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编辑、复制、发行是构成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活动中,编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主要负责文字编辑加工工作,将根据日常工作中接触较多的几个方面从编前审读和内容加工两个方面,具体分析提升出版物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政治性问题;图文、表文对应问题;语法错误
国的出版活动历史悠久。早在纸张发明之前,就有雕版印刷的书籍。继印刷术发明之后发明的纸张,使书籍有了新的载体材料,促进了出版活动的发展。在出版活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曾出现各种类型的出版机构。那么,什么是出版呢?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编辑、复制、发行是构成出版活动的三要素[1]。在出版活动中,编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编辑有如下定义:①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②做编辑工作的人;③新闻出版机构中编辑人员的中级专业职称[2]。本文将结合本出版社的实际情况,重点对第二个定义进行阐述。本社编辑分工比较细,分为策划编辑和文案编辑。图书的编辑过程一般包括12个环节,从岗位职责划分来说,策划编辑一般负责前端的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以及后端的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文案编辑主要负责中间的编辑加工环节。那么,我们如何培养优秀编辑人才,从而打造优秀出版物呢?笔者主要负责文字编辑加工工作,以下将根据日常工作中接触较多的几个方面从编前审读和内容加工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编前审读
“磨刀不误砍柴工”,策划编辑需要对书稿内容进行评价并做出选择。之后经过出版社的“三审三校”,确定稿件达到齐清定的收稿标准后方可进入编辑加工环节。那么,何种类型的稿件可以达到收稿标准呢?
曾经有老师分享经验说,编前审读包括熟悉性审读、评价性审读(从思想性和科学性层面)和加工性审读。策划编辑收到稿件后应从以上三方面进行审读,那么笔者理解,策划编辑除了从宏观层面来把握书稿内容外,也应具备文字加工能力,进行加工性审读。下面以笔者审读的某些书稿为例进行说明。
1)书稿作者交稿时各章是单独的Word文件,且各章格式体例均不一致,首先策划编辑应该要求作者将其合并为一个Word文件,以方便后续书稿编辑加工,同时可以精确测算出作者交稿的字数是否与合同约定字数一致,但策划编辑未对此进行审读。文案编辑收到稿件后对书稿文件进行了合并,发现书稿有452面,超出合同字数10万以上,且发现文中“延伸阅读”(图1)栏目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二维码内容展现给读者,经与策划编辑沟通后采纳了文案编辑的意见,将“延伸阅读”栏目处理成二维码,避免了作者超出合同字数过多的问题。此为文案编辑较成熟,考虑到了这点,但是因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大多数时候很难考虑到这么多。因此,常常会出现,书稿进行到三校环节,策划编辑发现字数过多,需要删改,从而产生了质量隐患,同时耽误了周期和进度,造成了人力、物力等的浪费。

图1 正文中可设置为二维码内容的“延伸阅读”栏目
2)标题体例问题。我社要求作者常用标题体例格式为章节式、等级式、混合式三种。文案编辑收到稿件后经常会发现作者所用标题为两种或三种格式混杂[图2(a)]。甚至有些书稿章节体例欠妥,全书共16章,且明显前6章为一部分,后10章为另一部分,为了使章节结构更加清晰,表达意思更加明确,建议添加0级标题[图2(b)、图2(c)]。但是,可能有些人会说,修改标题体例就是文案编辑应该做的工作。那么试问,如果作者能在创作时即对此进行规范,是否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呢?

图2 标题体例不符合规范(a)

图2 标题体例不符合规范(b)

图2 标题体例不符合规范(c)
3)图片问题。有些作者直接把其他资料中的图片拿来使用,不使用专业的扫描仪器,而是简单地用手机拍照,像素达不到印刷要求,且图片倾斜等。更有甚者,有些作者引用他人图片不补充资料来源,涉及版权问题(图3)。有些书稿中作者未将图片进行组合,且未设置为嵌入型格式,导致图片动版,影响表意,甚至某些坐标图刻度等是由不同直线组合在一起的(图4)。策划编辑初审时应发现此类问题,并请作者及时解决。

图3 图片清晰度等不符合要求

图4 图片动版(a)

图4 图片动版(b)
4)知识性问题。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中英文不对应,如果英文正确则应译作“非政府组织”,如果中文正确则英文中应添加international(图5)。另外,需核查作者所叙述的此部分内容定义等是否正确。

图5 知识性问题(a)

图5 知识性问题(b)

图5 知识性问题(c)
此外,策划编辑还应从参考文献是否符合著录要求,书稿是否存在政治性问题,外国人名、地名是否规范并前后统一,外国人名中英文使用是否前后统一,图表是否规范,文字叙述是否过于口语化等方面进行全书性审读。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觉得大部分问题可以在作者创作书稿之前解决,给作者提供明确的著译者须知,要求作者按规范进行创作,且作者交稿后策划编辑进行仔细审读即可。
2 内容加工
策划编辑对书稿进行编前审读后,文案编辑拿到的稿件基本已经达到出版要求,但文案编辑依然要进行编前审读,判断自己是否可以胜任该书的编辑加工工作,并且对周期等做好计划。之后按计划逐字逐句通读书稿,修改其中的知识性差错,并使书稿符合出版规范。
编辑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政治性问题。文案编辑要时刻关注政治性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禁用词等的新规定,要与时俱进。比如,关于中央领导集体的表达;应该使用“一带一路”倡议,不能使用“一带一路”战略;由于输入法的问题,常常会出现“中华人名共和国”的错误用法;大陆、内地等的使用应恰当;引用国家领导人讲话等出处要权威,且需准确,不能断章取义;等等。
2)错别字问题。在书稿编辑加工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借助黑马软件等来消除一部分错别字,但是软件也有一定的弊端,无法识别一些逻辑性的错别字。另外,有些错别字会上升为政治性问题,比如“国名党”。这就要求我们细致深入地通读稿件,并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图6)。

图6 错别字问题(a)

图6 错别字问题(b)
3)知识性差错。如果文案编辑通读过快,有些知识性差错可能会被忽略。例如,“1966——1978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都知道“文化大革命”历经10年,这里显然时间有误,但这种错误常常很难被发现。这就要求我们仔细阅读并分析书稿后做出修改。
4)图文、表文对应问题。书稿中常常会出现图和表,此时需要图、表与正文中的相应文字表述对应。文案编辑在加工图表较多的书稿时尤其要注意此类对应问题。如图7所示,三校样正文中文字叙述与图、表中均不一致,需在原稿加工环节即提出并请作者修改。

图7 图文、表文需对应(a)

图7 图文、表文需对应(b)
5)语法错误。对于文科类稿件,语法问题是编辑加工的重点。常见的语法问题有句式杂糅[图8(a)]、成分残缺(尤其是介词结构霸占主语造成的主语残缺)[图8(b)]、搭配不当[图8(c)]、的地得使用不当[图8(d)]等。这就要求编辑具备较强的语法功底,并且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

图8 常见语法错误(a)

图8 常见语法错误(b)

图8 常见语法错误(c)

图8 常见语法错误(d)
此外,文案编辑在书稿加工过程中还需注意标点符号用法(如“一冒到底”),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等是否规范准确,量和单位使用是否符合规定,名词术语是否准确并前后统一等问题。
以上是笔者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简单总结,从策划编辑的主要职责和文案编辑的主要职责两方面进行叙述。相信如果编辑均能做到尽善尽美,同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时刻牢记“与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再加上质检人员的把关和培养,那么编辑将成为优秀编辑,其打造的出版物也将有助于成为优秀出版物。限于能力,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还望各位同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中级(2015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