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有声读物出版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0-06-01 来源:《出版广角》
  【作 者】成昕、马立军: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摘 要】有声读物内容生产的快速扩张和传统把关模式较弱之间的矛盾,制约了有声读物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只有通过健全完善相关监管政策与管控标准,实现有声读物出版产业链优化,加强优质内容生产,建立技术联盟并提升相关人员素养,才能有效把握有声读物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有声读物;出版;把关;困境;应对策略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内核的有声读物出版如火如荼,迅速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有声读物将传统出版产业与数字技术结合,以全新的产品形式颠覆了人们的阅读观。但凡事总有两面性,当前有声读物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逐渐出现内容生产把关困难、优质内容匮乏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保证盈利的同时坚持内容为王,增强把关能力,采取多种措施严守质量关,确保有声读物出版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有声读物出版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有声读物出版的兴起

  有声阅读因其便利性、低成本、广覆盖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相关数据显示,有声阅读用户从2016年的2.18亿人次上升至2018年的3.83亿人次,随着用户规模的迅速增长,其市值和营收迅速增加,2018年有声阅读的营收已达45.4亿元,2020年,90%的图书、报纸以及杂志将以数字化有声出版物的形式发行[1]。

  与一般的文字信息读物不同,有声读物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容易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同样的信息内容通过朗读、讲述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和认知体验。声音能使内容展示更生动翔实、情感传递更真实饱满,更容易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第二,有声读物具有更强的阅读情境适应力,其能把人们从单一的视觉阅读中解放出来,形成听与看并重的阅读方式,这更符合当代人的碎片化阅读需求。因此,有声读物在青年群体中的接受度很高。相关资料显示,手机中安装喜马拉雅FM、蜻蜓FM、懒人听书、荔枝FM等音频阅读APP的青年在整个青年群体中占比为75%。目前常见的互联网有声阅读服务大体可以分为有声阅读APP和基于微信等的语音推送平台两种类型[2]。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资本推动,我国三大网络通信运营商不断降低移动数据流量的费用,这为有声读物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未来,有声读物将迅速发展,以不可阻挡之势引领当前的阅读风尚。

  二、当前有声读物的出版困境

  有声读物在极大方便人们阅读的同时,自身也陷入公共舆情监管缺失的困境。2019年6月28日,国家网信办依法对首批26个违法违规的音频平台分别实施了约谈、下架、关停等不同等级的处罚,此次对音频行业的全面集中整顿,既反映了当前我国出版业对有声读物把关能力的不足,也表明了国家加强有声读物管控的决心和力度。

  目前我国对有声读物的监管主要采取“部门监管+自我监督”的模式。这种模式为有声读物的出版提供了较为灵活的管理环境,但也存在监管易放空、措施难落实等问题。

  1.主体与对象多元化加大了管控难度

  数字出版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出版行业程序化出版流程的束缚,其在出版内容生产和传播上更为先进,加强了出版方与受众的有效沟通。在有声读物出版领域,用户不再是简单的受众,而是集生产者、发布者与传播者于一体,这使得有声读物产业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监管内容和监管对象变得多元化,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有声读物出版的监管方,要做到内容生产环节的严格把关,要实现版权保护、市场准入、舆论宣传等方面的监管,就要根据有声读物产业生态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法规,这导致监管难度不断增强,管理成本不断增加。有声读物的出版方不仅有传统的出版企业,还有各类自媒体及有声内容平台,情况比较复杂。一方面,出版企业既要注重自身有声读物内容生产的把关,又要尽力避免在版权转让时发生侵权行为;另一方面,有声内容平台依托用户流量形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使得其成为违法侵权的温床,面临难以防范的经营与法律风险[3]。

  2.审核标准不明确削弱了管理力度

  任何出版产品的审核把关都要遵循相应的监管标准。“互联网+”改变了行业各方的主从关系,使得各类有声内容平台占据有声读物市场,导致相应的监管标准难以固定化。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互联网有声读物内容生产和传播标准的政策文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但随着有声读物内容生产的快速扩张,极速发展的行业生态使得现有的政策与标准严重滞后,出现市场细分不够、标准细化不到位、审核规范不统一等问题。许多有声内容平台私自扩大监管空间,导致出现监管审核中的“灰色区域”。同时,目前有声读物产业缺少行业性规范体系和组织,各有声内容平台出于利益目的往往制定独立的把关机制,不愿意互相沟通,这加大了统一把关的难度。因此,如何科学把握监管标准与尺度仍是目前有声读物内容把关的一大难题。

  3.把关技术缺乏优势造成事实上的监管缺失

  有声读物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元素于一体,对数字技术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音频的加工与分割、音频与文字的配合与剪辑、有声内容的发布与传播等环节,均要融入数字技术。同时,有声内容的把关也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撑,比如要事先对有声内容的审核进行技术分工,文字编辑负责审定文字内容、音视频编辑负责审核音视频内容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机制和把关流程更为复杂,各个审核环节的成本增加,相应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目前许多有声内容平台不断提升编辑人员的技术素养,大力引进语音识别技术以及语义分析、相似性监测等技术,但仍无法满足用户激增的需求。面对这样的现状,部分有声内容平台尝试以新技术介入有声读物的生产环节,如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面部修复技术引入生产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亟须解决。比如对于大量有声内容的背景音乐识别,人工智能目前无法解决;对于部分要以特殊语言表达的内容,如方言、特殊发音等,编辑往往束手无策[4],仍要借助传统技术甄别和加工,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

  4.运营形式单一制约了优质内容的出版

  对于有声读物生产来说,不仅在技术和管理层面存在很多阻碍,其内容质量的提升也越来越受到运营形式单一的制约,这大大影响了有声读物优质内容的出版。有声读物主要脱胎于传统媒体,但传统媒体的数字技术短板恰恰制约了有声读物出版的发展。有声读物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几年,虽已形成数十亿元年产值的产业圈,但仍处于传统的文字、音频版权和内容生产传播的初级利润链阶段,并未形成融合生产、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值产业链。这种现状导致优质有声读物持续生产力不足等问题。比如有声读物市场的听书APP和移动音频平台一般只开发了听书功能,只满足了用户的初级听书需求,即简单地将文字转换为音频,或进行简单的音频剪辑。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市场需要更专业化的创作和内容策划,需要更丰富、具有更高品质和独特风格的有声读物,优质内容缺乏成为限制有声读物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有声读物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

  目前有声读物的出版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采取多种措施严守质量关,对于探索有声读物出版的未来发展趋势,促进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有着深远的意义。

  1.健全、完善、统一监管政策与管控标准

  宏观的监管和控制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有声读物市场的蓬勃发展有赖于科学系统的监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只有健全、完善、统一监管政策与管控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有声读物产业在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快速变化。第一,应明确监管各方的权责属性和管理范围。各监管部门要联合起来出台统一的监管政策,通过推进协同把关,构建由职能机构牵头,以行业组织和企业为主体,让用户共同参与的一体化把关框架[5]。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政策的制定一定要随着行业生态的发展做出及时的调整。第二,要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建立权责明晰、利益一致的政策执行与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和平台应做好把关带头人,积极协调有声内容把关规则的制定、利益关系的梳理和资源的调拨分配等,确保协调机制的可持续运行。第三,各平台要联合成立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组织,制定行业规范与沟通机制,包括设置“黑名单”对侵权违法用户或平台进行严厉惩罚、鼓励用户对不良或侵权内容进行举报和自查等,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平台的把关成本。这种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平台三方联动共同推进监管的做法,能为有声读物的出版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提高把关的有效性。

  2.推进有声读物出版产业链的优化与完善

  目前,出版企业和有声内容平台不断发力,依托数字技术制作海量的有声读物,不断加强版权采集和创作精品的能力,并开始打造由版权、音频转化、内容平台和用户4个环节构成的产业价值链[6]。在这个四位一体的产业链中,内容平台是中心环节,用户是实现产业价值链增值的关键因素。

  有声内容平台尤其是音频平台,是有声读物内容生产的基础,目前的大部分音频平台都自制有声读物或直接购买有声内容并向用户推送,用户可以在免费或付费收听的同时反馈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音频平台可通过产业链获得经济收益。因此,平台要不断完善产业链,比如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等平台在进入市场后,与当当云阅读、天翼阅读等一批老牌数字阅读企业展开竞争,其先通过免费内容等形式占领用户市场,在获取用户后再慢慢转为付费会员模式,进而打通文字版权、音频制作、发行等上下游产业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有声读物的用户是实现产业利润和增值的关键因素,只有围绕用户进行内容生产才能真正盘活有声内容平台。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户战略。一方面,要尽力满足用户需求,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有声读物,以吸引用户付费和出售会员的方式盈利。比如喜马拉雅FM通过举办“听书节”吸引了大量的新VIP会员,集聚了1937万位听书爱好者,为平台的发展奠定了用户基础。另一方面,不断开发用户的潜在价值。许多平台在初期都采取内容免费模式,通过广告植入等方式维持运转并开发用户的潜在价值。当进入稳定期,平台便可制定精准的营销战略,针对不同场景的用户特点,分析用户的收听行为,形成新的用户流量价值。

  3.以技术深耕强化优质内容生产

  优质内容生产是有声读物生存与发展的基石。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对有声读物收听场景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以往主流媒体以专业精准的内容取胜,如今的有声读物必须通过场景构建才能争取更多的用户,因为其主要优势在于填补人们的碎片化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用户群体的碎片化时间是有差异的,比如人们在上下班途中和做家务时有良好的收听环境,适合收听精品化的音频内容,而人们在睡前需要安神,更适合收听历史故事、诗歌散文和童话等音频内容。也就是说,场景是用户收听有声读物的空间决定因素,要根据场景的复杂多变性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要考察人与环境的动态关系及信息互动方式,分析用户的视听习惯,在用户最需要的场景中有针对性地提供有声读物,进而实现精准营销。

  4.建立技术合作联盟,提升把关人员素养

  随着有声读物出版业务的激增,越来越繁重的审核任务对于目前的把关人队伍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建立行业合作联盟,提升把关人员的素养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有声读物是多种媒体力量聚合的成果,要依靠多平台的合作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管控效果。平台应在音频语义理解及分析技术、基于音频对比的声纹识别技术和音频转文字审核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内容把关,打造优质的内容产品。比如可以由行业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各平台建立技术合作联盟,围绕一些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并共享成果,还可以联合建立违规样本数据库,开放包括图文、声纹在内的违规样本内容,以加强对违规内容的技术屏蔽和过滤,实现更好的内容安全产生把关。

  此外,应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激发其工作热情。各有声内容平台大多采取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专业人员”的把关模式,即以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内容审核的支撑,由专业人员进行细化的内容复核和信息筛选工作。这就需要不断提升专业人员的素养,使其掌握把关人应有的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主动权[7]。为完成大量的审核任务,还可以邀请有关的行业专家进行协同把关,以确保内容生产的质量,这也是对现有“人工智能技术+专业人员”把关模式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刘怡麟.融媒体背景下有声读物泛化现象探因[J].传媒论坛,2020(3):22+24.

  [2]张伟迪.媒体融合背景下有声读物的传播与发展——以公众号“每天读点故事”为例[J].出版广角,2019(20):36-37.

  [3]余苗.数字出版平台有声内容把关的困境与策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0(1):56-60.

  [4]张波.我国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现状及优化策略探析[J].编辑之友,2017(7):44-48.

  [5]殷乐.网络视听业的发展态势及监管思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7):6-9.

  [6]方龙.全媒体时代有声读物内容开发及版权保护的新思路[J].编辑学刊,2018(5):98-103.

  [7]高维峰.信息过载态势下编辑把关人功能的重塑[J].中国编辑,2020(1):31-3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