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宁俊、李秋怡: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 要】优秀的编辑人才队伍是出版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出版企业源源不断提供高质量出版内容的基础。文章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当前编辑职业成长、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探讨出版企业和编辑职业成长的关系,提出通过给编辑足够的组织支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等方式帮助编辑迅速成长、实现价值。
【关键词】编辑;职业成长;价值实现;职业素养
编辑职业素养是编辑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编辑在开展编辑出版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综合品质,具体表现为编辑职业态度、编辑职业意识、编辑职业知识和编辑职业能力[1]。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编辑职业成长、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探讨出版企业和编辑职业成长的关系,提出各方应积极努力,通过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等方式帮助编辑迅速成长、实现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一、编辑的职业成长与价值实现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这些部署是新时代新闻出版行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指南。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要从出版企业的发展着手。优秀的编辑人才队伍是出版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出版企业源源不断提供高质量出版内容的基础,出版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编辑的成长,编辑人才的开发与稳定是出版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融媒体时代,编辑工作不再单一,编辑工作可以和任何环节挂钩,实现“编辑工作+”,编辑职业更具挑战性。无论是出版社编辑、民营图书公司编辑、报刊社编辑,还是互联网出版等其他出版单位编辑,无论是策划编辑、文稿编辑,还是营销编辑,行业对编辑的素质要求都越来越高。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编辑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尤其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产业更是要求编辑除了坚守传统编辑所应有的工匠精神,还要关注数字时代新技术、新本领,重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传统出版的赋能,提升融合出版的能力。编辑的职业成长是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过程,将编辑培养工作与编辑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结合起来,促进编辑素质全方位提高,有助于推动传统出版业的深化改革。
实现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对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编辑的职业素养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项目“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成果(2019年底)显示,当前我国编辑的职业态度表现为信心不足且干劲不够,职业意识表现为认识到位但整体有待提升,职业知识表现为重实用知识轻通用知识,职业能力表现为重专业能力轻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1]。其调研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编辑的职业特点与职业素养
1.编辑的职业特点
本文中的编辑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员。一般认为,编辑工作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专业性精神生产活动,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工作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等文化工作共有的特点,也具有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等专有特点。在我国,管理部门对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对职业资格实行登记注册管理。而在出版单位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领取责任编辑证书[3]。与此同时,所有登记注册人员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
从出版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编辑人员的能力和责任有多种,主要有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语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等,并承担一定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把关责任和宣传引导责任。与此同时,在融合出版日益发展的今天,编辑要兼具数字编辑的远见和素养,还要朝着职业经理人的方向提升综合能力。这些素养具体体现在编辑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编辑职业是一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职业。
2.编辑职业素养
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时期编辑的职业成长和价值实现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职业素养。
首先,强化职业意识,要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其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正确编辑职业价值观的塑造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过程,要从思想政治素养上坚定职业信念,真正深刻认识到编辑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要深刻理解“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重要思想的内容和内涵,在实际工作的各方面践行“四力”要求,体会编辑所应有的思想政治素养要义,确保职业成长有力度、有温度。尤其要摆正个人职业发展价值取向与奉献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价值取向基础上,实现个人职业发展,这样才能确保编辑职业成长不会偏离应有轨道。
其次,夯实编辑职业知识和编辑职业能力。编辑职业素养的积累要从扎实文字功底起步,实现编辑专业成长。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内容,而编辑是高质量内容的选择者、把关者和守护者。编辑是咬文嚼字的工作者,其职业能力是在处理一件件小事中积累起来的。编辑必须扎实基本功,学会审读、取舍内容,学会编辑加工完善内容,学会融合出版内容的形式变化及运用章法。编辑职业发展是编辑持续积累、发挥和维护职场资本的过程,而最基础的处理内容的功底,就是编辑职业成长的基础。当然,扎实的文字功底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基础,但若一味地偏重书稿编辑加工能力则不利于职业成长。优秀的编辑是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基础上,注重提升信息鉴别与运用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最后,端正职业态度,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各行业的不断融合,行业和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愈发频繁。上文提到的调查也显示,目前编辑的职业态度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纸质媒体的远景、对数字媒体的近景缺乏信心,二是对职业前景判断不明,直接导致编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少方向感。李彪、赵睿对北京和广州388名媒体人的调研也说明了这一点。调研结果显示:45.6%的被调查对象具有高度职业转型意愿;34.8%的被调查对象具有中度职业转型意愿;只有19.6%的被调查对象具有低度职业转型意愿。可见,职业转型已成为传统媒体人的明确意愿[1]。不可否认,编辑的职业成长需要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但是,良性发展要基于职业规划。因此,编辑价值的实现是结合行业、企业发展的,也是与编辑自我成长深度融合的。
三、出版企业在编辑职业成长与价值实现中的作用与实践
从企业角度来讲,职业成长是一种组织为员工提供技能学习以及物质和精神回报等工作支持的过程。就新闻出版企业而言,当编辑的职业成长较为顺利时,其会感受到企业提供的支持,并且努力争取相对丰富的工作资源,从而满足基本心理需求,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而当编辑的基本心理获得满足之后,其会提升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获得职业成长的编辑更倾向于留在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具体而言,编辑在工作中不仅期望能获得基本收入,还期望能获得职业发展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因此,编辑的职业成长与价值实现离不开企业平台和行业环境。
编辑的职业成长对新闻出版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企业管理的人力、经济、物质和信息四大经营资源中,人才是第一资源。新闻出版企业要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激发人才活力,加强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只有在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保障下,企业才会获得稳定的发展。
1.给编辑足够的组织支持,提供更多的职业成长机会,激发编辑潜能
培养编辑成才,并且留住编辑人才,需要给予编辑充分的组织支持,为编辑提供更多的工作资源和职业成长机会。一般来说,新闻出版企业核心业务岗位的编辑能够获取和接触到更多的资源,但是核心岗位是有限的,年轻的编辑面临着晋升机会少、个人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提升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年轻编辑的工作积极性与稳定性。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出版业发展进入高频迭代时期,人类信息交互体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等特性,只要是涉及内容生产的工作,就需要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新闻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是合作关系、互补关系、共生关系,在融合出版不断深入的当下,任何行业都可以实现“+出版”。新闻出版单位可以积极投入融媒体的大发展中,为编辑人员提供更加丰富的职业成长机会。
从长远来看,编辑新的选择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合作机会,新闻出版企业要以更加宽容的心态给编辑足够的组织支持,培养编辑成才。企业要拓宽编辑人才的培养视野,从编辑个人成长、企业发展、行业人才培养方面提高思想站位,在提升编辑人员素养的同时,为行业的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编辑对工作目标的认同,引导编辑价值的自我实现
企业的竞争实际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4]。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的文化建设要符合行业发展的大要求。与其他行业不同,新闻出版企业是社会效益为先的行业,必须坚守社会效益为先的底线,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也是新闻出版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
近些年,国家对新闻出版工作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一再提升,并从政策引导以及业绩考核等多个方面予以倾斜,让新闻出版业回归出版价值以及提质减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新闻出版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编辑对企业发展目标、行业发展规划的认同,进一步将编辑的个人职业发展价值取向与奉献社会价值取向统一,引导编辑价值的自我实现和升华。
3.结合企业发展特点,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完善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学习与成长的机会,让员工掌握更多与本行业工作相关的技能,有效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引导员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过程。新闻出版企业对编辑人才的培养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基础能力培养,如政治敏锐性、文稿加工、选题策划等;二是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特别是对编辑所在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如农业、水利、教育、医学等;三是立足融媒体发展的综合能力培养,如项目管理、人际交流、工商管理等。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模式是按需定产、可复制的,新闻出版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互动,深入高校对接相关的人才储备和培养工作。
在对接高校人才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新闻出版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要联合高校、行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一是推动高校的编辑人才培养更贴合行业发展实际,引进高校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落地转化为生产力。二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出版类智库等机构开展各类科研、培训、继续教育学习等活动,持续提升编辑的学术研究水平及其他各项综合素质,实现编辑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贵平.编辑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与提升建议[J].中国编辑,2019(3):40-45.
[2]温珮滢.高品格高品质高效率聚焦新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0-01-07.
[3]要闻[J].全国新书目,2008(8):2-3.
[4]文超.浅析企业文化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0(3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