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个子,满头银丝却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操着一口浓郁的上海乡音,脸上总是带着和善的微笑,眼前的这位随和的老先生就是我国著名书籍设计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人民音乐出版社美编室主任郑在勇先生。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郑在勇先生以其音乐和美术的深厚学养,在书籍设计道路上孜孜以求,创新实践,逐步形成了简约现代、不事豪华、含蓄、富于音乐性的书籍设计风格和理念,对塑造人音社出版物装帧风格起到关键作用。
音乐和美术的早期启蒙
和许多孩子一样,上世纪40年代,年少时的郑在勇生性好奇,兴趣广泛,对音乐和美术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和喜爱。从听通俗音乐开始,少年郑在勇已听过多部歌剧和大型交响乐,学生时代曾以甲上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歌咏指挥学习班并登台指挥过合唱团。
自幼就喜欢涂涂抹抹,中学时郑在勇先是跟着高年级的、画画好的同学包揽了学校出黑板报和画宣传画,之后拜师学画,画素描、速写,憧憬将来成为一名美术家。中学毕业时,郑在勇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初试通过,但复试落榜,未能圆自己上美术院校的梦。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当时的音乐出版社招录,从此在一个音乐的环境里从事喜爱的美术工作,直到退休。
在音乐的环境里
从事喜欢的美术工作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书籍艺术界的泰斗之一——钱君匋先生时任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他也是集书法、篆刻、诗歌、音乐艺术造诣和修为于一身的艺术家。青年郑在勇有幸得到钱君匋先生的指导,对他日后形成音乐书籍的装帧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郑在勇先生的音乐书籍装帧作品立意高雅、构思精妙,常常呈现出其不意的意境,他设计的《论指挥——音乐译文集》《音乐是不会死亡的》《樱花》《论钢琴表演艺术》等多部作品屡获奖项,其中《论指挥——音乐译文集》荣获1979年第二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金奖。
《论指挥——音乐译文集》一书出版于1979年,是一本关于指挥的论文集。由于曾有过在合唱团担任指挥的经历,这本内容较抽象的音乐理论书稿经郑在勇先生设计,成为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黑色作为主色调被大胆使用在封面上,手绘的二拍子准确严谨又帅气漂亮,起到点题作用,主、副书名的字体、字型和字号比例协调,书写得结构清晰。透过画面,读者似乎看到了音乐厅内一片漆黑的观众席的正前方,各声部演员蓄势待发,乐池中的指挥家执棒指挥,节拍在空中被划起的那一刻,乐音骤然响起……明黄色的书名字又似乐池里的灯光,在黑色调中愈加醒目。这本书的设计创意构思精妙,色彩简洁响亮,图文层次清晰,画面高度洗练。值得一提的是郑在勇先生果断地使用黑色,在当时的创作环境里实不多见,是大胆地创新。
把音乐设计成视觉艺术
美国画家佐治亚·奥基夫曾说“音乐是可以被翻译成眼睛的东西”,用此话解读郑在勇先生音乐书籍设计的表达方式再恰当不过。
《合唱作曲技巧》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是一本关于合唱作曲写作的音乐理论读物,凭借对书稿内容的深刻理解,郑在勇的设计独辟蹊径:“合唱”和“作曲技巧”是创意的两个要素,也是切入点,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及男低音合唱的4个声部,手绘的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为视觉化的各个声部,由左及右排列女高音和女低音两声部,后排是男高音和男低音的两声部,以高音和低音谱号呈现;3个高音谱号和1个低音谱号错落排列,画面主色调是静谧的绿色,书名字和作者署名等信息下沉至封面的左下方,与4个声部既相呼应又有节奏。左边的被艺术处理过的女高音和女低音谱号宛如两位随音乐旋律舞动的歌者,与后排高身材的男高音和音色厚实有力的男低音一同吟唱,暖色调的低音谱号图形又似夜色中的明月,一幅月光下树影婆娑、诗意般的四声部合唱的画面映入读者眼帘。此设计的高妙之处是将一本抽象的音乐理论读物以音乐的语言、诗意般的画面呈现给读者,给读者留有无限的遐想空间!
深具艺术意蕴的标识设计
读过人音社图书的读者大多会留意过书籍封面上的标识,如早期的“音叉”标,现在使用的“乐”字标,以及人音社的副牌社——华乐出版社的“埙”标识等,设计均出自郑在勇先生之手。他对标识的设计紧扣“音乐”主题,不仅构思精妙、造型完整,而且辨识度高,极具“音乐”特色。
“音叉”标识创作于1982年,后被人音社注册为企业标识之一。图形取自“人音”二字,汉语拼音的大写首字母“R”和“Y”,作为图形主体框架。“R”的尾划与“Y”的首划上下组合排列并相连互卫,两个字母间组合所成的正形结构完整,所形成的副形(空白处)为两个“二分音符”。正形与副形美观严谨,被装饰过的字母“Y”又似音乐符号“音叉”,恰当地呈现人音社企业特点。标识图像简洁,造型清晰、生动,设计手法精练,具有现代设计特点。
“乐”字标创作于1988年。该标识最早是《中国音乐史图鉴》一书整体设计中的书标,后被注册为人音社的企业标识,沿用至今。郑在勇先生以对中国古乐的理解为设计出发点,甲骨文中“樂”字意指丝弦附于木上的形象,将繁体汉字“樂”字作为标识的主体框架,在结构上对该字做“减法”处理,简化后的图形酷似中国传统乐器鼓和鼓架的造型,隐喻鼓乐齐鸣、吉庆繁华之意。标识设计极富浓郁的民族文化意蕴,又兼具现代标识的简洁洗练、辨识度高等特征,造型端庄完整,图形结构平稳,正形与副形(空白)的关系处理得当,自问世以来深受中外读者喜爱。
华乐标识创作于2008年,已退休多年的郑在勇先生受托设计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副牌社——华乐出版社的标识。标识创意源自社名“华乐”二字的汉语拼音小写的首字母:“h”和“y”。装饰、变形过的“h”和“y”被巧妙地组合成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埙的形状,副形(空白)形成灵动、跳跃的“二分音符”,符头又是埙的指孔和音孔,图形上方符杆处自然随形地显现出埙的吹孔。标识以埙的自然色彩为基础,提炼出明快的明黄色和暖褐色作为标准色,寓意古朴又富有生机。标识的创意构思绝妙,造型饱满完整,字母、音符及乐器组合恰到好处,具有文化艺术意蕴。
不是看到,而是感受到
郑在勇先生的音乐书籍设计作品是基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音乐的元素、语言,提供意境或暗示,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以含蓄内在、富有余韵的表现手法将音乐书籍内容视觉化表现。成功的音乐书籍设计作品是找到读者心中与之共鸣的心弦并成功地将其拨响,在书籍装帧里不是看到音乐而是感受到音乐,是郑在勇先生对音乐书籍设计的独到见解。音乐为非具象的,表现音乐的书籍设计不用与写实绘画完全相同的方式去处理。歌曲、歌剧、电影等选题,以及标题音乐作品,也不应用过多的、具象的绘象冲击音乐形象。
郑在勇先生的书籍设计源自他广博的艺术修养、专注的敬业精神及他长期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路。正如郑在勇先生讲到的,设计其实就是艺术修养的较量,作品的高下都可以从设计者的艺术修养中检验出来。
通过对郑在勇先生的设计作品的分析和设计理念的梳理,给我们更多有益的启示,提高艺术修养需要勤奋钻研,终身努力学习,艺无捷径亦无止境。坚持对艺术的执着与纯真,提高自身艺术涵养,在设计实践的路上与时俱进,永不停歇。
(作者单位: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