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鹏宇: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一、社交化传播是Web2.0的产物
随着微博、微信的发展,Web2.0时代到来。网络传播在参与性、互动性等方面大大增强,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两微一端”成了新闻媒体的标配,社交媒体形态中,小众的、碎片化的信息不断集聚,网络的长尾效应造就了无数在线性传播时代不可能的小群体聚集,意见主体泛化、分散。①信息采编播流程不断创新,传播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Web2.0时代,UGC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经营模式,在信息价值的选择上更紧密依赖于受众。信息质量、受众参与度、平台的活跃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议程设置假说在新的互联网形态下出现变化,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影响着舆论场,“反议程设置”的现象频频出现。
二、新闻信息社交化传播的模式
1.新闻媒体主导的新闻传播模式
新闻媒体将新闻发布在社交平台,受众获取新闻后并留下评论、与其他人进行互动讨论。受众在社交平台的互动、对新闻事件的讨论,在某种形式上就是对新闻媒体的反馈;同时,新闻也可通过传统媒体直接抵达受众,这条路径属于传统的大众传播路径。
2.受众主导的新闻传播模式
该模式受益于互联网技术对受众的赋权,受众可以通过文字或音视频将所见所闻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一定的关注,此时传统媒体开始跟进,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度、专业的报道,新闻再次抵达受众。这期间,受众也完成了从网络空间的自我表达到进入公共话语空间的过程。
三、社交化传播的特点
1.技术层面,多平台一站式服务,便捷分享
Web3.0时代,信息流动的便捷性增强,为新闻的社交性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用户跨平台分享信息。
Web3.0的个性化服务体现出这一代互联网所具备的人文关怀,用户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个性化社区和信息平台,扮演新闻发布者的角色,Web3.0将互联网整合为一个开放统一的巨型数据库,推动整个互联网的数据流通,消除互联网的“信息孤岛”现象。②信息的分享几乎无障碍,网络的深度交互使人们沉浸在社交中,社交化的信息传播成为普遍的形态。
2.媒介层面,社交平台的社交功能促成了新闻的社交化传播
媒体的社交功能主要有点赞、评论和转发三种形式,而这三种社交功能都建立在社交媒体提供的阅读功能的基础上。
点赞和评论功能是具有反馈性和告知性的功能,它能够使信息发布者看到阅读者认同或赞赏自己的观点。评论比点赞有更丰富的价值意义。它保障了受众发表个人言论的权利,对于构建自由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有着较大的促进意义,为政府和公民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弥合转型期社会矛盾冲突、建设公民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分享功能则是社交性和传播性最强的功能,能够促进信息的传播。杨建锋认为,分享即传播。他将新闻的分享分为初次传播和二次传播,初次传播是新闻传播的起点,二次传播是新闻传播的延续。③新闻的二次传播不仅包括门户网站对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转载,也包括对用户或自媒体所发布内容的分享。
新闻的初次传播只能开启舆论场讨论的序幕,而不能左右舆论,在二次传播中,各方舆论的碰撞和争鸣成为普遍现象。在网络时代,二次传播已演变为裂变式传播。
3.内容层面,基于技术的爆款内容频频出现
互联网时代的爆款新闻产品,引发了受众的大量关注,这种关注表现在情感上的认同和行动,并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对媒体来说,什么样的内容受众容易接受、能够引发受众的社交行为,并且达到满意的传播效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新闻的社交化在内容的表现层面上,最大的特点为与受众的平等交流对话,摒弃了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姿态,亲民、幽默、生动的文风相较于刻板严肃的报道风格更容易受到欢迎,也更容易被受众分享。此外,我国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短视频社交应用也日渐流行。短视频社交应用重新定义了视频传播与影视表达的“语言规则”,将视频的单位从分钟变为秒,开启了视频的“读秒时代”。④用户可以在社交平台浏览、分享和评论短视频内容,新闻短视频的互动社交属性放大。
社交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用户通过社交平台可以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满足其社交需求;媒体通过社交平台及时传播新闻资讯,同时快速掌握受众需求、提供更丰富的新闻资讯。在社交化的传播方式中,传受关系地位发生变化,有助于挖掘新闻事件的真相,构建和谐的公民社会。
四、社交化传播发展模式的前瞻性思考
1.新闻媒体主动融入社交化传播
受众及其社交关系网在新闻分发的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新闻价值判断的权限部分地从生产者让渡给消费者。⑤很多媒体主动抓住机遇,积极引进新的技术,提高受众的参与感,增强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媒体可以用社交化的语言吸引受众,打好新闻的社交战。
在我国,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媒体在努力贴近受众的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以确保将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受众。
2.社交新闻聚合
社交新闻(信息)聚合就是对早期信息聚合的进一步发展。它将新闻阅读、信息分享、社交互动和评论交流融为一体。⑥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不仅来自传统专业媒体、从业的记者,还来自普通用户。社交新闻聚合包含社交和新闻两大元素,新闻聚合平台的社交化、互动化特征将十分明显,用户可以在每一条新闻下方点赞、评论、分享甚至反馈或举报。
3.全民社交生态模式
全民社交生态是为满足大量用户的社交需求,从技术和渠道上构建出完善的社交功能,从而使用户更自如地沉浸在社交状态中,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将自己完全置身于社交状态(甚至这种状态是用户不自知的)中,用户可随时随地与他人互动、分享。
新闻产品的社交化就是生态模式之一。任何一款移动社交资讯产品,其社交功能都是核心竞争力。移动互联网时代,4G技术的成熟使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人们阅读信息的普遍工具,其社交功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社交已嵌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用户的需求不再是单纯地看完新闻,用户还有发表自己的态度或见解、与他人分享新闻的需求。因此,社交化信息传播发展趋势就是打造全民社交的生态模式,在平台和产品的研发、渠道的升级上,社交将成为内容产品的一部分,内容产品也只有完成社交化才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五、结语
社交化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升级。社交化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思维,倾向于受众本位。人们阅读、传播信息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满足基本的社交需求的基础上。但是,信息的非线性传播是否会使社交化的信息传播有更多的可能?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交化信息传播还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仍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陈力丹:《非线性传播对信息接受者的挑战》[J],《新闻前哨》,2017年第12期
②张植禾张晓青相春艳:《Web3.0对网络传播的影响》[J],《现代传播》,2013年第6期
③杨剑锋:《论分享:社交媒体时代的分享与传播》[J],《新闻知识》,2016年第4期
④万穗:《步入“读秒时代”——移动短视频的发展、存在问题及趋势探析》[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309/c402793-28185604.html,2016年3月9日
⑤常江:《新闻生产社交化与新闻理论的重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⑥王超慧:《社交新闻聚合网站的传播模式分析》[J],《新闻世界》,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