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图书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而编辑就是这道"生命线"的守卫者。中国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期,这使得人们对科技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图书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传播知识和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经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图书的质量在出版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编前审读的角度,浅谈作为一名编辑应如何做好编前审读工作。
【关键词】编前审读;文字错误;引文错误;政治性问题;数据错误;版权纠纷
近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事业快速发展,图书出版数量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读者的需求。但不容乐观的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低劣、存在严重问题和差错很多的图书,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作者、编辑和出版社在写作、出版图书时遵守出版规定、保证图书质量。
在出版工作中,审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保障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一环,是保证来稿质量的重要手段。编辑作为书稿的第一读者,根据出版方针和编辑指导思想,对书稿进行评价和选择。从出版社的特点和需要出发,评估书稿的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并帮助作者掌握更多的社会信息,提高书稿质量。也就是说。编前审读就是编辑在稿件加工前对书稿做出客观评价和提出修改意见,从而决定书稿是进入“编辑加工”“退改”还是“退稿”环节。编前审读犹如一把筛子,可以筛除那些质量差、达不到出版要求的稿件。
在下文中,笔者以近期审读的一本稿件(因该书还未出版,下文仅简称其为《火炮》)为例,浅谈编辑应如何做好图书的编前审读工作。
首先需要检查稿件是否“齐、清、定”,并对书稿内容有大体的了解。《火炮》一书为历史、科技类图书,版面字数36万字,文前辅文、正文、后记均齐全。该书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抵御外敌时使用的火炮、火箭、弹药、炮架等类型,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军队御敌失败的原因。为保内容翔实、准确,作者引用了大量图片和文献,可供国内外科技史、军事技术史等爱好者阅读和参考。该书主题突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编辑加工之前,笔者对该稿件进行了详细的审读,并选择性地对正文进行了通读,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 文字错误
经审读,发现该书有较多的甚至简单的文字错误。
1)别字。例如,“西洋耶酥会士汤若望”中的“耶酥”应为“耶稣”;“八旗兵人关后”中的“人关”应为“入关”;“硏究院”应为“研究院”。
2)多字。例如,“丁9著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中的数字9多余,须删除。
3)繁简体。“崇禎四年”应为“崇祯四年”。
2 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错误
参考文献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评论图书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作者科学精神和严谨学术态度的体现,因此,正确引用和准确著录参考文献非常重要[1]。加之,该书为历史、科技类图书,引文和著录参考文献数量浩繁,共计800余条,采用的均是页下注的形式,且正文引文多标有引号,为直接引文。经笔者抽查,发现引文和文献著录错误较多,现列举如下。
1)直接引文存在错误,有篡改之处。如图1所示,红字为引文修改之处,原引用错误较多。

图1 直接引文错误示例1
如图2所示,蓝色字为引文修改内容;最后标红内容非接上句的连续引文,须作者查证出处。经查证,此引文所对应的文献页码存在错误。文献起止页码为第61—65页,此处标引第46页,显然有误。且通过其著录文献来看,此处引文主要讲清朝前期江苏江海防体系,作者将引文中的“江苏”字样删掉,以此描述清朝整个江海防务防体系情况,疑有以偏概全之嫌。

图2 直接引文错误示例2
2)引号使用不当,造成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无法区分。如图3所示,经查证,引文文献第45页和第47页未见到该段内容,系作者汇总引用内容,为间接引用,所以此处不应加引号。且经查证,图2著录文献书名应为“自由帝国的建立—1815—1870年英帝国研究”,书名中年份错误。

图3 引号使用不当示例
3)引文标注出处错误。图4为间接引文,但笔者从著录文献中并未查找到与此句相关的内容,疑似引文或者著录文献有误,须作者核查。

图4 引文标注出处错误
4)著录文献内容有误。经抽查,图5第一、第二条文献均将“第二次鸦片战争”错写为“英法联军侵华之役”,可能是作者使用Word的替换功能时,将全书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统一替换为“英法联军侵华之役”,因此须向作者求证,该书是否还有其他类似情况,并提醒作者慎用统一替换功能;如果使用,则引文和文献中内容不能改。第三条文献存在书名有误、缺少译者、出版者有误三种错误。

图5 著录文献内容有误
由以上问题可推知,该书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错误较多,为保证该书的质量以及秉持对读者负责的原则,须作者对引文和文献进行一一查证、修改。
3 政治性问题
《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规定:不直接使用台湾当局以所谓“国家”“中央”“全国”名义设立的官方机构名称。经搜索,该书存在少许“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国立故宫博物院”,应改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湾故宫博物院”。
4 数据错误
科技类图书常常会引用大量数据来佐证作者的观点,为保证数据精确,编辑在加工稿件时须对稿件中的数据进行一一核对。在审读中,笔者对简单的表格数据总计进行了抽查,图6中标红数据应为578104、467093,且书稿中其他内容中涉及数据时也存在很多错误。另外,涉及数据时常常需要考虑图、文是否对应,表、文是否对应,全书提及相应内容时数据表述是否一致。所以,需要作者在写作书稿时尤其重点注意此类问题,并建议策划编辑在著译者须知中进行强调,将问题解决在前端。

图6 数据加和错误
5 图片问题
图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的“美术作品”,受法律保护,因此在引用他人图片时应标注出处。该书附有图片500余幅,其中有一部分图片未标明出处,为避免版权纠纷,应标全出处。该书中大部分图片清晰度较好,但有些图片不清晰,影响阅读,须作者替换为清晰度较好的图片。
6 其他问题
1)个别历史纪年和公元纪年不对应,如“明洪武十年(1337年)”,遇到此类问题,需查证相关历史史实是发生在明洪武十年(1377年)还是元至元三年(1337年)后进行修改。建议作者对全书此类对应进行逐一核查。
2)《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规定: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如图7所示,文中有大段英文引文,所以须请作者将其翻译为中文间接引文,或者删除。

图7 稿件中夹杂的大段英文
综上所述,该书具有较好的独创性和针对性,内容丰富且有趣味性,但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等问题较多,须退回作者修改,提请作者利用自身的研究资源,进行一一查证,以进一步提升稿件质量。
编前审读可以决定稿件的取舍,提高稿件的质量,让那些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有益于读者、有益于社会的书顺利面世,防止有害或者低劣的作品出版,从而对社会文化负责,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2]编前审读可以尽早发现书稿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前处理,避免浪费人力和物力[3]。然而,有些编辑为节省时间或者看重经济效益,拿到稿件就进行编辑加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编前审读看似耗费时间,实则“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编辑一定要坚守原则,认真审读,切忌应付了事。
参考文献
[1]方华.准确著录参考文献提高科技论文质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3):223-226.
[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15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2.
[3]李静科.浅谈科技类图书的审读[J].科技创新导报,2018,(4):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