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是时代的反映,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社会原有的运作节奏,也成了人们在上半年的关注焦点,这在社科板块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除此以外,故宫建成600年与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图书也备受关注,成为社科类出版的热门选题。可以说,社科类图书一直紧贴时代脉搏。
抗疫图书有温度有深度
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阅读推广人启航表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解读是上半年社科类图书的重点:“在还未复工的疫情防控初期,与疫情相关的图书便开始陆续出版,至今仍在持续。”除了科技类的新冠肺炎防治图书外,一些反映抗疫历程的图书,也相继出版,展现了抗“疫”的人文温度。如《金银潭抗疫纪事》(新华出版社)、《方舱记忆:万众一心抗疫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战“疫”2020:浙江抗击新冠肺炎全景记录》(浙江摄影出版社)、《2020津门战“疫”纪实》(天津人民出版社)等。这些图书在讲述方式上采用远景与近景相结合,从阅读中,读者可以深刻感觉到,在这场战役中,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在危难中纷纷扛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共同筑起一座抗击新冠肺炎的巍峨长城,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启航还表示,与瘟疫有关的社科类图书同样存在前几年出版的开始广受关注、刚刚出版的紧密联系现实,并呈现出一种纵深延展的态势。如在2008年出版、今年再版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讲述了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大流感。书中既有流感的故事,也有科学与医学的发展,是“一部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上帝的跳蚤:人类抗疫启示录》(世界知识出版社)是2020年新书,切入点是“微小的生命如何在巨人的世界中赢得竞争”。《中国抗疫简史》(新华出版社)是张剑光在年初疫情发生后,出于为抗疫作贡献的考虑,将自己20多年前的著作《三千年疫情》增删后出版的作品。疫情带来危机,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危机的思考。另外,《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戴蒙德的新作《剧变》(中信出版集团)在今年4月出版了中文版,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出发,教人们如何应对危机。
以全新视角认识历史
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年,所以与故宫有关的图书也成为“宠儿”。“只说今年,就出版了两本同名图书,都叫《故宫六百年》,便可见其选题热度。”其中一本是阎崇年著作,启航认为阎崇年作为史学大家,去过故宫1000多次,所以他笔下的故宫600年历史是细致入微的。而另一位作者祝勇,以其纪录片导演和艺术学博士的多元身份,让他习惯以文学的方式去书写故宫,使得整本书更为感性。
以此为脉络,相关书籍的出版也展现了今年上半年社科类图书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重新解读历史与文化。这种“新”并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梳理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清朝大历史》(中华书局)则以16章篇幅讨论了清朝如何承接明朝治统、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如何构建基层社会、如何开疆拓土、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以中国视角探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国家治理。又如《穿越非洲两百年》(天地出版社)则将视角放到了非洲大陆,讲述非洲人民现已进入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重新认识非洲、重估非洲的价值是作者写作的初衷,更是时代的重要命题。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上半年也有不少社科类图书对此进行探讨,如《百年变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从政势之变、经济之变、数字之变3个领域展开,阐述在“大变局”的背景下政治、经济、科技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的中国应该怎么办,未来的中国将向何处去,引发读者思考。
兼具指导性与实用性
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民法典每一条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被喻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热度也反映在相应图书上。
一类是民法典条例出版,因为民法典的正式颁布,意味着法律条例的推陈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单行本(人民出版社)也于6月初出版发行。另一类则是对民法典相关条例的解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读本》(中国检察出版社),本书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民事检察厅)厅长冯小光任主编,参与民法典编纂研究、具有丰富民事诉讼监督案件经验的六厅检察官撰写,兼具权威解读与实务指导性。精准聚焦民法典新增、修改内容及适用重点、难点问题,部分重点条文结合典型案例解读,并链接关键法律规范,提纲挈领、化繁为简、提示重点、突出实务。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释义》(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立法精解》(中国检察出版社)等,这类图书精准概括各条文主旨,阐发立法背景本意,逐条阐释要义精髓,逐条作出适用指引,言简意赅,“干货”满满,突出立法精神,凸显指导性和实用性。
民法典对图书业界的影响还在继续,法律专业出版社大部分出版物都需要更新换代,或许这也会掀起另一波图书出版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