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远山赞歌——贵州民俗图鉴》插图创作分析

2020-06-10 来源:《传播力研究》
  【作 者】黄金运:北京印刷学院

  【摘 要】插图作品《远山赞歌——贵州民俗图鉴》是一套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手绘插图作品。本论文主要论述《远方赞歌——贵州民俗图鉴》插图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体会,重点强调作品整体风格、作品创作技法运用及作品内容分析。笔者通过生活经历、创作前期调研、收集资料,用精细的笔墨表现故乡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活动和生活日常,达到宣传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目的和效果。

  【关键词】插图;分析

  一、《远山赞歌——贵州民俗图鉴》选题分析

  插图作品《远山赞歌——贵州民俗图鉴》选题来源于贵州民俗。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其民族民俗具有鲜明的特色及深刻的内涵,是值得表现的选题内容。作品运用手绘插图的形式表现以民俗节日为主,日常生活为辅的民族生活和节庆活动。中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可研究的资源丰富,研究地域范围广泛,但这些多数研究的形式都是文章、论文或者摄影等,而将民俗文化进行视觉创造的形式则较少。相比于其他形式来说,用插图艺术表现传统民俗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形式相对独特、新颖。运用专业特长表现民族艺术,传播传统文化,是成长于民族环境中的每一个中华儿女应担当的责任。笔者以自身的生活环境、耳濡目染的身边事物为创作题材,传播民间民俗文化,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

  二、《远山赞歌——贵州民俗图鉴》作品分析

  (一)作品内容

  本套插图作品成稿大图8幅,小图20幅,共计28幅,大图尺寸为420mmX297mm,小图尺寸为297mmX210mm。作品以人物为创作主体,大图是人物场景,小图是单个人物、人物局部特写等,主要描绘了喇叭齐鸣、芦笙舞、斗牛、跳地戏、赛龙船、牯脏祭祀、查白歌节等活动。

  第一部分“喇叭齐鸣”描绘的是节日活动的开场,布依族、苗族甚至其他一些民族在节日活动开场前都会有这么一个仪式。一群穿着本民族服饰的乐手,站成一列,将喇叭对着天空一齐吹响,预示着节日及活动的来临。第二部分“芦笙舞”描绘的是贵州少数民族最典型、最广为流传也最受知名的活动。芦笙是一种乐器,芦笙舞顾名思义就是边吹芦笙边跳的舞蹈,活动中男子青年吹着笙歌踩着舞步,是苗家人民健康向上的体现。第三部分“斗牛踩场”描绘的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侗家的斗牛不同于西班牙斗牛的形式,而是“牛斗牛”,并以水牛为战牛,活动当天各村寨牵着自己的“水牛王”进行入场式,也叫“踩场”,需绕场三周,侗家小伙前呼后拥,“牛”气十足,踩场结束后进入备战区,号令一下,两只生猛的水牛互相冲撞交缠在一起,场面异常激烈。第四部分描绘的是“跳地戏”,画面中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面具戴于额前,手执木制的戈矛刀戟,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地戏”是流行于贵州安顺地区的一种祭祀活动。安顺地区大多都歌颂中华儿女英勇故事,从这一点上来说,地戏不只是当地民族的表演,它与中华传统故事是同根同源,或者说是相互影响。第五部分描绘的是“牯脏祭祀”,是苗家人民最独特的活动之一,“牯”即公牛,也是祭品,祭祀的时间一般在初春或秋后农闲季节,由相邻村寨轮流举行,轮到的村寨要邀请亲友及邻友聚会,苗家人民祭天地、祭祖先,目的在于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地方平安。第六部分描绘的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的风俗节日之一“赛龙船”,与汉族端午节赛龙舟不同,苗族的龙船节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苗家龙船的造型也比汉人端午节的较为复杂,尤其是龙头部分,龙头为木制,色彩丰富艳丽,左右两个尖锐的龙角两端挂着红色布带,笼嘴吊着红色锦旗,喜庆十足。第六部分描绘的是“查白歌节”,也是布依族的青年男女最喜爱的重大节日,传言该节是为了纪念古时当地一对为民除害及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而得名。活动当天,除了四面八方人民前来参加的歌会,还有男女对歌,男女青年也会借此对歌的机会将情话唱进歌里,因此查白歌节也成被称为“布衣情人节”。

  (二)作品创作的技法

  作品采用手绘插图的形式,创作材料主要有铅笔、针管笔、300克细纹水彩纸、水彩颜料。创作分三个阶段,从铅笔初稿到针管笔线稿,最后是配完色彩的成稿。其中线稿绘制最为复杂和讲究,是在铅笔稿的基础上,用组织慎密的线条对画面进行描绘,主要参考了铜版画的线条组织方式,靠线条疏密形成画面明暗关系。作品上色采用水彩平涂的方式,水彩颜料具有通透的特性,选用这一材料的一个原因也是基于这种特性,保证画面淡雅的同时,色彩不会覆盖住底下的针管笔线稿,这使得画面具备更多层次的细节,更加耐看。

  三、结论

  作品《远山赞歌——贵州民俗图鉴》经历了近两个月的调研及半年的创作后顺利完成。创作不只是一个完成作品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专业知识,查阅资料,揣摩中外优秀插画家的作品,在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传统文化是我们血脉中的精髓,在创作传统文化题材作品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只是创作的表相,而是创作本身所关注的以及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芦笙作为苗家特有的乐器代表,在其他的民族中也广泛流传;安顺地戏作为地方戏,歌颂着杨家将、梁山好汉等这一类的中华传统故事,这些均体现中华的民族共融、文化共通,也说明每个不同的民族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民族的就是大家的,就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潘姗姗.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黄欣伟.兴义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

  [3]梁文清.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