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纸质图书的存在价值与发展对策新论

2020-06-01 来源:《出版广角》
  【作 者】黄佳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 要】与其他媒体相比,纸质图书有自身的特点,其适合深度阅读、系统性阅读和高价值阅读,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当前多元媒体兴盛,引发我国纸质图书市场的"假性萎缩"和"真萎缩"效应。对此,应推进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市场主体和经营模式,压缩控制品种数量,减少印制总量,多出精品;大力培育需求侧市场,创新开展全民阅读,引导广大民众树立理性的阅读观,回归纸书阅读。

  【关键词】纸质图书;存在价值;阅读观;全民阅读;出版业供给侧改革

  价值,即事物的有用性。纸质图书的存在价值是现代社会纸质图书对读者和社会有什么用、用处有多大。在当今多元媒体时代,传统纸媒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纸质图书的存在价值、市场前景与发展对策近年来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探索。

  一、传统纸质图书的功能与作用

  书籍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在叶片、甲骨、简牍(竹简和木简)、缣帛、皮革、纸张等材料上记录信息、承载知识、表达思想、传播文化,并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

  大约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出现了纸草书卷,这是已知最原始的书籍雏形。公元前8世纪左右,中国出现了用简牍制作的书籍。从战国至魏晋,在纸张发明并广泛使用以前,简牍书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尚书》《国语》《竹书纪年》等大量典籍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的。春秋时期以来,人们还使用帛书(缯书),不过不如简牍书流行。

  纸质图书是造纸术、印刷术不断进步并结合的产物。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使用植物纤维来制作纸张,其代表是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前人技术,制成蔡侯纸(公元105年),使造纸术得到了极大提升。此后,纸张成为书籍的主要用材,卷轴逐渐代替竹木书、帛书。公元7世纪初,中国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大量用于印刷书籍。10世纪,册页形式的书籍在中国出现,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通用形式。11世纪40年代,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15世纪,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加快了现代书籍的生产进程。15—16世纪,现代纸质图书在欧洲国家大量印刷使用。15—18世纪,中国编纂出版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卷帙浩繁的图书。18世纪末,欧洲发明造纸机器,极大提升了纸张生产力;19世纪初以来,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等设备陆续发明,极大提高了图书批量印制的能力,现代图书出版业兴起。

  纸书使用轻便、历久、成本低廉的纸张来批量印制,承载的是知识量、信息量较大,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较强的内容。千百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纸书取代其他材质的书籍,成为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对人类记录信息、承载知识、表达思想、表现艺术、传播科技和文化、传承文明有巨大作用。纸书被广泛作为教育用书、学习用书、科普用书、科学文化用书、消遣娱乐用书、学术成果用书等来使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现代社会纸质图书的媒体特点及其存在价值

  当今社会,纸质图书不再是强势媒体,但它具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电子音像、互联网等媒体无可替代的优点,仍然有其存在价值[1]。

  从承载内容的特点看,图书通常围绕某一个特定领域、特定话题,由一个人(或多人按照规范要求)著述而成,内容聚焦,知识丰富而不驳杂,编排科学、系统、完整,这是期刊、报纸无法比拟的。十多万到数十万的文字量,加上插配的适量的图片、绘画等,便能够完整展示一个较为复杂、宏大的话题,或者综合表达某种思想文化。图书通常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著述或编写,层级结构清晰,科学性很强。图书出版流程规范,审校严格,易出精品。好书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深入持久,一本畅销书“改变一代人”或“成为一代人的回忆”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时效性看,纸书不如报纸、期刊、互联网;从信息容量看,纸书已被电子书全面颠覆;从媒体表现方式看,纸书不如广播、电影、电视那样立体化和生动形象。但是,纸书具有系统完整性、科学权威性、严谨规范性等特点。此外,有研究表明,纸书作为物质实体看得见、摸得着,能满足读者的占有感;其阅读体验、阅读效率优于电子书,而且能够长期留存、反复使用[2]。纸书的这些媒体特点,使它适合承载科学、严谨、有教育价值的内容,需要人们精细、深入乃至反复阅读的重要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的内容,信息量大、有较高文献价值的内容,等等。总之,纸书适合承载那些值得深度阅读、有很高价值的内容。

  现代社会,人们为了生活、娱乐、消遣,需要浏览资讯、交流信息、收听收看节目,进行浅层阅读、快速阅读;人们为了工作、学习、进步,需要严肃阅读、深度阅读。人们通过各类媒体可以实现前者需求,但要实现深度阅读,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应该更多地阅读纸质图书。可以说,深度阅读、系统性阅读、高价值阅读,是纸质图书存在的核心价值。

  三、图书市场的“假性萎缩”和“真萎缩”效应

  当前,多元媒体兴盛,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观念的同时,导致我国纸质图书市场萎缩严重。许多实体书店经营困难,纷纷倒闭或改行;人们网上阅读的时间虽然大幅提升,但纸质阅读、深度阅读的数量锐减。很多出版社生存困难,有人质疑纸书这面“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图书出版业是否已成夕阳产业[3]。对此,笔者认为,多元媒体对我国纸质图书市场的影响存在“假性萎缩”和“真萎缩”效应。

  1.“假性萎缩”效应

  报纸、杂志与图书同属于纸质媒体,三者功能不同,报纸、杂志对图书的影响不大。一般来说,报纸主要刊载新闻、社会资讯等驳杂内容和快餐信息,生活类、文化类杂志主要刊载短篇幅的文章。读者一旦习惯阅读此类浅层次或短篇幅的内容,久而久之容易畏难于阅读深层次、长篇幅的图书。

  广播、电视、电影是立体化的媒体,尤其是电视,资讯丰富、节目众多、娱乐消遣功能强大。彩色电视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人沉迷于各类视听节目,耽于娱乐消遣,逐渐荒废了对纸书的阅读。与其他媒体相比,互联网资讯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庞杂,资源更容易获得;网络节目更加精彩多样,对人们的诱惑力更大;人们受益于互联网,高度依赖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传统生活被互联网颠覆;人们几乎每天都上网,但是大量时间往往花在一般的通信联络、信息交流、资讯浏览、娱乐八卦、浅层次阅读、碎片化阅读上,许多“低头族”甚至沉湎于手机不能自拔。这挤占了人们本应用来深度阅读、系统性阅读、高价值阅读的时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可选择性增多,使人们越来越少去买书、借书和藏书。

  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纸书需求量减少,市场总体萎缩。但这种萎缩,是非理性的,是由于人们阅读观念不理性造成的。工作、生活、学习是人生的三个重要主题,辛勤工作、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固然重要,不断学习进步、提升自我也极为必要。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媒体如何发达,人们要想成长进步,还是离不开高价值的纸书阅读。我们国家是在国民的理性阅读观念、阅读习惯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进入多元媒体时代的,很多人还没有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就迎来了发达的传媒和多彩的生活,产生“假性萎缩”效应。如果民众受到很好的阅读观教育,认识到阅读纸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那么纸书需求会回升,“假性萎缩”现象也能缓解。

  2.“真萎缩”效应

  在德国、法国、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们的阅读观比较理性,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国民还普遍偏好纸书阅读[4]。但即使如此,各国的纸书消费量、阅读量、图书平均印数及销量总体仍呈现下滑趋势。受新媒体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图书市场普遍萎缩。这种萎缩,是新技术产品淘汰旧技术产品、新媒体挤压旧媒体的必然结果,是“真萎缩”。

  与传统纸媒相比,新媒体有诸多优势。电子书对纸书的冲击最大,其实质是将纸书的内容电子化、数字化,通过小型电子设备(电脑、光盘、移动硬盘等)海量存储,无限复制传播[5]。纸书在内容方面具有的各种优点,电子书同样具备,而且它不用纸张、油墨,便携环保,只需一个电子设备就可以海量存储、反复阅读。其缺点只是实物感稍差,阅读体验有别于纸书,也不方便批注。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除了部分确实需要深度阅读、精细阅读、反复阅读,有良好收藏价值的精品图书需要购买纸质版,其他书只需电子版即可。纸书总量减少,有利于减少森林砍伐,生态环保,这是一种社会进步。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媒体平台,各种资讯、各类传播方式均可实现网络传播。图书内容电子化后,进一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网上发布后往往成为公共资源。网络上有海量的资源免费共享,每个人都可以上传或下载。大量的公版图书,其电子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这对公版的纸书而言是极大的冲击。

  总的来说,纸媒的萎缩是历史的必然,目前人们对纸书的需求也总体萎缩,“市场书难做”“书难卖”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是,由于纸书有自身媒体特点和存在价值,加上“假性萎缩”效应的存在,只要对策得当,我国书业仍能争取到一个回暖的机会。

  四、供给侧、需求侧共同发力,破解书业困局

  针对书业发展现状,出版业应从供给侧、需求侧入手积极应对。

  1.推进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需求侧的纸质图书市场真实萎缩,倒逼供给侧的出版行业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适当收缩。

  (1)调减市场主体,调整经营模式,压缩控制品种数量,减少印制总量。目前,我国约有单体图书出版社570家,大型出版传媒集团80余家。在市场总体萎缩的情况下,已呈现产能过剩的态势。因此,应鼓励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一批弱、小图书出版单位可退出市场,或放弃出版主业。其余的出版单位应调整经营模式,收缩“向市场要效益”的市场书,拓展“向政府要效益”的补贴书、系统书,完全不做市场书的出版单位可回归公益性、事业性。全国每年出书品种应当大幅压缩,减少书号总量,控制品种数量;各出版单位应减少每年的出书数量。对于有出版价值但缺乏市场前景的图书,比如文献图书、学术图书等,应根据市场情况,减少单个品种的印制总量;对于一般的市场书,印数也要减少。

  (2)引导出版经营者多出精品。在减量控规模的同时,提质增效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的一个恶果是选题雷同、同质化乃至粗制滥造的图书太多。为此,国家加强书号管控,减少书号总量,引导书号资源向“想出好书、能出好书”的出版社倾斜,引导各出版单位加强选题论证,开发优质选题,多做好书、精品书。书号管控是一项重要的供给侧改革举措,对出版单位减量控规模、提质增效具有政策导向和指挥棒作用。

  2.培育需求侧市场,引导读者理性回归纸书阅读

  在需求侧,大力培育、拓展纸质图书市场,是出版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1)看好市场前景,树立市场信心。我国拥有约14亿人口,潜在的图书市场规模庞大。目前,民众的文化消费理念、阅读观念、阅读习惯尚未得到很好的教育引导,而随着国家现代化不断推进、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今后人们对纸书的需求必定会有所回升,这是大势所趋。

  (2)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广大民众树立理性的阅读观,回归纸书阅读。纸书虽有良好的存在价值,市场前景也看好,但必须有意识地培育、拓展,而不应放任自流。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表明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对我国国民进行阅读观教育。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是促进我国图书市场回暖的核心举措。笔者认为,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目前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以国家机关、行业机构推动为主,推出了许多公益广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官方色彩较为浓厚,容易陷入说教误区。为此,全国各地应当引导公益组织、出版社、专家学者、文化名家、阅读推广人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增强民间色彩,进一步提高活动成效。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提供“国民阅读指南”,推荐不同类型的图书品种、书单,引导国民阅读。

  倡导全民阅读,不能泛泛而谈,流于说教,应切实教育引导广大民众树立理性的阅读观。观念的培养极其重要,要多向民众宣传纸书的优点,宣传在现代社会回归纸书阅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让民众明白: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每个国民的自我学习提升,而自我学习提升需要深度阅读大量科学性、系统性很强的好书,而不是一般的资讯浏览、浅层阅读;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观念体系、技能体系,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和文明素养,而这些综合素质的获得,更多依赖纸质图书;在多元媒体时代,休闲娱乐和一般的资讯浏览、浅层阅读、碎片化阅读挤占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危害极大,此时更应该提倡深度、系统性、高价值的纸书阅读。

  出版行业是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因此要利用自身的媒体优势,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对于继续做市场书的出版单位来说,要坚守情怀,提高市场眼光,多策划出版有畅销潜质的优秀图书,形成畅销热潮。好的畅销书,往往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能够把“不读书好多年”的读者重新拉回书店,重拾纸质阅读。当前,新媒体、自媒体等非常发达,为快速、广泛提高产品的市场能见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出版单位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推广,实现图书产品热销,进而带动全民阅读。

  参考文献

  [1]杨迎春.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的机遇与突破[J].现代出版,2015(5):59-60.

  [2]赖晓华.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探讨[J].编辑之友,2014(7):19-21.

  [3]周丽,王德福,吴学兵.传统出版社如何应对实体书店式微[J].出版广角,2011(9):62-63.

  [4]范舒扬,何国梅.以色列阅读教育及其对我国全民阅读的启示[J].中国出版,2017(1):15-20.

  [5]王樵一.免费的数字阅读是否会冲击图书销量[J].出版参考,2009(30):3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