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编辑写作要迈过哪几道坎?

2020-06-08 来源:出版商务网 赵强
  对编辑来讲,学会写作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重要的基本功。此外,也应摒弃编辑写作的另一个误区:编辑会写作,并不是为了成为作家,而是因为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后,能够以更专业化的角度与作者沟通,推动编辑力在出版工作中发挥作用。那么,在提高写作能力的道路上,编辑要迈过哪几道坎呢?

  心理坎,要克服畏难情绪

  很多人觉得,写作是作者的事情,和编辑没有关系。从表面上看,这个观点很客观,编辑把本职工作做好,无需花那么多时间,进行写作的修炼。然而,若从编辑这个职业的独特性来看,编写往往不分家。在编辑工作上“长袖善舞”,在写作上又能妙笔生花,才是全能编辑。

  当下,不少编辑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我见过不少编辑,一让他写书评、读后感就很畏惧,总是说“不会写”;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文不对题,不堪卒读。有时岂止书评,就是选题报告、选题策划书、选题营销策划书、图书的内容简介、作者介绍、审读意见等也不会写,或者写的不如意,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

  要克服自己在写作上的畏惧情绪,向自己潜在的能力发起挑战并深入挖掘,通过一系列的尝试,最终锁定发力目标,克服写作恐惧感。把写作当作快乐的事情去“经营”、谋划,不要怕献丑、露怯。当然,要写出水平、写出经验、写出乐趣,还需要旷日持久的努力,切不可半途而废。

  1983年,我因为临时借调到天津引滦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工作,参与编选过一本反映引滦工程先进人物事迹报告文学集的搜集与编辑工作,并撰写了一篇长达1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因为写作这篇报告文学作品,我方知作家这个活儿真是不好干。在动笔之前,我采访了很多人,还阅读了大量材料,花了近1个月才把这篇报告文学写出来。

  在这之后,我逐渐发现写作对于编辑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便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1986年,我开始创作短篇小说,这也与我当时从事文艺图书编辑工作密切相关。文艺图书有时需要选编一些作品,而“选编”的基础是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只有把自己投入其中才能有切身的体会。我的第一篇小说《第一天报到》写好后投稿给了《青年文学家》,并在1986年第8期发表。紧接着我又陆续在上海《文学报》《现代家庭报》《汕头特区报》发表了4篇短篇小说。

  之后,因为在一次会议上结识了《洛阳日报》副刊部董高生老师,在他的鼓励和建议下,我又开始了杂文写作,1984年-1985年,在《成都晚报》《洛阳日报》等发表了数十篇杂文,由此我的杂文评论写作被媒体编辑的热情所点燃。可见,编辑在一位创作者成才的道路上的确起到了“催生婆”和“助产士”的作用。我若不是有幸认识董高生老师,经他鼓励、挖掘我的杂文写作潜力,也不会一写就写了35年,并发表了2000多篇,至今仍笔耕不辍。

  时间坎,要坚持不懈

  很多人在编辑职业生涯中,因为偶然因素,也发表了若干书评、论文、评论乃至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游记、小说等,但发表之后,没有继续前进,而是停留在一个原点上,再也没有写出新作。这与其说是才气不够,不如说是缺乏坚持。

  写作是一件寂寞的事,编辑也是如此,这两项工作的叠加,可谓是寂寞套着寂寞,常常需要孤灯陪伴,需要坚持。

  何谓坚持?坚持,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矢志不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古今中外,有无数因坚持而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曹雪芹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红楼梦》;著名作家路遥因为追逐自己的文学梦,在一个小招待所写了3个多月的《平凡的世界》。坚持是一种品德和修炼,也是一种情怀。要在坚持中不断给自己鼓劲,千万不能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有的编辑会说自己平时工作已经很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写作,更没有精力锤炼文字。诚然,写作要花费很多时间,会挤占自己娱乐、休闲、运动、读书的时间。这就需要编辑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像每天早上、晚上,周末、节假日都可以用来写作。我多年来的习惯是早上写作,每天早上6点多到单位,先开始写作,每天2小时。周末时间也几乎都被我用来写作了。由于长时间的写作,我的思维变得十分开阔,动起笔来得心应手,一般1小时可以写近3000字。而构思和酝酿的时间,常常在路途中、临睡时完成。时间如同海绵,用力挤,总会有的,日久天长,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技能坎,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时间既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即使一个人在写作上再无天赋,如果持之以恒,也会取得一些成就。刚开始写作时,很多人都期待自己像成熟的作者那样,得到出版机构、媒体的认可,但这种情况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的写作还停留在自我赏析的地步。好在如今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给了写作者更多的发表平台和机会。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发表若干篇作品并不是什么难事。

  想要更好地练习写作,编辑还可以开通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其他社交媒体账号,尽一切可能多写多练;平常还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感想,时间一长,写作的兴趣和感觉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当然,有兴趣和感觉还不够,还需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写作技能。我在大学四年,虽然阅读了1000多种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熟悉各种文艺理论、写作技巧,但真正自己开始动笔时,还是不知如何下笔,甚至坐在书桌前,憋了几个小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后来,经过一点一滴地摸索,才积累了一些写作技巧。

  那么,怎样迅速地越过技巧关呢?我认为还是要从简单到繁琐,先易后难。编辑不妨先从写书评开始。因为自己责编、策划的书,最清楚它的亮点在何处,把这些亮点恰到好处地写出来就是收获。刚开始时,可以多看看优秀的书评,思考它们是怎样打动读者的?怎样在谋篇布局上出奇制胜?然后仿照这类优秀书评下笔,当然不能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刻意的提高。

  此外,图书的内容提要、选题策划书、选题报告、审读意见,也是能最大限度考验编辑智慧和能力的文体。我在做《作文通讯》杂志主编时,曾有一个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为他责编的一期杂志,撰写了1万多字的审读意见,从本期特点、重点文章,到编辑选取标准、个人感悟,洋洋洒洒。我看得十分过瘾,也看出了这位青年编辑的用心和职业操守。从表面上看,他写这么长的审读意见,似乎是在“浪费时间”,这只是三个审次的编辑之间的交流。然而,他这样的用心说明了他的职业远见。一开始就对自己高起点、高要求,今后的职业之路自然不会差。果然没几年,他的编辑水平直线上升,被一家民营图书公司挖走做总编辑去了。

  编辑工作的繁杂,决定了编辑写作的多样性。但“杂”并不是意味着是“万金油”,还要术有专攻,在某个领域有独到的建树和话语权。在杂中专,在专中杂,是编辑这个职业的要求,也是编辑作为“杂家”这个称号的内涵之一。

  编辑的写作永无止境,要像蜜蜂采蜜一样,锲而不舍,克服写作之路上的种种难关,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高水准地掌握写作技巧。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