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婧璇 王坤宁
6月6日早10点,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5号,金盾出版社临街停车场空地上摆起书摊。
“‘六一’前夕,我们在部队营院里举办过童书特惠活动。很多人也想进院给孩子挑选图书,可是疫情期间进不来。为了呼应群众的需求,我们索性搬出去!”金盾出版社社长张延彬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道,6月1日起,书摊就“移师”在此,同时开始全品种销售。
“昨晚收摊后汇总分析,今天增加的图书品类到位了吗?”亲自上阵的张延彬一边问着,一边调整一些书的摆放位置。
“我们每天都会根据当日销售情况来更换调整,基本在800种左右。截至目前,单日销售实洋都在万元上下,最高的一天大概是1.6万元。”张延彬向记者亮出书摊成绩单,“卖得比较好的还是少儿类、字帖类、养生保健类以及古典文学类,像《中国传统节日绘本》《四大名著》套装等都销售火爆。”
恰巧,一名读者抱着一套《中国传统节日绘本》准备结账,说买给自己上五年级的孙女看。金盾社事业发展部主任刘婧颐连忙向其建议道:“阿姨,这套注音版的绘本,五年级孩子读略微有些浅显,您可以买一些字多的书给她看。”阿姨说:“她一直在法国上学,中文都不太会说,所以多买点拼音读物,在阅读中学习。”
这位读者所期待的阅读教育,正在张延彬即将推行的书摊升级改造规划中——将门口的停车场空地打造成“金盾文化广场”,有图书零售、新书签售会、好书品鉴会、优秀影视剧片段欣赏等,计划从6月份到10月份,一周7天不停歇,每天从上午9点到晚上8点,依托“金盾文化广场”倡导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来者都是客,买不买书没关系,我们都会热情真诚服务。”张延彬说,“出摊卖书更想让我们的编辑增加了解市场的机会、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为下一步出新书、出好书、出读者喜欢的书奠定基础。”
金盾社发行中心副主任王丽萍在这些天的出摊中,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每天出完摊,回家还要继续做‘功课’,生怕自己一问三不知,对不住前来购书的读者。”
“目前,‘一老一小’是我们书摊的主要购买力。”发行中心主任张继辉告诉记者,出摊期间,自己既为多年的老读者送书到家,也为抱着零钱罐买书而钱不够的小朋友抹掉零头,“就是为了读者对我们的那份信任。”
采访临近结束时,刘婧颐拿着文化广场背景墙的设计图,交由张延彬审阅。“希望文化广场成为太平路、万寿路区域一道新的文化风景!”张延彬信心满满。
正如作家梁晓声所说:“读书是最值得付出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