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中图书编辑的职业敏锐性初探——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类出版物的策划为例

2020-06-02 来源:《出版广角》
  【作 者】周清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段勇: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摘 要】图书出版具有一定的声誉优势、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在突发事件中,图书编辑应充分发挥图书出版优势,并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提高判断力、应急能力以及综合利用资源能力,为读者提供系统、全面、准确的信息和知识。

  【关键词】突发事件;图书编辑;职业敏锐性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国家卫建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在这场全民战疫中,新闻舆论和出版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谈到,要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营造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可见,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的传播对于舆情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来源的主体是从事信息收集和挖掘的记者与编辑,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记者与编辑的职业敏锐性格外重要。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公共事件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记者的职业敏锐性非常重要,高度的职业敏锐性是记者必备的技能和职业素养之一。关于记者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职业素养已有很多研究,有学者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记者应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反应能力、采编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意识,坚持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坚持正确导向,并兼备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对于网络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传播特征,有学者分别对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及新媒体(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发展过程中,危机信息呈现跨媒体交互传播的特点,不同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到不同作用,且互相影响。

  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图书出版已从单一的纸质版转变为以纸质版为主,兼有电子版和网络版。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能够迅速向大众传播最新信息,这就要求图书编辑同新闻记者一样具备职业敏锐性,利用图书出版优势,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履行图书编辑的职责和使命。目前,有关图书编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职业敏锐性和职业素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图书出版的优势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其传播信息的主体主要为电视台、报刊及新媒体。其中,电视能达到视听合一的要求,信息更直观、更权威,受众更容易接受;报刊由于定期出版,内容由记者、编辑同时把关,适合传达深度信息,属于解释性媒介;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先进、传播形式多样,反应速率快,但最明显的不足是信息的碎片化,且由于信息更新太快,新媒体主要传播的是时事的浅层面信息。突发公共事件中系统、全面、准确的知识传播是电视及新媒体难以做到的,而这正是图书出版的优势所在。图书的纸质出版模式在过去较为单一,且图书的生产过程也决定了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特别是前期很难有所作为。随着信息技术和出版技术的发展,图书出版逐渐打破纸质的单一模式,出现了电子版、网络版,并采用图片、视频等新媒体技术与读者进行互动。由此看来,图书出版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同样不可或缺,起到了与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补的作用。

  1.声誉优势

  图书是人类传播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在读者的思维定式中,图书传播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出版社在长期出版图书的过程中,已形成自己的品牌,人们对来自于专业出版社特别是知名出版社的图书十分信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人们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在情感上都没有做好准备,而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信息繁杂,人们难以甄别信息真伪,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如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般民众对于冠状病毒缺乏相关认识,于是在大量信息涌来时不安情绪加剧。如果民众能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知道该如何应对,则对疫情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采取的一切有效措施也会迅速得到响应,从而整体提高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因此,图书编辑要抓住机会,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书稿,并以电子版、网络版出版发行,成为电视、报纸、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有益补充。

  2.内容优势

  图书的生产过程决定了图书的内容优势。在图书策划出版过程中,一是编辑可以寻找合适的作者,并发挥其专业优势,这是保证内容质量的关键;二是图书篇幅较长,内容全面、系统;三是图书在出版过程有一套严格的出版流程,编辑可在多个环节对内容进行把关,不仅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度,同时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四是图书的主题策划可以满足民众的不同需求。如在本这疫情防控中,图书出版单位快速反应、主动作为。根据中央宣传部出版物数据中心查询,截至2020年2月22日,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图书高达150种,内容主要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防护、治疗、心理健康等,并分别针对各类人群进行知识科普,如从医者、社区工作人员、老年人、中小学生、儿童等。例如,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湖北科技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写给孩子的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绘本》、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中南大学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众防护与心理疏导》、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学监护指导手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家庭抗疫心理自助指南》等;此外,还有一些延伸知识阅读,如新华出版社的《中国抗疫简史》、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疫苗百年纪实》等;以及一些支持性书籍,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依法防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公共管理法律适用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等。此类书籍的出版为本次疫情防控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识服务,提高了大众对疫情的认知,有效缓解了人们的紧张情绪,对控制疫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图书出版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敏锐性。

  3.传播优势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版社可采用电子出版或网络出版形式出版数字图书,附加相关知识点的视频或图片资料的二维码,充分利用新媒体高传播速度、方便受众获取、便于受众理解的优势。最近出版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图书中,绝大部分在网络首发、免费供读者阅读。例如,利用数字出版技术优势,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策划创建了全景式的武汉战疫数字博物馆,给民众提供抗击疫情的相关知识和实时信息,分享此次战疫中的感人事迹,增强我国的民族自信和凝聚力,为历史留下鲜活的注脚。图书数字出版的同时,纸质出版便于读者反复研读,深刻领会图书中的内容,有利于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突发公共事件中。例如,本次疫情防控中出版的预防手册及心理疏导等读本,不仅利于民众对疫情的了解、防御措施的应用以及疫情控制后的心理疏导,还有利于疫情的控制,提高民众在今后面对类似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图书编辑的职业敏锐性

  职业敏感是从业者在长期工作中练就的在繁杂信息中快速捕捉有用信息,并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能力。编辑的职业敏锐性指编辑对于外界刺激反应快速敏锐,这种能力具有突发性和跳跃性特征,是编辑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深入思考所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感应能力,是编辑在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素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图书编辑的职业敏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意识和担当

  图书编辑作为信息传播和知识生产中的一员,应具备四种责任意识,即政治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业务责任意识和经济责任意识。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图书编辑的政治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尤其重要,编辑应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意识到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图书是电视、报纸以及新媒体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应充分发挥编辑工作在舆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编辑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利用图书出版优势满足社会各界在信息、知识方面的迫切需求,并为大众提供快速、有效的知识服务。例如,为民众科普此次疫情的具体表现、传播途径、如何做到有效防护、如何调节并消除心理上的不良情绪等。在图书的策划组织上,以电子出版形式快速出版,方便民众在第一时间收到讯息,这是作为图书编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职责和担当,帮助疫情中的老百姓认清形势、增长防御知识,增强抗疫成功的信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已经出版的一百多种图书起到了指导民众防范疫情和稳定民众心态的作用,为夺取抗击疫情胜利贡献了图书出版人的智慧和力量。

  2.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敏锐判断和应急反应能力

  长期以来,图书出版是一个漫长而规范的过程,图书编辑需按照一定的流程开展工作,因此传统图书出版时滞较长。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图书出版与电视、报刊、新媒体相比,在传播速度、短时间内的传播效果以及民众的接受程度等方面不占有优势。因此,图书编辑应打破思维定式,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在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时迅速对事件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做出相应的应急反应,从而满足读者对即时信息的需求。这种敏锐的判断力,需要编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

  具体而言,编辑要提升信息搜寻和挖掘能力以及信息的分类和梳理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前期是信息的暴发期,各种信息涌现在各媒体平台上,编辑应尽快收集信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思维等职业素养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判断和筛选,梳理事件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并科学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再根据事件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各方读者的需求,策划相应内容的图书,提供准确、系统、全面的信息和知识服务,做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这种应急能力的形成,需要编辑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编辑出版方面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判断能力,才能准确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本质和读者的需求,从而使应急反应快速且准确。

  3.综合利用资源快速打造产品的能力

  由于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时间紧迫,出版物须及时面世,这就要求图书编辑必须具备综合利用资源快速打造产品的能力。编辑应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与图书出版相关的各种资源,以最快速度申报选题、组稿、审读内容、做产品排版设计或内容设计(包括图文、音视频等融合设计),使出版物得以迅速出版。同时,编辑还应参与到出版物的发行推广中,使出版物发挥其最大的社会价值。

  4.充分的积累是编辑职业敏锐性实现的基础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具备职业敏锐性并完成出版物的出版,对于图书编辑来说是一个较高的综合性要求,因此,日常积累是最关键的基础,而这种积累最重要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资源的积累。经验的积累包括熟悉整个出版流程的经验、书稿内容把控的经验、信息素材的整理分析经验等;资源积累包括作者资源、审稿专家资源、排版设计资源、校对资源等。图书编辑只有同时具备经验积累和资源积累,才有可能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实现编辑职业的敏锐性。

  三、结语

  在传播技术和出版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图书编辑应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敏锐性。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编辑应有意识地发挥图书出版优势,有效串联作者、学术机构、数字企业、审稿专家、印制发行等各融合主体,建立高效、开放的交互式社交网络,快速做出应急反应,提供读者亟须的、系统全面的、准确的信息和知识,践行图书编辑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M].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2007.

  [2]刘莹.电视新闻记者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9(18):152-153.

  [3]马学萍.电视新闻记者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职业素养初探[J].新闻传播,2018(5):43-44.

  [4]温天一.电视新闻记者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职业素养[J].新闻传播,2017(12):66-67.

  [5]刘文姬.浅谈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以山西广播电视台对2016年7月19日太原突降暴雨的新闻报道为例[J].新闻采编,2017(1):24-26.

  [6]沈崴.网络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媒体传播特征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43-46.

  [7]付一静.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及其养成[J].出版科学,2019(2):37-41.

  [8]张利军.试论图书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J].传播与版权,2014(4):54-56.

  [9]原业伟.图书编辑在精细化出版成书过程中的作用—“编辑导读计划”调查研究[J].出版广角,2019(8):30-3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