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谈中耕在原稿质量提升中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类书稿

2020-06-08 来源:《采写编》
  【作 者】谢晓芳:人民邮电出版社

  【摘 要】原稿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中耕环节。本文从目录、体例、翻译方面,结合计算机类书稿,讨论了中耕在原稿质量提升中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提升原稿的质量。

  【关键词】中耕;编辑;质量

  作为文化生产和传播基地,出版行业更应该提升图书的质量。在图书的社会效益日益重要的今天,在提升原稿质量的过程中,中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计算机类书稿的中耕为例,讨论中耕在书稿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作者的写作水平不同、译者的翻译水平不同,再加上英文原版书的书稿质量也参差不齐,编辑收到的原稿质量也各不相同。为了使原稿达到可以编辑加工的要求,编辑需要中耕稿件,给作者或者译者提出修改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原稿的质量。

  下面结合笔者在中耕中发现的问题,讨论中耕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目录打磨原稿的结构

  在收到书稿的目录时,要结合书稿的市场需求和竞品分析,判断书稿的内容主线是否清晰,核心读者群是否清楚,书稿的主题是否新颖。

  (一)通过目录,可以判断书稿的结构是否合理,书稿的篇幅是否过长或者过短

  比如,一本180多页的软件测试书稿,共5章,第1章的篇幅有106页,占了全书的1/2以上,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第3章不到10页,篇幅有点单薄,在中耕的时候,可以征求作者的意见,确认是否拆分第1章,补充第3章,进一步完善书稿的结构。再比如,一本讲Linux操作系统4的稿子,有400多页,分50多章,每章几乎都不到10页,感觉每一章的主题讲得都不透彻,建议类似主题的章合并。

  (二)通过目录,可以判断某些章节的内容是否可以删减或者补充

  比如,有一本关于Java的书稿,二校以后给作者确认的时候,作者发现少提交了三章。这三章编辑加工完之后,策划编辑因为篇幅问题,又决定删除其中一章。其实总章数应该在编辑加工之前就和作者确认过。

  在中耕环节,通过目录,确定书稿的结构和篇幅,这样在后期编辑加工的时候,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句子的梳理和文字的润色上。

  二、通过样章打磨本版书原稿的体例

  (一)通过样章,可以审查本版书稿的标题、图表编号是否规范、一致

  比如,一本关于Web开发的书稿,作者书稿全部提交了,要编辑加工,才发现书稿中的图和表都没有编号,正文也没有引用,步骤号有的用的数字,有的用的大写英文字母,有的用的项目符号。给作者提出修改意见之后,作者也没有修改到位,前面的章节图和表编号了,正文引用了,但是后面几章的图和表依然没有编号,正文也没有引用。对于这样的问题,不能抱怨作者没有修改彻底,其实如果在作者写完第1章的时候,就提醒他,估计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二)通过样章,可以审查本版书稿变量的字体是否规范

  比如,关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的书稿,里面的公式很多,公式中变量的正斜体问题很多作者不太注意。这就需要编辑在看样章的时候,及时提醒作者。其他社一本已经出版的强化学习方面的书稿,笔者看到成品书的时候,竟然发现里面的矩阵、向量都是黑正体,没有一个是黑斜体。单从字体规范性方面,书稿给人的感觉就非常不专业。如果编辑能在中耕环节,提醒作者正斜体的问题,估计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三)通过样章,可以审查本版书稿的图是否达到要求。

  一本关于FPGA的书稿,第1章主要讲的与门、非门、或门、异或门等逻辑门电路,这一章有100多幅图。在编辑加工完全部稿件发复审的时候,才发现里面的逻辑门的符号都是按照国际标准来绘制的,不符合国家标准,没有使用矩形框的形式。编辑直接修改电路图不能保证全部改对,让作者重新绘制100多幅图的工作量也很大,作者换图之后,里面的线条粗细也不一定符合编辑规范,排版估计也要重新绘制线条。由于稿件没有中耕,没有及时提醒作者逻辑门电路的规范画法,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不仅造成了很多重复劳动,还耽误了书稿的进度。

  三、通过样章,可以审查外版书稿中存在的翻译问题

  对于外版书稿,在中耕的环节经常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图字翻译问题、注释翻译问题、术语统一性问题,语句生硬问题等。

  (一)通过中耕,可以发现译稿的图字漏译和注释漏译问题

  经常稿子在排版之后,编辑加工的时候才发现大量图字和代码中的大量英文注释没有翻译。对于简单的图字和注释,编辑结合上下文,可以修改。然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图字和注释,还是建议译者来翻译。建议补译图字的时候按照先英文后中文的格式提供图字的翻译,便于排版按照正确的顺序植入图字。

  (二)通过中耕,可以发现图文不一致的问题

  在译稿中,经常发现软件的界面是英文的,里面的菜单、按钮、选项卡、复选框都是英文的,而译者却把这些菜单、按钮、选项卡、复选框都翻译成了中文,造成了图文不一致。比如,在一本关于JMeter的书稿中,里面讲述操作步骤的时候,选择的菜单项、单击的按钮、单击的单选按钮、勾选的复选框都翻译成中文了,由于稿件耽误的时间较长,编辑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修改。看校样的时候,发现很多英文单词拼写错误,估计是排版没有看清楚单词的拼写。其实,如果在中耕环节提醒译者注意了这个问题,稿子后期的进展也就顺利多了。

  (三)通过中耕,可以发现术语翻译的准确性问题

  比如,一本关于编程的书稿中,表示代码清单的listing有的地方翻译为“清单”,有的地方翻译为“列表”;每一章开头的Introduction有的翻译为“简介”,有的翻译为“介绍”,有的翻译为“引言”;每一章最后的Summary有的翻译为“总结”,有的翻译为“本章小结”。显然,类似的单词在书稿中的翻译应该统一。

  再比如,一本关于物联网的译稿中,把RGB LED(common Anode)翻译为RGBLED(普通阳极),如果有电路的基础知识,就应该首先对这里的“普通阳极”表示怀疑,经过查阅资料,发现这里的common Anode表示共阳极。把Passive InfraRed sensor翻译为“被动红外传感器”,如果有电路的基础知识,只有有源元件(active element)和无源元件(passive element),就非常容易知道这里应该翻译为“无源红外传感器”。

  (四)通过中耕,可以发现语句翻译的生硬问题

  同样,在上面那本关于物联网的译稿中,中耕的时候发现了下面两句话。在不深入分析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最常见的配置是主设备搭配一个或多个连接的从设备。就像一些架构中的多个主人搭配几个奴隶。

  这两句话的英文是Without digging into the details,the most common Configuration is a master and one or more slaves connected.Anyway,there are ar chitectures that include more masters and several slaves。很显然,这里的master和slave应该表示的主设备与从设备,而不是什么主人和奴隶。

  另外,在一本关于iOS的一校样中,核对原稿的时候发现编辑大段大段文字标注“请重新翻译”,通过核对英文才发现,译者是用翻译软件翻译的,翻译出来的句子就像是堆砌的短语,根本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看完完全不知道这些句子想表达的意思。最后,这本书由于软件版本陈旧问题,取消出版了。如果能在稿件编辑加工之前,发现译稿的问题,提醒译者要重新组织语句,也许这本书就能顺利出版。

  总之,通过中耕,可以判断书稿的内容质量是否符合相关的编辑规范,并进一步对作者或者译者提出相关的修改建议,从而在编辑加工书稿之前进一步提升原稿的质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