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力: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摘 要】第十届华文传媒论坛刚刚于2019年10月12日开幕,华媒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肩负神圣的使命,现中国提倡打造文化强国,文化的"拿来"与"输出"成为主流,而传媒人才所要负责的就是去糟取精的拿来以及有办法的输出,可以说传媒人才的专业能力、素质决定着中国文化弘扬之路的走向。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我国的传媒行业也迎来了春天,当今的传媒人才有着更多的言论自由、有着更丰富的受阅群体,有着更先进的传播方式,然而这一切也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我国传媒行业现状着手,探索传媒人才所需的核心素质以及如何培养新型传媒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传播;新型传媒人才
随着当前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要素在逐步增多,媒介的形态也面临着新选择,这些转变对传媒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局势的转变,单纯的传播者已经不能满足传媒行业,所以当前传媒行业需要的是全能复合型人才,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人才,这些人可以借助互联网更好地传播文化、弘扬正能量,在发挥自身的“一技之长”的同时让自己尽可能地成为“一专多能”,更好地融合产品内容,开发新介质,做到有效、高质的传播。
一、我国传媒人才发展现状
“大数据”近年来在发展的方兴未艾,这个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概念迅速成为互联网普及的当代各行各业占据市场的法宝,通过“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各行业能快速而精准地找到客户的需求,从而定制专门的服务。传媒行业作为肩负文化传播的主平台,大数据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行业发展。在人人都是评论家的当代,传统大众传媒垄断的局面已被打破,越来越多的素人借由网络平台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传媒不再局限于报纸、杂志,现在已经是公开、透明、人人可为的一件事,因为群体数量的增加,传媒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混乱。
新时代的传媒人才较之以往更需要“把关人”,同时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对内容的甄选也是必须的要求。我国当前的传媒人才培养大都依托于高校,传媒课程也仅限于新闻学,封闭式的培养导致现在部分传媒人才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隘、素质水平良莠不齐、人文情怀不足,职业素养确实等问题。在“数据驱动新闻”的时代,跨学界培养传媒人才迫在眉睫,如何提升现有人才的职业素养,同时培养出交叉性、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是现在传媒行业有序发展的关键。
二、传媒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一)有公民意识
新闻的传播不是简单的转手倒卖信息,现在传媒行业鱼龙混杂,在如此杂乱的大环境下如何做到有效率、有选择、正能量的传播是当代传媒人才必须思考的课题。在宣传大于传播的今天传媒人才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以及舆论引导能力,他们需要站在群众和官方两方面思考,有选择的,公平公开、透明化的传播自己获取的信息,尤其是在传播全球文化的时候需要注意国界、文化的差异,要有意识营造和平的传播环境,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不仅是一名传播者更是群众与官方的沟通纽带,在为群众发声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通过合法手段获取自己的利益,向他们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迷茫者走上正途。
(二)高质量产品研发能力
传统的传媒人才主要靠文字编辑来传播新闻消息,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更多的是机器写字,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平台开始利用大数据分析热点事件并生成故事、新闻、图标等,可以说现在机器已经取代了传媒人的部分能力。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日常化,通过微博、微信、头条、百家号等新媒体渠道传播信息成为主流,传媒人才不再是负责简单的采风、报到、拍摄、编辑等工作,现在需要具备视频剪辑、音乐欣赏、美术设计、产品研发、文章信息化排版,选择平台推送、受阅人群甄选等能力。所以,当下传媒人才必须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学习各种APP,反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我专业能力,避免被机器取代。
(三)高质、有趣有深度的内容产出能力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受众、生产、考核、审核等方式都发生了惊天改变,现在的新媒体不再拘泥于单纯的某个受众群,由于电子阅读触手可及,所以现在产出的任一产品极可能被各个年龄、阶级、文化程度的人群接触阅读,这对新媒体人的内容生产能力提出了巨大要求。传统媒体更多的强调规范、官方,考核奖惩机制也大都纸上谈兵,然而大数据的普及让现在多媒体的受众群体,阅读方式都发生改变,现在更多的是面向自我选择的小众群体特制产出,所产内容必须足够新颖、吸引人眼球才能抓住受众,所以传媒人才的产品不再只是简单的高质量,还需要视角独特,有冲击力,有趣又有料,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受众,提高传播效果。
(四)策划、运营能力
当下新媒体注重于受众的互动,每篇文章推出之后其转发、点赞、评论等详细信息写作者都能看到,除此之外现在很多媒体还开通了打赏功能,这也是变相的考核方式的一种,近距离的接触受众,分析他们关心的热点和事实是当下新媒体人才必备的能力,必须要极好的感受受众的喜好和需求才能制定刚需产品。另外,现在很多媒体为了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信息,提高用户黏性,要求传媒人才不仅会写文章,还要具备一定的活动策划、运营能力。传媒人才必须学会联系线上线下组织各种活动,拉动受众和写作者之间的关系,为受众提供集聚的平台,让其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借此来了解需求,更新产品内容,同时提高受众的忠诚度。
三、如何培养传媒人才
(一)加深传媒观念改变
现在的传媒不再是简单的直线型传播,更多的是网格传播。互联网的崛起改变了传媒行业,给予受众更多的选择,传播速度的提升似的新闻更加注重实效性的同时,内容的有趣、新颖也是抓住受众目光的关键。过去的信息壁垒被打破,现在任何一小众消息都可能成为热点,受众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共享。传媒人才不再是信息的公布者,因为受众也会自发的选择信息并成为“新闻工作者”,不再过去被动接受,更多的是用户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现在媒体工作者并不能保证自己第一时间报道信息,也无法保证自己对新闻信息做到严格把关,多以现在的传媒人才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到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地改变和学习才能适应多变的媒体环境。
(二)高校发挥作用,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前,媒体信息的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以往高校的媒体人才培养大都停留在知识层面,新闻学是主要课程,更多的是强调知识传授、阶段培养,现在必须加快能力的训练,学习的课程也要做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新闻学的基础上引入文学、史学、哲学、人文社科学甚至是计算机学,只有全面丰富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习会利用融合的知识去探索新媒体发展之道,才能保证人才走上社会之后适应社会,成为媒体刚需。另外,高校该需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媒人才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立场才能传播真实、有效高质量的信息,政治思想教育是打造学生自身软实力的关键,只有具有科学辨是非的能力,担当负责的态度,不畏艰难的品质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而推进传媒行业的进步。
(三)鼓励人才创业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让传媒人才所学知识得到实践,要想让其具备与时俱进的传媒素养,创业不失为一种手段。政府部门可以开设相关的创业培训课程,提供创业平台,让传媒人才从高校走上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来验证、更新自己只是系统,从而丰富视野,更好地为传媒行业服务。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传媒行业对民众的引导、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传播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媒行业的基石,传媒人才必须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白自身的责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优秀的传媒人才,借此来肃清传媒环境,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宋国华.新媒体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及校企联合培养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6(29):24-26.
[2]雷璐荣.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今传媒,2016(11):9-11.
[3]林文.移动互联思维与高校传媒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戏剧之家,2015(22):177-177.
[4]李洁.浅析新常态下独立学院文化创意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