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段博峰: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摘 要】作为民国时期福建地区创办较早的综合性中医期刊之一,《现代医药》内容丰富,所设栏目较多,不仅有中西方医学知识的宣传及临床经验交流,还包括卫生常识的普及、中医药政策的介绍和评述等诸多内容。在当时中医药事业风雨飘摇的背景下,该刊以"提倡与研究"为宗旨,在维护和发扬中医的同时积极吸取西方医学的精华,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关键词】民国;期刊;《现代医药》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俞慎初创办了《现代医药》,创办之初刊名为《现代医药月刊》,社址位于福建省福清城内官塘墘,俞慎初同时担任该刊主编,其父俞介庵任董事长,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月16日该刊发行最后一期,办刊时间历时四年,最终因战争爆发和办刊经费短缺等原因而被迫停刊,是福建地区创办时间较早、办刊时间较长的综合性中医期刊之一。本文拟对《现代医药》的概况和栏目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为进一步发掘该期刊所蕴含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奠定基础
1 《现代医药》基本概况
1.1 《现代医药》出版情况
《现代医药》由现代医药学社发行,并邀请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为该刊刊名题字,以示政府部门对该刊的肯定。自第2卷第1期开始该刊更名为《现代医药》,封面设计也有所变化,并配有英文刊名。期刊在版权页声明“本刊内容不许转载”,同时,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在创刊之初便聘请林士尚律师担任现代医药学社的法律顾问。《现代医药》先后聘请焦易堂、陈立夫、谢立恒等14人担任社董,还先后聘请了张赞臣、周小农、许公岩等36位国医界名人志士擔任特约撰述员,这些专业人士的加入无疑对《现代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现代医药》的创办没有依托学校、政府等机构,故该刊的办刊经费主要由创刊人投入、销售收入、广告收入及社会人士捐赠四部分构成。
《现代医药》共发行4年,每年1卷。现存期刊资料共4卷,总计44期。该刊自1933年5月起开始发行,至1937年3月16日停刊,其中第1卷发行12期,第2卷发行12期,第3卷发行9期,第4卷发行11期。第1卷第1期——第3卷第2期为月刊,第1卷的第6——7期、第8——9期、第10——11期为合刊。第2卷第1期(1934年10月)与第1卷第12期(1934年7月)的发行间隔长达3个月。对此,该刊在第2卷第1期的《编后余话》中阐明原因,“本卷和前卷因经济和内容问题,间断3个月,在此期间,经过编者的努力筹划,使杂志继续发展,惟对于经费常感困难,还希望读者们尽量介绍定户”[1]。好景不长,第3卷第2期發行之后便停刊长达7个月之久。自第3卷第3期开始,《现代医药》变为周刊,每周1期,每期1页,刊附于《福清民报》的第4版。并在第3卷第3期篇末表明“兹因经费困难,改附本报”。
此外,根据《现代医药》的发行规律来看,第3卷应当发行12期,然而现在仅有9期资料,笔者推断存在已发行而未被搜集到的情况,理由有二:第一,在第3卷中分期连载的《论外感六淫病》,在第3卷第8期连载完结时,会在篇末标注“完”字。而同为连载的《国医宜参用之诊法》,在第3卷第9期的篇末并未标注“完”字,且文章中并无总结性内容;第二,在第4卷第1期中刊载的文章《眼病与喉病》,其标题后标有“续”字,说明该文章在此之前应当被刊载过,然而现存第3卷的9期资料中均未见刊载该文章。由以上两点,笔者认为《现代医药》第3卷存在期刊资料搜集不全的情况,有待日后进一步搜集补全。
1.2 《现代医药》办刊宗旨
《现代医药》以“提倡与研究”为宗旨,阐扬国粹,增进新知,先从事于整理固有之医药,此后益当朝乾夕惕,努力进行,以达其济世活人之目的[2]。一方面,《现代医药》提倡维护和发扬国医,凝聚中医力量,以阐扬国粹为主,致力于国医国药的整理研究以及医家临床经验的交流。俞介庵在第1卷第1期的《卷头语》中回顾了中医发展历程,剖析中医面临的现状,直言:“讵知欧化东渐,屡被西医摧残,政府限制,中医无所发展,殊甚痛恨,此后惟冀全国贤达,抱爱国之热忱,挽医药之危机,再接再厉。”[3]从侧面反映出《现代医药》宣传与发展中医药的本质,也表露出寄希望于国医界人士团结一致、振兴中医的心愿。另一方面,该刊的创刊宗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俞慎初赴上海求学经历的影响。《现代医药》并不排斥有关西方医学的文章,而是本着兼容并蓄的态度,积极研究和吸收西方医学的精华。李健颐在《现代医药月刊一周年纪念序》中赞扬该刊“辟自封故步之条,开实验新猷之路,汇通新旧医学”。张赞臣在该刊一周年纪念刊上题字“以创造精神发挥医药真理”。可见,俞慎初赴沪求学的经历使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使他成为了当时少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医医家之一,他在维护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吸收新知,促进了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的科学化。
2 《现代医药》栏目设置及内容概况
《现代医药》是福建地区创办较早的综合性中医期刊,所设栏目众多,不仅包括中西方医学知识宣传、临床经验交流,还及时刊载关于中医药的政策法令以及国内中医界人士的相关评述。此外,《现代医药》还刊载了生活卫生常识、疾病问答和社会中医学方面的逸闻奇闻等内容,使得该刊的受众群体十分广泛。
该刊第1卷中设有言论、学说、方药、卫生、笔记、杂载、专著、验案、医案、评论等栏目,还包括题词、卷头语、宣言及广告等板块,栏目图标的设计较为单一,仅以文字为主。自第2卷开始“学说”栏目更名为“医药学说”,“方药”和“卫生”栏目合并为“卫生常识”,“验案”“医案”“笔记”栏目整合为“临床实验”;取消第1卷“杂载”栏目的同时,分设“医药消息”“附录”和“疾病问答”等栏目;此外还增设了“医药评价”和“研究资料”等栏目。随着办刊经验的成熟,《现代医药》也开始注重美观,栏目图标的设计较之前更为生动,均配有图片进行衬托。以下对《现代医药》的主要栏目进行介绍。
2.1 “言论”栏目
“言论”栏目作者人数较多,包括陈应期、梁长荣、周柳亭、焦易堂、李健颐等。此类文章内容紧跟时局,针砭时弊,涉及内容主要分为4大类。第1类着眼于大局潮流,探讨中医不仅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还被少部分西医分子意图破坏,力图唤醒中医界人士共同维护中医事业的发展。如陈应期在《国药之前途不堪设想》中,通过分析中医所处的恶劣境地,表明对国医未来发展的担忧:“今之国医,有废无存……今者,国医药,动辄制肘,苛罚频仍,加以罪名,不由分说,冤沉到底,恨抱终天,前途渺渺真有不堪设想着矣。”[4]第2类是针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法令,分析其给中医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时予以回击。周明生在《赘述中医条例之利害》中详述了《中医条例》对中医发展之影响,其言“有中医不废于西医卫生部,而废于立法院国医条例第七条”[5]。第3类是立足于国医自身,分析当前国医界所存在的缺点和劣势,如中药垄断、伪药混入等问题,并为之建言献策,以路登云的《国药制法之不良》、陈碧川的《我国医药宜如何改进方臻至善论》等文章为代表,反映出当时一批具有发展眼光的医家对国医自身问题的反省及谋求中医事业发展的努力。第4类是提倡中医、中药应当科学化整理以及对中医教育问题的探讨。梁长荣在《关于国医教育问题》中阐述了国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对于中医被禁止加入教育系统的问题进行了驳斥,指出了在医学团体、医学刊物及医学学校中存在的弊端,并对中医办学问题提出建议。
2.2 “医药学说”栏目
该栏目包括第1卷的“学说”栏目及第2卷开始更名的“医药学说”栏目,是《现代医药》的主要栏目之一。撰稿人多达40余人,包括福建省内外的医家,如俞慎初、李健颐、路登云等,其中以李健颐发表的文章篇数最多。
该栏目按文章内容主要分为3大类。第1类是针对某一疾病,从病因病机、证型分类、主证、治法方药等方面介绍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涉及到中医内科、妇科、皮肤科等,如《带下病证治概论》《三消论治》等。此类文章内容详实,辨证严谨,病机分析条理清晰,方药使用多为医家临床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第2类是运用中医理论阐释西医病理、生理,或是运用西医理论阐释中医病机、治法,还包括了在中医治疗基础上对西医疗法的借鉴与吸收,如《脑脊髓膜炎之研究》《癫狂病之研究》《小儿胀泻之中西医治法》等。这些研究顺应了当时中西医汇通的时代潮流,所述内容有理有据,值得中医医家学习与借鉴,也可看出中医界人士为中西医融合所做出的努力。第3类是涉及中药研究及疾病治疗中的禁忌等内容,如《论暑温症不可过用凉剂》《好用热药忌用凉药之害》,这些文章多来源于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于指导医家临床实踐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3 “专著”栏目
“专著”栏目选登了6部医药学著作,包括李健颐的《医医误书》、俞慎初的《伤寒金匮方考》、皖婺余氏的《温病条辨方歌》、温敬修的《药用植物学》和《药用矿物学》、张恭文撰述俞慎初编注的《中国制药学》。其中李健颐的《医医误书》围绕中医临床中的误治医案展开,以“痘疮”“暑温”等温热病类误治为主,每则医案中对患者的就诊经历和服药情况都有详实的记录,对误治前后的症状变化和病因病机的分析准确而透彻,不囿于历代医家的理论,灵活变通,随证治之,每篇末的经验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4 “卫生常识”栏目
该栏目包括第1卷的“方药”“卫生”栏目及第2卷开始整合后的“卫生常识”栏目。该栏目的撰稿者不乏叶橘泉、刘蔚楚、李健颐等名医。
该栏目刊载文章内容分为2大类。第1类是以方剂、中药的阐释为主,包括医家验方、民间单方及特效中药,还涉及到具有实用特点的家庭自制方药,包括《家庭实用良方录》《合理的民间单方》等。其中《家庭实用良方录》连载了11期,涉及30余种疾病,详细介绍了每个验方的药物、剂量及使用方法,一定程度上让中医中药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同时也扩大了《现代医药》的受众群体,增加了杂志的销量。第2类则是以防病和病后调理为主,所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居住环境、新生儿、睡眠、牙齿、产后、婚姻及不同季节的卫生注意事项,还针对不同疾病给出禁忌和调护方案,如《居住卫生之要件》《疫疹用药之禁忌》等,对于增强民众的卫生保健意识及增加底层人民的卫生防疫知识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2.5 “临床实验”栏目
该栏目包括第1卷的“验案”“医案”和“笔记”栏目及第二卷开始整合后的“临床实验”栏目,是《现代医药》的主要栏目之一,以俞慎初、李健颐、钱今阳、陈应期等为主要撰稿人。该栏目刊载了《诊余琐谈》《妇科医案》《临床笔记》等临床医案。如俞慎初所撰的《诊余琐谈》,记载了其父俞介庵对医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其临床医案数则,其中涉及疾病种类较多,包括乳积、疟疾、疫病、伏暑、噤口痢、泄泻、嗌膈等,对于患者的年龄、就诊经历、症状体征、病机分析及遣方用药等都有详尽的记录,便于医家学习其中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该栏目所刊载的文章内容详实,病机分析有理有据,辨证严谨,所予方药简练而有效。这些学术价值较高的名医医案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6 “医药消息”类栏目
该类栏目内容多样,形式灵活,涉及到卫生部门的人员任命、国医政策的颁布、各地医学会议纪要、医患疾病问答等。
该栏目能够紧跟时事,及时报道中央关于国医方面的人员调动及相关政策。如通过《中央国医馆福建省分馆来函》一文,来传达福建省分馆馆长刘通、蔡人奇、陈天尺副馆长的任命消息。在第1卷第4期的“杂载”栏目中出现疾病问答类文章,于第2卷第1期正式设立“疾病问答”栏目。“疾病问答”栏目的设置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个较为便利的交流平台。此外,还有少量文章涉及到图书著作的宣传、中医学社的介绍及地方国医考试讯息等,如《介绍最近中医界出版之新书》《厦门国医界本季出版之四大刊物》等。
这些栏目的设置促进了国医界信息的交流,特别是帮助福建地区的医家及时了解政府法令及时局的变动情况,同时亦加强了与民众之间的联系。此外,图书著作的宣传提升了著作的影响力,中医学社的介绍也无形中加强了中医人士的联系与团结,进而也体现出了《现代医药》的综合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2.7 “医药评价”栏目
“医药评价”栏目是《现代医药》第2卷开始设置的栏目。该栏目刊载的内容主要包括2大类,第1类主要刊载不同医家为医学著作撰写的序文,如《鼠疫治疗全书序》《药物学续编序》《针灸经穴图考序》等。《鼠疫治疗全书》由李健颐编撰,是近代后期中医治疗鼠疫的集大成著作,对于鼠疫的防治及重大疫病的防范都有重大意义。第2类则是刊载中医界各地不同学术团体的宣言、简章及纳新等消息。如该刊完整地刊载了河南国医改进社的宣言,详列了河南国医改进社的12条简章。通过介绍医学著作的序言,学术团体的宣言、简章等,扩大了一批高质量书籍及优秀团体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
3 小结
俞慎初早年赴上海求学,拜师秦伯未等人,受其师影响甚深,故《现代医药》的创刊组织等运营模式与秦伯未先生主编的《中医世界》有诸多相似之处[6]。俞慎初在早期求学经历中所结识的名医志士在《现代医药》的创办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些名医名人撰写的稿件极大地提升了期刊文章的质量。同时,焦易堂、周柳亭、时逸人等政要人物及名医名家的题词题字,使得《现代医药》在福建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作为福建地区早期的综合性中医期刊,它栏目众多、内容丰富、受众面广、文章质量较高,为福建地区的中医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建言献策和经验交流的学术平台,团结了福建地区的中医力量,促进了福建地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现代医药学社.编后余话[J].现代医药,1934,2(1):48.
[2] 现代医药学社.现代医药学社发刊宣言[J].现代医药月刊,1933, 1(1):2-3.
[3] 俞介庵.卷头语[J].现代医药月刊,1933,1(1):1.
[4] 陈应期.国药之前途不堪设想[J].现代医药,1934,2(1):7-8.
[5] 周明生.赘述中医条例之利害[J].现代医药,1934,2(1):13.
[6] 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总目提要[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