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联编教材的质量控制

2020-06-10 来源:《传播力研究》
  【作 者】王新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摘 要】联编教材作为一种教材编写方式,对组织工作有很高的要求。针对联编教材的特点,从多个环节进行控制,才能有效保证教材质量。

  【关键词】联编教材;质量保证;图书出版

  联编教材(又称合编教材)是指来自多所院校的作者共同编写的教材。联编教材的作者少则几位,多则十几位,来自几所甚至十几所院校。联编教材往往是成系列开发,面向区域数省或全国开设同类专业的院校,全系列教材一般包括十几甚至数十个品种,涉及众多作者及院校(有时不限于院校)。联编教材作为现阶段一种重要的教材编写方式,有其出现的必然性和自身的特点。[1]

  一、联编教材的特点

  相对于单一作者编写的教材而言,联编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有利于院校间的交流,使教材反映普通院校的教学需求;2.编写时间较短,交稿快;3.作者教材用量较大,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出版社的经营风险;4.组织工作量较大,编辑和主编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组织、沟通上。[2]

  联编教材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应用较多的教材编写方式,不仅中小出版社越来越多地采用,就是部属出版社,在进入本社非传统专业教材领域时,也经常采用这种模式。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联编模式也带来教材质量控制上的困难,必须在组织过程中加以注意,防止出现质量问题。[3]

  二、联编教材常见的质量问题

  联编教材只是教材的一种策划方式,因此,通常教材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在联编教材中都有可能出现。联编教材的作者数、参编院校数相对较多,有些质量问题出现的概率更大,更加突出。

  联编教材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1.全书风格不统一,如名词术语不统一、单位形式不统一、图表形式不统一、数字用法不统一、语言风格不统一等;2.重复、脱节,有些交叉性知识点在不同章节出现时,叙述重复,有时还不完全一致,有的概念重复定义,或没有定义就直接使用了;3.质量不均衡,有的章节规范到位,有的章节拼凑痕迹明显;4.篇幅失当,通常是偏大。[1]

  出现这些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编写思路不完全一样,在编辑、主编的组织不到位,作者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二是“短板”效应,作者的专业水平、写作水平、认真程度不一样,导致书稿各章节编写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主编统稿不到位,不能弥补初稿中的缺陷,会出现个别章节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从而影响全书的质量水平。[4]

  三、联编教材的质量控制措施

  联编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在使用联编模式进行教材策划时,组织工作量很大,需要沟通、控制的环节更多。只要把握好各关键环节,认真操作,谨慎预防,联编教材的质量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一)严格遵守各项编辑出版管理规章制度

  联编教材与普通教材并无本质区别,只是作者人数多一些。各项编辑出版管理规章制度同样能够有效防范联编教材的质量问题。因此,要保证联编教材的质量,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各项编辑出版管理规章制度,如“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质量检验制度等。

  (二)明确教材的读者定位,并据此筛选参编院校、作者

  不同专业、层次的院系,虽然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可能相同,但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时数会有差异。在选题调研、设计阶段,就要明确教材的读者对象,包括专业、层次等,在邀请作者时,要事先对此给予说明。一方面便于邀请对象考虑是否参加编写;另一方面,编辑对邀请对象也要进行筛选,保证作者和作者院校具有同类性,这是后期统一编写思路、形成教材特色的前提。

  为了保证作者具备基本素质,对邀请对象应有教龄、职称、课程建设经验积累等方面的要求,并据此进行作者资格审查。

  (三)有针对性地“培训”作者

  组织系列化联编教材时,参与作者众多,其中有部分作者是第一次编书,对编写程序、要求不甚了解。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作者“培训”,通常穿插在研讨会的大会议程中进行。邀请教指委专家作报告,传达教育部、教指委的教改精神;请资深作者介绍编书经验;策划编辑作策划报告,介绍系列教材的读者定位、进度要求、统稿步骤、稿件要求、格式模板、知识产权提示等。

  (四)慎重确定主编

  联编教材的组织难度大、任务重,其中相当部分组织工作是由主编完成的。因此,应确定主编推荐标准,通常包括学校影响力、专业规模、精品课程建设,本人学历、教龄、职称、职务、编著情况等,还要强调的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主编可以由出版社确定,也可由本书编写组议定。主编的职责要事先明确。[5]

  (五)教材大纲要经过认真讨论,要细化

  教材大纲一般由主编起草,编写组讨论、确定。大纲讨论的过程,就是各位作者编写思想融合的过程,所以教材大纲的讨论十分重要。

  教材大纲是教材的“宪法”,一旦制定,所有作者都要遵守。在编写过程中如果需要调整,小的变动要经过主编同意,大的修改要由各作者讨论,并告知编辑。

  大纲要细化,一般细至三级标题,也可至四级(知识点),同时规定各部分大致字数、学时数。细化的大纲对于各章节作者既有指导作用,又是一种约束。

  (六)在分工编写之前,先编写教材附件

  教材附件一般有扉页、内容提要、前言、目录、参考文献等。有的读者可能不太注意教材附件内容,其实附件反映了教材的读者定位、指导思想、内容架构、组织过程,是编写思路的说明性文件。

  在教材编写的前期研讨过程(有时是教材研讨会)中,需要讨论确定的内容,除了目录外,还有书名、教材编写宗旨和特色、编写分工、字数(课时数)、编写进度、主要参考文献等。这些内容都会反映到附件中。要判断教材研讨会是否圆满完成任务,可以试着问一下主编:“教材附件可以起草了吗?还差什么内容?”

  研讨会后,由主编起草教材附件,将经过讨论的编写思路固定下来,发给各位作者。

  (七)确定本书体例、名词统一标准,编制样章

  在分工编写前,确定章(节)内模块、名词统一标准、单位形式(如g/L或g.L-1)、图表例式的编序及形式、字体字号等,并编制样章,发给各位作者作为标准。

  (八)保持良好的沟通

  作者来自不同的院校,在分工编写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考虑建立QQ群或讨论组,这样可以基本做到即时交换意见。主编、编辑需要及时了解各作者的编写进度、遇到的困难,并对大纲调整、名词统一、专业问题等作出回复。

  (九)主编统稿时严格把关

  主编将各章节稿件汇总合并前,要初步审查,以前定大纲、教材附件、名词统一标准、样章为依据,重点审查内容是否与大纲相符,字数是否在规定的限度内等。对于达不到基本要求的稿件,指出问题所在,要求返修或重写,保证当初的编写思想得到体现。主编可以组织各章节作者互审,一般来说,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些。

  主编将各部分稿件收齐后合并,对全书稿统一修改、整理,达到“齐、清、定”的要求。根据情况,也可召开定稿会。

  (十)把好审稿关

  编辑审稿时要针对联编教材的特点,重点审查是否有重复、脱节现象,在加工时注意名词术语的统一、量和单位的规范统一。

  强调三审编辑的专业配置,初、复审编辑中,至少有一人有本专业背景。必要时增加外审环节帮助进行专业把关。

  (十一)重视教材修订

  对于书稿中错误的“漏网之鱼”,争取在重印或再版时“一网打尽”。联编教材的作者较多,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多几双眼睛找错,这时作者人数就成为一种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欣.高校合编教材编写现状刍议[J].科技与出版,2007(9):14.

  [2]龚文斌,张剑荣,孙尔康.多校联编实验教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7):211-213.

  [3]滑玉,付娇.对合编教材的几点认识[J]..科技与出版,2009(9):26-27.

  [4]谭小艺.合编教材策划中的常见问题与编辑作为[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

  [5]冯并.主编不编与主编不主[J].光谱实验室,2013,30(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