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宫殿群中,故宫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再加上近些年多个特色展览的举办,与故宫相关的综艺节目、纪录片、文创产品等广受好评,以及以前任院长单霁翔为代表的故宫人的人格魅力,故宫成为国民心中的“顶级网红”。适逢故宫建成600周年,与故宫有关的图书成为阅读热点。
不管是单霁翔的《我是故宫“看门人”》、阎崇年的《故宫六百年》《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祝勇的《故宫六百年》,还是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编著的《我要去故宫系列》,作者都非常权威。作为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带领全体故宫人通过不懈努力,让故宫博物院成为“活”起来的博物馆,实现“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庄严承诺;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已经出版过多部讲述故宫的作品,此次为写《故宫六百年》,他穿越层层叠叠的史料,“宛如从故宫的天际线上划过的飞鸟”一般,轻灵、自由地书写,带领读者领略这座宏伟宫殿;常年工作在故宫的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人员,策划了《我要去故宫系列》探秘图书,点燃孩子们对故宫的兴趣与热爱;历史学家阎崇年多年前就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过“大故宫”,并出版过多部与故宫、明清历史有关的图书,此次又几易其稿推出新作,讲述故宫600年的历史故事。
故宫文化元素纷繁灿烂、琳琅满目,庞大到无从下笔,想讲好它们并不容易。但是,“建筑”“国宝”“人物”终究是故宫的核心因素。讲述故宫,首先可以让大众了解其海量常识。例如,各区域、各宫殿的功能;皇帝们是否真的像电视剧中所播放的那样,在高悬“正大光明”匾额的乾清宫上朝;为什么单单文渊阁以黑色琉璃瓦覆顶;那些国家宝藏有怎样的前世今生、蕴含着怎样的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诸如此类。更何况,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这座博物馆的魅力并没有充分展示给观众。但在图书中,就不会受游览时的限制——那些并未开放的区域、在库房里沉睡的藏品,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在书中呈现。
故宫后面的故事,同样值得深入挖掘。在故宫,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居住过。毫不夸张地说,了解了他们的风云往事,等于了解了明朝、清朝的大概历史。就像阎崇年所说,“我最关注的是600年来,那些跟故宫相关联的人,人的命运,人的奋争,人的喜怒哀乐。”帝王将相、后妃女侍、百官众卿……悉数登场,其人物之精彩,事件之离奇,故事之生动,精彩纷呈,演绎了600年的江河波澜与涓溪暗流。
讲好故宫,很难;想给孩子讲好故宫,更难。对很多孩子来说,逛故宫等于从一道门到另一道门,从一座院落到另一座院落,似乎没什么差别。倘若没有生动有趣的知识点,他们很难真正对故宫产生兴趣,所以近些年涌现出《故宫里的大怪兽》《故宫的二十四节气》《我要去故宫系列》《打开故宫》等多部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有利于儿童了解故宫、爱上故宫。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相信在所有故宫人的努力下,在图书、影视等作品的带动下,故宫文化遗产资源会愈来愈走近人们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