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叶永烈:科学和人民间的桥梁

2020-06-0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杭玫
  5月15日,科普创作出版的前辈叶永烈驾驶时光机离开了我们所在的这个时空,开赴永恒的维度。

  在一个甲子充实的创作生命中,叶先生探索开拓,勤奋执着,其作品覆盖广,创作数量多,产生影响大。他强调要写重大题材,写永恒、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并且涉猎广泛,在各种创作体裁中因时制宜、游刃有余地切换。他首先提出并创立“科学杂文”“科学童话”和“科学寓言”3种科学文艺体裁。

  1961年,21岁的叶永烈就撰写了充满科学人文光辉的科幻小说《小灵通奇遇记》(后来改名为《小灵通漫游未来》),里面那个大眼睛小记者漫游“未来市”的所见所闻,后来都成了现实:原子能气垫船、电视电话、电视手表、微型直升机、环幕立体电影。这部中国科幻文学出版史上的重量级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求知若渴的少年儿童,点燃了科学启蒙的火种。

  科学普及和科学创新同样重要,被看作是完整科学活动的“一体两翼”。叶永烈的理论将科学文艺视作科学生产的延伸与补全,他强调科学文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所依据的科学资料的可靠性,遵从科学界对所描写内容的认识,以及科学数据的准确。文学手法的夸张和想象的前提是服从科学内容的严谨,而且科学文艺作品的先决任务是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

  在叶永烈创作出版的众多科普作品中,《十万个为什么》凝聚着几代人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它是几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辈子用得着,几代人忘不了”,可以说是对它最好的阐释,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部科普书籍能超越它的辉煌。虽然它也走过弯路,经历过挫折,但是经过岁月的淘洗和淬砺,这套书越发显出经典的魅力。

  他是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900多个词条,他撰写了300多个。他也是从第一版写到第六版的唯一作者。小时候他读过苏联作家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1958年,他成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写作者之一。《十万个为什么》从1961年4月初版至今,6个版本销售了上亿册,成为出版史上的现象级经典传奇。

  叶永烈作为一个以传记文学见长的科普作家,纪实性与科普性互相影响,以文学性的语言表现出科学性的内容,感性与理性水乳交融,既有概括性的大场景调度,又有精微的细节特写,形成了其鲜明的写作特色。以其《相约名人:科技与科普专辑》为例,不难发现以下可贵特质:

  高扬的爱国情怀。叶永烈继承了老一辈科普作家高士其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中国人写的,写给中国人看的”科普创作。他的科普作品注重以科学家个人的选择折射重要的历史。

  语言真实质朴。《相约名人:科技与科普专辑》的场景化片段比比皆是,例如他描写了钱学森在回到祖国怀抱时喜极而泣、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时开怀、在中国首位宇航员太空漫步时心花怒放的“三笑”。

  文风简洁。从《相约名人:科技与科普专辑》可以看出,叶永烈的写作习惯是点面结合,描写精到,可谓继承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简洁文风。先对科技名人进行轮廓勾勒,而后选取若干细节精雕细琢地白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处见精神。在《相约名人:科技与科普专辑》中,叙述的内容不是大众所熟知的名人功绩,而是“一个小小的侧面,一个动人的瞬间,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曲折的经历”。

  斯人已逝,但他对我们科普工作者的激励言犹在耳。叶永烈践行并光大了高士其等先辈的宏愿,写“有中国的气派”的科普作品,“做好科学和人民之间的桥梁”,“为传播科学的种子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协食品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