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丛书从2010年引进日文版至今10年,畅销不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点:选题捕捉脉点放大之道
时政或主题出版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常因一个重要时政要点、重要时间节点而起。也可能从一个社会思潮、思想的脉点而生。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是笔者在红旗出版社工作时引进出版的一套丛书。自日文版第一册2010年出版,历时已十年,销售达百万册,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为全球青少年所热爱。该书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引发了一股不容小觑的“马克思热”。
2012年,笔者任红旗出版社北方编辑中心总监,红旗出版社的特色就是出版党政领导干部读物。徐永新社长对主题出版非常重视,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红旗社必须做好主题出版。一天中午,徐社长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看一下1月12日的《参考消息》。我拿过报纸迅速浏览起来,原来是一则“韩国民众兴起‘马克思热’”的消息。读完这则消息,我明白了社长的用意。徐社长当时就要求:“尽快落实。要读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都要读,这有助于我们做好主题出版。”徐社长的耳提面命,至今我一直铭记在心。
之后,就是快速分工推进:一是联系日方确认版权情况,获得样书。二是联系日语专业毕业的译者于永妍搜寻该书信息。三是对这个“脉点”进行放大检视,把握读者定位和社会关切的契合点。特别是对一本引进版书,是否有可能水土不服,是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版权引进时,策划人尤其需要分析原出版方选题确立时的出发点与着眼点,要分析这种立意与我们的一致性,这样才能避免引进后的水土不服,才能避免很多“看上去很美”的版权书引进中国后反映平平。
线:选题编译逻辑延展之道
一个引进版时政选题要融入中国国情,适合当代中国青年,尤其需要在选题编译、出版的各个环节做好逻辑的延展、梳理,把各个问题节点打通。
首先是深入了解日方选题策划的逻辑。正如作者石川康宏说:“对很多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生活的社会……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大企业大批解雇非正式职员,劳动者和市民的愤怒喷薄而出,尤其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自踏入社会起,就一直生活在这种闭塞局面之中,非常困苦。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要求社会变革的声音,希望通过参与改革,积极改变生活现状。”作者内田树说:“日本年轻人为了转变为成熟的成年人要读马克思。为了成为对弱势和贫穷的人有共鸣、怜悯和良心的成年人,要读马克思”。“青年们,读马克思吧!”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时而生的。
这样一个背景,对于中国的当代年轻人有着强烈的“反拨”和“反观”的启迪意义。在中国,马克思是一位年轻的老爷爷,他的名字尽人皆知,但对青少年而言,他的学说高高在上,如何让这种学问变得通俗易懂,为年轻人所熟知和珍视,这个逻辑立足点具有极大的延展意义,而这正坚定了我们引进版权的信心。
其次是把握好版权引进的若干注意事项。版权编辑对两位作者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认真了解和把握。接着,编辑对原版图书内容进行了审读。通过审读,我们对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内容表达的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同。“青年们,读马克思吧!”(1、2)是作者结合日本社会现实,通过书信往来的形式,以独特迥异、生动活泼的方式,解读《共产党宣言》《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倾听马克思》是他们去德国、英国探访马克思故居的旅途中的对谈。在解读的过程中,二人将认识上的差异作为相互提高的辅料,而不去做政治上的争辩。二人解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内田树侧重以自己的语言,从马克思著作的趣味性上进行解读;石川康宏则站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用马克思的话,从马克思的历史意义角度进行解读。语言风格相当接地气,贴近年轻人。在日本亚马逊网站上的读者评分也很高,评论留言很多,这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再次,是对翻译原则的转化把握。在理解选题立意、作者背景以及文稿内容后,我们拿到了版权。译者选择是个大问题。选择译者,我们有几个考虑:一是日文要好,二是年龄合适,三是翻译要严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社里推荐的老专家,主要顾虑就是语言风格不能为年轻人接受。后来,斟酌再三,我们决定请于永妍来翻译。
于永妍毕业于山东大学,后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曾在日本留学。此时,她已精读日文版图书多遍,并且阅读了马克思的部分作品。在开翻译工作准备会议时,我们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翻译原则是信、达、雅。二是读者对象为青少年,语言风格贴近年轻人,力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不能不“正”,不能太“正”。三是转译要谨慎,依据权威版本。涉及马克思相关著作的原文,须遵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进行翻译。三个月后,不负众望,于永妍的翻译稿件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面:选题顺势乘势之道
一个时政或主题出版选题要得到社会的反响,并且能够持续推进、推高影响,顺势和趁势非常重要。而这一点,也往往最难把握。
首先,我们严把了审读关。按照出版计划,《青年们,读马克思吧!》(1)于2013年顺利出版。出版前,我们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闫志民先生审读。闫教授审读完后,对书稿质量大加肯定。
其次,在图书出版后,持续做好宣传推广造势营销。如在北京图书大厦对该书进行重点码堆,仅一个星期,该书便登上了北京图书大厦马克思主义类图书排行榜。2013年,教育系统“青马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力度空前,《青年们,读马克思吧!》成为各高校团购图书;2014年1月,该书又入选中纪委向党政领导干部推荐的56种图书之一。这些“势”有力地推动了该书的推广发行。
再次,我们乘势而上,2016年引进推出了《青年们,读马克思吧!》(2),出版后又带动了第一册的销售。
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召开前,我们策划了“致青少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图书”,借机出版了《倾听马克思》。截至2019年,“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丛书在国内销售超过30万册。而该套书也在全球畅销了200万册。对于一本讲解马克思的图书来说,这种销量是让人惊讶、也是启人思考的。
主题出版的策划一定要跟大势相合,只有顺势而为,才能乘势而上。这正是我们推出“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的初衷,也理应成为新时代出版人的使命与担当。唯有如此,出版才不辜负这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