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谈图书的按需出版

2020-06-08 来源:《采写编》
  【作 者】赵帅红:贵州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按需出版作为传播科技发展的产物,给出版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尝试从模式、优越性及以后需要工作的方向三个方面阐述按需出版的一些特征,旨在为出版单位按需出版提供一点点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按需出版;模式;优越性;工作方向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按需出版作为传播科技发展的产物,给出版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种新的出版模式在全球互联网的媒介语境中,显现出版产业变革的新途径。下面就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探讨,旨在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按需出版及思考如何发展按需出版。

  一、图书按需出版的几种模式

  按需出版,顾名思义,就是按需要出版,其需求是第一位的。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读者的日常消费行为也随之有了较大改变,消费主动性增强,不再满足于出版单位提供的已有的消费信息,而是渴望能够参与到图书的制作中,读者按需参与图书出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个性化定制

  个性化定制是为了满足少数的,指向性很强的个体化需求而进行的出版服务。图书定制来源主要包括:一是政府部门,二是行业协会,三是企业单位。以上三种定制需要多以宣传资料和大事件、大型活动及单位志书为主。四是个人作者。主要包括个人作者自己写的文书作品、家庭书信、家庭影集及需要家庭传承的有关记录等。

  (二)图书众筹

  图书的众筹多集中在小众化的一般图书、圈内学术图书及历史古籍类图书的出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去满足自己精神物质需求。各种社会团体也纷纷成立,比如宠物会员俱乐部、摄影家会员俱乐部、汽车爱好者俱乐部、音乐发烧友俱乐部等,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刊物,以加强联系、传递经验等,用于圈内的学术交流。因需求量相对较少,通常采用按需出版的方式出版,这样可以避免采用传统出版方式大量出版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古籍类图书因阅读使用这些典籍需要较深的古文知识,因此使用者较少,需求量也较少,采用按需出版的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融合出版

  关于融合出版,现在较常规的做法是出版社根据已有纸质成书,通过技术手段,使该书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出现,从而可以满足读者移动阅读的需求。另外一种做法是,出版社和网络出版平台合作,把一些具有高人气的网络出版物打造成实体出版物。与传统出版相比,融合出版的特点是不需要编辑去主动地策划选题,而是在网络出版物中寻找市场反响比较好的网络出版物,打造成纸质图书后就会带来比较好的市场预期,利于出版社提高经济效益。

  (四)大数据出版

  在大数据出版中,出版社的出版偏好和编辑的阅读品味起较大的作用,也是拥有较大自主性的出版行为。是出版社及其编辑根据海量数据分析后形成的结果。首先需要编辑从网络论坛或者社交平台去发掘,分析当下读者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然后再进行选题策划。也可以和一些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如京东、亚马逊、当当等大型电商平台或者和开卷等专业的图书销售分析商合作,取得他们平台的读者数据,运用技术分析,从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消费者的阅读需求,然后做出相应的决策,进行选题策划并实施图书出版。

  二、图书按需出版的优越性

  (一)降低库存压力

  出版社在出版图书时,很难对图书产品进行十分精确的印数判断,对市场的感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会有一定的偏差,这样就会造成出版社普遍存在库存太多的问题,仓库里的书都是滞销书,出版社的资金都物化为销不动的库存积压在仓库里。这些书大多数都已经卖不出去了,或者只能以很低的折扣处理,但是仍然会以资产的形式挂在账上。而按需出版可以直接面对读者,在有了确定的市场需求之后再组织生产,避免因书商的无条件退货、出版社的盲目生产而造成的库存压力,从而有效减少库存,最大限度地达到供需平衡。

  (二)解决回款难问题

  目前,回款难已经成为长期困扰众多出版发行单位的棘手问题,账期也是越来越长,形成发行商欠出版社的钱,出版社欠印刷厂的钱,形成一个恶性的闭环。不论哪一环出现问题,都会波及其他环节,使得整个书业的资金链很容易就出现了恶化。而采用按需出版,出版社就可摆脱传统财务负担,改变以往从开始到收回资金通常周期很长的状况,彻底盘活资金。出版社不必顾虑发行量的问题,而又能满足读者需求。

  (三)有效节约成本

  以电子化库存代替纸质图书实物库存的按需出版方式,避免了大量材料浪费、空间和资源占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这种方式还缩短了印刷周期,提高了印刷速度,可实现即时印刷,降低了库存成本;依靠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可实现远程印刷和打样,节约了人力成本。这就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节约了成本,遏制了出版浪费。

  (四)满足个性化需求

  读者的个性化要求,包括他们对图书内容、图书封面、版式设计、字体大小、扉页内容、图书印数等多个方面,甚至可以实现每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根据购买者的特殊需要,在书中打印上特殊的印记,使图书充满个性化色彩,为读者提供真正的个性化服务。

  三、图书按需出版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一)需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出版产业价值链

  由于商业模式还不成熟,行业内还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按需出版产业价值链。按需出版不能给相关机构带来足够的利润,就无法吸引出版机构参与,这也是我国按需出版举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让内容制造者、运营者、付费用户都能获得合理利益,这是有效开展按需出版的关键所在。出版机构、发行机构和数字印制中心应当联合起来,共享资源,通力合作,这样做才能更快地取得实效。

  (二)管理选题申报程序

  按需出版不同于传统出版,在开发选题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时间性,这就需要在选题审核上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如果全国各出版社集中大量申报按需出版选题,这会给出版管理机构带来很大难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变出版管理机构选题审核的流程,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在此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严格内容质量管理

  按需出版为众多短版、断版、专业、小众化图书的问世提供了便利,但往往也容易沦陷为图书质量下降的“高发地”。所以,必须坚持严格的图书评审制度,严把质量关,绝不放松警惕,绝不制造“文化垃圾”。

  (四)成本和定价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印制成本偏高是制约按需出版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能否创造经济效益是出版单位是否选择按需出版首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所用的按需印刷机一般都是进口设备,价格昂贵,由于印刷成本高,就会导致图书的出版费用增加,图书定价也会跟着上升。这样就很难被出版单位和读者所接受,影响读者的购买热情,从而制约了出版单位的积极性。不断改进按需印刷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将是我们今后主要的技术攻关课题。

  (五)图书版权法律法规的改进及完善

  版权问题也不易处理,多数出版社并不真正拥有内容资源。出版社只是内容的整理和加工者,出版合同约定的专有出版权也只是一定期限内的内容资源使用权。对于期限以外的图书的出版需要再次和作者约定出版合同,作者有没有授权其他出版机构以及如何分配利润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所以,怎样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著作权法律保护体系也是发展按需出版势必要解决的难题。

  按需出版还需要有物流、营销等其他方面的完善,要走的路还很长。面对现实的问题,出版社也正在理清思路,审势而行。在出版业加速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提供更加优质及多元化的图书产品,是出版部门和出版人的责任和担当。

  参考文献:

  [1]李长青.未来出版的轻骑兵——按需出版发展及实际应用综述[J].出版广角,2012.8:36—39.

  [2]陈彦.按需出版印刷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数码印刷,2009.10:24—2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