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作家阿越写《新宋》的15年

2020-06-12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新宋》(大结局珍藏版)阿越著/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2020年2月版/540.00元(全12册)

  ■受访人:阿 越(作家)

  □采访人:夜 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400万字的《新宋》终于在起笔15年后迎来大结局。我们日前专访了该书作者阿越,请他讲讲写这部代表作的心路历程。

  初读还是少年,读完已是中年。这是一位读者读完《新宋》后写下的留言。作家阿越从24岁开始创作,到用了15年写完,也将迎来不惑之年。

  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标杆性作品之一,《新宋》虽然看似一部穿越小说,但阿越通过严谨的历史考究与流畅的文笔,从皇宫到市井、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全景还原了一个在历史上为“中华文明精神之巅峰”的宋朝。

  □两宋因为政治和军事屈辱,历史评价不高,市面上少有深入人心的大众历史之作。2004年你写《新宋》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让主角穿越到北宋开始改革?

  ■就算是在宋朝已经非常火的今天,大众对宋朝的了解,和宋史学界对宋朝的认知,相差至少有20年,一些方面甚至有40年。这是因为梁启超以来的新史学,是在晚清民国那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形成的。无论是靖康之后的宋室之南渡偏安,还是崖山之后的“亡天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都能普遍引起人们的情绪共鸣。此后一百多年,国人普遍崇拜历史上那些武功强盛的时代,也与此有深刻的关系。所以,人们很容易对宋朝留下一个刻板、片面的印象。

  2004年,我在读过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后,有一种感觉:宋朝,特别是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就是中国历史的那个节点——文明的挑战与应战,一个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受到历史的挑战,而它的应战决定了它的命运。所以我选择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作为小说故事开展的时代。晚清是中国的千年变局,但历史上,中国至少还经历过三个千年变局:殷周之变、秦汉之变以及两宋之变,每一次变局对文明的冲击与影响,都不亚于晚清之变。

  我选择王安石变法的时代,也还有其他的理由,比如国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是相当片面与偏颇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新认识那段历史,有一些启迪意义。又如由改革而引起的新旧党争,最后闹得势成水火,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其中的教训是发人深省的。我抱着一种唐吉诃德式的心态在创作这部作品,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追求历史细节的真实,是希望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加复杂而真实的宋朝,能引起一些思考。

  □《新宋》作为最早的穿越网文,也开创了一个流派。你的书写深入到历史之中,对宋朝人物、历史和政治非常熟稔,但这对作家的要求非常高。当年做了哪些写作准备,来完成这样一个庞大而精细的构架?有书推荐吗?

  ■我其实是将它当成一部实验小说来进行创作的。把它当成一个历史推演游戏,尽可能地全面还原北宋熙宁、元丰那段历史的方方面面,然后引进一个变量,进行推演,看能发展成什么样子。所以,写这部书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它特别考验我的知识储备,需要大量的阅读,这也直接导致我改变了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我本来想学秦汉史,后来选了宋史。

  《新宋》这部书写了400多万字,但我为此而读的书,包括宋朝的史料以及研究专著、论文,还有各种历史文献,至少乘以十,4000万字只多不少。前几天我整理书房,光是宋朝断代史的研究著作,就有近两百本。因为我读的书太专业,特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搜搜国内宋史方面的学者邓小南、包伟民、程民生,还有我的博导刘复生老师的著作,知道一个人就能“顺藤摸瓜”,找出所有人的作品。

  □15年近400万字的写作,完成不易。我看到你特别写了一篇后记,谈了遗憾和妥协。流浪的蛤蟆在知乎上说《新宋》你改了3遍,这些修改主要侧重于哪些方面,未来还会再改吗?

  ■这部作品创作周期长达15年,不断地修改。原因很简单,我不是一个特别有天份的小说家,却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在情节设计、人物刻画上,总有许多不太满意的地方;遗憾的是,总会有一些地方无法改到尽善尽美。

  我也有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最开始创作《新宋》,我对宋史不是那么熟悉,我有一些整体认知,有一些我特别熟悉的领域,但也有一些完全不关心的知识盲区。我是边写边学、现炒现卖。随着成长,我发现很多的错误,可能对别的小说来说,这根本不是事,但对我来说,它就是必须修改的大问题。

  到现在,这部作品也还有一些遗憾之处,比较明显的是后面部分的水平,比最开始的一百万字左右水平高太多。开头部分以我心里的标准,只能勉强打80分,但我找不到太好的修改方案。

  另外结尾部分,因为《新宋》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儒家文化本位的作品,它和当代读者之间的对话,分寸是需要拿捏的。我一直以来的理念,是主人公的改革永远只比历史前进半步。作为作者的我,同样也只比读者的理解前进半步,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对话,引发共鸣。但结尾部分我背离了这个原则,在处理的时候,有一些不够细腻与耐心的部分。这些问题要解决好,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积累与进步。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我需要让自己往前走,我从24岁开始创作这部书,现在马上进入40岁,对一个作者来说,创作的黄金期就要到来,我不能让自己一直停在一部作品上面,所以必须有一些妥协。而且我相信,很多的事情,当下未必有特别完美的答案,但是如果一直往前走,在未来,可能就会有一个真正的答案在等着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