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段娟: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摘 要】文章从地方高校学报的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编辑工作的特点以及编辑工作量考核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编辑工作量考核的主要内容,以期助力地方高校及其学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量;考核
内容科学、实施公正的工作量考核可以有效激发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因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存在其特殊性,所以编辑工作量的考核不能完全照搬报刊出版公司编辑人员或学校专职教师、行政人员的考核内容,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其工作特点,在尊重编辑工作成果和提升编辑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下,科学、全面、公正地核定编辑工作量。
一、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特点
(一)复杂性
编辑工作是地方高校学报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劳动成果在内化于学报出版活动过程的同时,也物化于学报的物质形态及其思想之中。该工作本身就属于精神文化生产活动,必然存在着许多复杂且不确定的因素,例如稿件内容质量不同、新编稿件与修订稿件等都会造成实际工作量的差别[1]。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在编校过程中需要做到多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有机融合。
(二)创造性
编辑工作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过程,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是编辑人员多种知识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出版活动中,编辑人员需要充分利用其综合能力才能将作者的创作意图、学报的出版意图和编辑意图融入到出版物中。但这些工作实际上是难被直观地展现出来,难以量化考核。例如,一般情况下,稿件在三审三校时需要多次退修,每一次退修都耗时耗力,但这些工作在外人看来不过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而已。
二、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量考核存在的问题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可知,编辑工作在出版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在表现出较强专业性、科学性的同时,也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科学、全面、公正的编辑工作量考核有利于学报形成良性竞争氛围,助推地方高校全面发展。但是,目前多数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量的考核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考核意识淡薄
地方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学报往往会因拨款办刊而旱涝保收,编辑人员也因其事业单位编制身份而缺乏竞争意识和考核意识,学报影响力大不会带给他们任何经济效益,影响力小他们也没有经济损失。并且在地方高校各部门中,学报工作远不如一线专职教师和行政部门工作来得重要,似乎只要学报能按时出版发行,编辑人员就算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没必要再进行单独的考核。
(二)考核指标体系缺乏
学报作为地方高校中的一个小众群体,很容易被忽视,部分地方高校甚至连编辑人员的职称推荐评审方案都是以高教系列的相关要求为标准,更何况是工作量的考核。但是,高校专职教师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不能体现和覆盖编辑工作,就连参考都显得极为勉强。即便部分地方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制定编辑工作量考核指标体系,但也难以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和公平。例如,有的考核指标体系过于看重编辑的总字数和稿件篇数而忽视编校质量,有的又太过偏重对编校差错率的惩罚而忽视了稿件的内容创新和结构编辑等。
(三)考核过程流于形式
地方高校主要是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主,其体制决定了学报编辑工作量考核的公平性、科学性、合理性容易被忽视。考核指标体系的不健全或是严重缺乏直接导致编辑工作量考核只能更多地依赖过往经验或参考专职教师考核方案进行。这样的考核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流于形式,既不利于工作人员团结奋进,也不利于地方高校及其学报的健康发展。
三、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量考核内容的构建
学报工作量考核的目的应是充分调动每个工作岗位上每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其潜能和热忱,促进学校整体工作走上新台阶。因此,地方高校在构建编辑工作量考核内容时,需要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公正。
(一)以编校完成的总字数为基础
学报编辑人员的基本工作是文稿的选题策划、审读、编辑加工整理、校对等,这也是最能直观反映出编辑工作量的一部分实际劳动。由于受到事业单位编制的限制,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和校对工作往往都需要编辑人员来完成。因此,在确定总字数时需要明确三点:一是要将编辑字数与校对字数分开统计;二是要以学报上的所有字符为基数进行字数统计,明确做到谁编校计入谁的工作量;三是要按照学校既定的折算方法将图和表折算为相应的字符数后再计入编辑工作量。
(二)以编校的差错率为核心
地方高校学报属于期刊范畴,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期刊的差错率应控制在万分之二以内,地方高校可以沿用此标准来考核编辑人员所负责编校内容的差错率。但是,核定编校质量的人员或部门必须能够准确判断学报出版各有关环节中的全部编辑工作质量,并且其判断和取值必须具备权威性。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以组织成立专门的质量考核机构来完成此项工作;而不具备相关条件的,可以根据各省委宣传部报刊处或各省市广播电视局下发的相关质检或审读结果进行考核。例如,原贵州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贵州新闻出版审读与管理》,其中“审读报告”和“问题通报”两个栏目的内容都能直接反映贵州省各报刊的出版质量情况。
(三)相关科研成果应折算为工作量
由于地方高校对在职在编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要求,因此编辑人员也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例如学术论文的发表、科研项目的申报等等。地方高校应充分考虑该情况,以学校既定的工作量折算方法将编辑人员的相关科研成果折算为工作量,以推进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四)相关行政工作应折算为工作量
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在日常编辑出版工作中,除了要完成本职本岗的工作以外,往往还要兼顾学校或领导派发的其他行政工作任务。并且部分行政任务还会因其特殊性而占用大量编辑出版的工作时间,极有可能导致编辑人员无法正常完成原来的编辑出版工作。因此,将编辑人员完成的其他行政工作任务折算为编辑工作量十分必要。
(五)职称、工龄和因公出差天数应折算为工作量
作为事业单位的地方高校,其学报编辑人员的职称、工龄等各不相同,负责的具体工作任务也不尽相同,学校在进行编辑工作量考核时需要兼顾职称等级和工龄,最好明确每一个职称等级需要完成的编辑工作量,要做到既能按职称级别、工龄分配任务,又能以此条件考核其工作量。
与此同时,持有职称资格证书的编辑人员因每年必须参加专业的面授培训或者期刊的相关会议,势必会面临因公出差的问题,因此,学校在考核时就有必要将其因公出差的时间合理折算为编辑工作量,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编辑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所完成的全部工作并不能简单地体现为直观的劳动量,它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创造性等特征,是一项极其繁重的非重复性劳动。再加上学报编辑人员通常还需要在完成其他行政工作任务的同时承担一定数量的科研或教学任务,这无疑给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量的考核带来了困难。但作为地方高校内部成员之一,学报编辑工作理应与学校其他工作一样被充分尊重,对编辑工作量的考核也应做到科学、合理、公正。为此,学校应及时在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考核内容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尽快建立编辑工作量考核方案,这不仅有利于提升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地方高校及其学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果红.基于目标管理的文字编辑工作量统计方法[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8):51-55.
[2]高平亮.学术期刊编辑工作量考核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5):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