春.高职学报编辑工作氛围的揭示与对策[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4):94-9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