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中西学术期刊审稿比较研究2015-03-20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尹玉吉
[摘 要]学术期刊首先产生于西方,法国的《学者杂志》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学术期刊;同样,学术期刊同行审稿制度也首先产生于西方,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大量学术期刊已经存在;二是赖以参考、模拟和切实可行的专利“同行评议”制度在西方存在已久。我国清代中期《吴医汇讲》的性质属于传统图书,不是学术期刊,其审稿性质不具有真正意义同行审稿的性质;中国真正的学术期刊的起点是1815年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于近代中国学术期刊主要由传教士创办,以传教为主,同时普及、介绍西方文化和科学,所以审稿以著、审、编“三位一体”为主要特点,无须同行审稿。解放前中国学术期刊还处在探索期,加之社会动荡不已,无法实行同行审稿制度;解放后中国学术期刊实行了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三审制”,其渊源是列宁和毛泽东战争年代的出版思想。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的比较研究表明,“三审制”与同行审稿制度均有利弊,但同行审稿制度利大于弊,“三审制”弊大于利。因此,中国学术期刊应当积极吸收、借鉴现代国际社会通行的同行审稿制度,努力实现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国际化。 古今中外学术和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表明,审稿攸关学术和学术期刊存亡。在西方乃至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是同行审稿(peer review)制度,这已成为学术论文发表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因此,国外学术期刊均将同行审稿视为决定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举措。国际学术出版者学会(ALPSP)的调查表明:同行审稿、期刊声誉、影响因子是学术论文作者最为关注的三个方面;国际科学计量与评价机构在对各国科研产出进行对比分析时,也特别强调统计论文必须是发表在经同行审稿的期刊(peer-reviewed journals)上的;1989年以来,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界还定期召开同行审稿研究方面的国际性会议。而在我国,目前审稿制度的主流还是“三审制”。在网络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21世纪今天,我国学术期刊还没有哪一家能真正进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行列。因此,我国的审稿制度也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是坚持“三审制”,还是改进“三审制”?是积极借鉴同行审稿制度,还是完全过渡到同行审稿制度上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予以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行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比较,实际上就是“三审制”和同行审稿制度的比较,这种比较研究是必要的。 一、西方学术期刊同行审稿制度 (一)学术期刊的源起 1.学术期刊产生的条件。研究同行审稿制度离不开对其载体--学术期刊的历史回顾和观照,因此,探讨审稿制度,首先要从研究学术期刊起源和历史开始。通过考察西欧国家学术期刊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西欧各国的学术期刊萌芽于17世纪,滥觞于18、19世纪,繁荣于20世纪。由此笔者认为,学术期刊产生的条件主要似乎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上包容和鼓励学术研究的制度基本成熟,即封建统治比较薄弱或基本铲除,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第二,学术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稳定职业,已经有一批以此为生的学者;第三,出版物在形式上不再具有偶发性,而是持续不断地出现,有期次编号或注明日期、周期具有相对固定性、编辑方针具有确定性、内容具有多样性、作者具有差异性、篇幅具有相对固定性、种类具有多样性、能够装订成册从而具有物化的形式出现,期刊之所以被称之为“periodical”,就因为它是“周而复始地出现”的;第四,社会上已经有一批专门从事学术期刊出版的编辑队伍[1]。 2.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期刊产生于西方。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期刊大致有四种:一是1663年由德国神学家、诗人约翰·理斯特(Johann Rest)在汉堡创办的《启发讨论月刊》(Erbauliche Monaths Unterredungen)[3]124;二为1665年1月法国议院参事戴·萨罗(Denys deSallo)在巴黎创办的《学者杂志》(Journal des Scavans)[3];三即1665年3月6日由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尔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在伦敦创办的《哲学汇刊———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前的探索、研究和劳动的若干总结》(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Giving Some Account of theIngenious in Many ConsiderableParts of the World,for Short),简称《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1776年后改称为《皇家学会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Society)[4];四是面世于1665年11月的《牛津公报》(Oxford Gazette),1666年2月改名为《伦敦公报》(London Gazette)[5]。因为《学者杂志》首次采用“Journal”作为刊名,故一般认为《学者杂志》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学术期刊。 创刊达两三百年、至今仍存的著名西方学术期刊有:《柳叶刀》(1823年创刊)、《考古学会通讯年鉴》(1829年创刊)、《矿冶杂志》(1835年创刊)、《英国医学杂志》(1840年创刊)、《考古评论》(1844年创刊)、《语言学》(1846年创刊)、《笔记与问题》(1849年创刊)、《工程师》(1856年创刊)、《法务官杂志》(1857年创刊)、《心理》(1876年创刊)、《希腊研究杂志》(1880年创刊)、《美国语言学杂志》(1880年创刊)、《亚洲季刊》(1886年创刊)、《地理杂志》(1893年创刊)等等[6]122-123。其中,上述四种学术期刊中除《学者杂志》在1938年停刊外[3],《启发讨论月刊》、《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伦敦公报》都一直在出版,且都已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7]。可见,西方学术期刊于17世纪开始涌现,到19世纪更是遍地开花。有学者直言:“科技期刊最早出现于欧洲,从第一种科技期刊诞生到现在已经有350多年的历史。”[8]西方期刊孕育于罗马时代到中世纪的通讯业和资料抄写,即社会新闻和科研成果的记录与交流;进入16世纪,信函复制件是西方期刊的另一雏形;16世纪末,西欧邮政业迅速发展使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出现每周定期发行一次的周刊报纸———《星期报》;17世纪中期,西欧涌现出英国的皇家学会等两百个学术团体,这一期间的期刊首先以学会汇刊形式出现;到17世纪下半叶,近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分工愈来愈细的特点,早期综合性期刊逐步向专业化期刊方向转化。纵观西方期刊发展的历程,它孕育于社会新闻和科研成果的记录与交流之中,诞生于邮政制度变革与学术组织的涌现期间,发展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术文献的增长过程中。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文献载体,它正朝着专业化、多样化、快速化、一体化方向发展[9]。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更是西方学术期刊兴旺发达的推进器。 (二)学术期刊同行审稿制度的源起 因为学术期刊首先在西方出现并大量产生,所以,最早的学术期刊审稿活动自然而然也首先产生于西方,并且形成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就是同行审稿制度。它首先产生于西方有其客观条件和必然性:一是大量学术期刊已经存在;二是赖以参考、模拟和切实可行的专利“同行评议”制度在西方存在已久,这就是1416年诞生于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评审方面的“同行评议”制度,它是一种对发明者提出的新发明、新工艺等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授予该发明者对其具有垄断权时,所采用的邀请同一行业或最接近行业的、有一定影响的从业者帮助判断的做法。17世纪后,西方各国逐渐把当时仅适于专利评审的同行评议制度引进到了科研项目的评价和科研论文的评审之中,今天已成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水平评价手段。1731年,英国的《医学论文和观察》(Medical Essays and Observation)和法国的《回忆录》(Histoire,Recoil Des Memoires)等刊开始聘请审稿人审稿[10]12,但是,这时还没有真正把同行评议制度引入到学术期刊的审稿之中,真正把同行评议制度引入到学术期刊审稿的是英国的《哲学汇刊》。该刊1752年将专利中的审查(refereeing)和评论(review)概念引入学术论文出版前的评价之中,皇家学会为此还成立了“论文委员会”(Committee on Paper),其作用就是评审拟在《哲学汇刊》上发表的论文。该委员会的章程规定:委员会由五位委员组成,委员会可以邀请学会中在某一分支学科有较好知识和技术造诣的其他会员参加审稿。它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以协助编辑评审稿件,并形成了期刊论文的同行评议———同行审稿制度的雏形[11]。人们普遍接受将这个委员会的建立作为同行审稿的开端。可见,审稿制度首先在西方产生有其必然性。同行审稿制度经两三百年的发展,又衍生出了很多具体方法:盲法审稿(blind peer review),匿名审稿(anonymous peer review),双向匿名审稿(也叫“双盲审制”,double blind peer review,DBPR),匿名外部人审稿制度(anonymous outsider refereeing),单盲法审稿(也叫单向匿名审稿,single-anonymous peer review),实名审稿(real name system),公开审稿(open peer review),量化审稿(quantizing manuscript proof),预审制度(preliminary peer review),顺序审稿法(order reviewmethod),等等。这些方法在本质上都属于同行审稿制度,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同行审稿制度为前提,都是同行审稿的延伸和具体化。 同行审稿制度在西方的学术期刊审稿中一直沿用至今,并且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期刊论文评价手段。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行审稿无疑有力地促进了学术和学术期刊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正是鉴于同行审稿的极端重要性,国际学术期刊界对如何正确、有效地履行同行审稿的职能都十分关注,国际科学计量与评价机构在进行各国科研产出的对比和分析中,也特别强调所统计的论文必须是发表于经同行评审的期刊[12]。在西方学术期刊的运作过程中,设审稿人的学术期刊与日俱增,20世纪70年代末,尚有30%的学术期刊不聘审稿人,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日本为例的117种学术期刊中,仅有3%的学术期刊无审稿人[13]。可见,不仅西方学术期刊同行审稿已经成为惯例,并已影响到了亚洲国家。西方学术期刊界严格实行同行审稿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发表服务。 二、中国特有的学术期刊审稿制度:以“三审制”为主 (一)关于《吴医汇讲》及其审稿性质的辨析 在我国,人们往往把《吴医汇讲》作为中国学术期刊以及学术期刊同行审稿的开端。笔者对此持相反观点,理由如下: 1.《吴医汇讲》是传统多卷集书籍,或为准连续出版物,不是期刊。我国不少学者认为,具有现代意义萌芽状态的学术期刊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唐大烈的《吴医汇讲》,并且由它开启了中国的学术期刊同行审稿制度①。而种种情况表明,唐大烈的《吴医汇讲》实际上是在模仿司马迁的《史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江瓘的《名医类案》、罗美的《名医汇萃》,因为《史记》有130篇、《本草纲目》有52卷、《名医类案》有12卷、《名医汇萃》有3卷,而《吴医汇讲》则11篇。《吴医汇讲》在体例上与前书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并且,唐大烈在他的“凡例”和“自序”以及好友朱克柔为其作的《书〈吴医汇讲〉后》也曾多次提到《本草纲目》、《史记》、《名医类案》、《名医汇萃》等,说明《吴医汇讲》的体例是效法它们的。正如中国传统长篇著述如《史记》等,《吴医汇讲》亦是以“卷”排序,并没有摆脱传统,唐大烈也断然不知道“期刊”为何物。正因如此,朱克柔说:“集前辈名医及诸同人著作,汇为一编,名之曰《吴医汇讲》”[14]1。另外,唐大烈在“凡例”和“自序”以及朱克柔在后记中都称该著为“书”,而不是“刊”。唐还说:“今余是集,系就先见教者先为付梓,现在广以奉征,正无已时,即余拙撰,积稿颇繁,现因卷帙不匀,故亦先刻几条,俟诸同学陆续赐教,余亦渐次补镌,非止限此几卷,便为完书也。”[14]范例当今吴文化的研究者苏简业、张澄国也认为,唐大烈“仿照康熙时苏州人过孟起《吴中医案》的体例,征集苏、锡、常太医家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十一卷”[15]107。“因此,仅仅凭借‘从作者角度来看,书籍的作者一般都较少。而唐大烈根据江南著名医生所供稿件,编辑出版的《吴医汇讲》却有四十一位作者’之多,就认定它‘是一种期刊,而不是一种书籍’的做法,实属孟浪。”[16]如果《吴医汇讲》是期刊,那么《名医类案》、《名医汇粹》、《吴中医案》等均为“继述之多人”之书籍,能说它们是期刊而不是书籍吗?因此,笔者认为,《吴医汇讲》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而是传统多卷集书籍,或为准连续出版物。事实上,我国主流观点则倾向于中国最早的期刊和学术期刊是1815年由苏格兰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和麦都思(W.H.Medhurst,1796—1856)任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因为它是按照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来运作的,是“舶来品”。其出版虽因受到清政府打压而移至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马六甲,但它仍然以华人为主要读者对象,并且大量向内地散发。《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起初每期印刷500份,免费赠阅,三年后就增加到了1 000份,1820—1821年,每期增加到2 000份,发行区域主要在马六甲、安南、暹罗等地的华人居住区。每到广东县试、府试、乡试,其刻工梁发便把它带到广州,与宗教书籍一起散发给赶考的举子,1836年洪秀全得到的一本《劝世良言》便是梁发散发的。 四年后,米怜说此刊“分散于中国几省人民中”,连同东南亚的华侨社会共散发“三万有余”[17]。从期刊产生、发展的角度看,《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18]7。著名编辑学家姚福申也认为:“传教士是按照西方期刊模式创办中文杂志,因此,《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期刊形态一开始就比《吴医汇讲》成熟得多。”[19]可见,《吴医汇讲》没有开我国学术期刊之端,真正的开端是在西学东渐的19世纪初叶之后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陈湘年也认为,中国期刊的出现晚于西方,他把中国期刊的“初创期”界定在1815年至戊戌变法前[18]8。由此,再结合上述对西方学术期刊历史的考察,可以很容易发现,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条件首先在西方成熟;从客观上看,众多学术期刊也首先在西方出现。 2.《吴医汇讲》审稿活动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不是现代意义上同行审稿的开端。认为《吴医汇讲》的审稿活动是同行审稿开端的依据是《吴医汇讲》作者唐大烈的孙子唐庆耆的话:“旧存见闻篇杂及诸公送来之佳作,先祖必反复细阅,再商之二、三老友,考仃尽善,方使付梓采,是以采取者果多,存止者亦复不少。缘集行海内,同人之公论系焉。”[14]139-140这种做法的出现具有偶然性:第一,当时的中国仍然处在专制统治极度强化的时期,不可能有学术产生、发展的土壤,没有期刊,所以不可能产生同行审稿这种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制度;第二,它并非我国学术期刊及其同行审稿制度的滥觞,《吴医汇讲》审稿没有形成制度,仅仅是个案,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同行审稿雏形,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期刊与《吴医汇讲》也没有任何渊源关系。 总之,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和同行审稿制度不可能在中国古代“盛世”的清朝中期产生,学术期刊和同行审稿制度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西方。 (二)中国近代学术期刊的出版 中国近代期刊史的研究表明,中国近现代学术期刊出版的轨迹如下:从明朝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和徐光启的联合编译出版书籍,到清朝米怜与梁发的合作编译期刊,再到王韬与伟烈亚力的合作编译书籍,以至于徐寿与傅兰雅合作编译书籍、期刊;从佣书到秉笔,再到合作。通过这一系列演进过程,中国的知识分子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这样就孕育和造就了中国第一代报刊人。中国学者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使命感到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从而奠定了思想和精神层面的重要基础。 如上所述,公认的最早的中文学术期刊是1815年由马礼逊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为它是以华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期刊,可以说它揭开了中国学术期刊史的序幕。而在我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学术期刊,是由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est Gutzlaff)和马礼逊之子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等共同创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其后六十多年里的期刊(包括学术期刊)都是由西方传教士或别的西方人创办的,直至1896—1898年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把戊戌变法运动推向高潮时期,资产阶级的报刊舆论活动达到了鼎盛,几年间全国成立了二十多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派学会团体,由维新派或支持维新运动的知识分子主办的27家期刊先后创办,著名的有1896年的《时务报》、1900年的《亚泉杂志》[18]9,后来又接连涌现出了1903年的《科学世界》、1904年的《东方杂志》、《学桴》、《学丛》、1915年的《清华学报》、1919年的《北京大学月刊》等。这时,期刊和学术期刊才真正在中国人手里出现。后来又产生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期刊。之所以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界定为学术期刊,主要基于以下五个原因的考量:第一,其创刊号序言即开宗明义:“探求、洞察事物规律”。序言认为:“总不会一种人全对,一种人全错,一个地方各种事物都是香的,别的地方什么都是臭的。”“所以要(增)进学(_遲__繅耞 问),不可不察万有后辨明是非矣……所以学者要勤察世俗人道。”第二,该刊创办者马礼逊本人就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因为他是将西方文化经典系统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也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国文化经典翻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方人①,由他主编的该刊具有很浓的学术性很容易理解。这点从其语言即可明显发现。马礼逊在总结《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版四周年时说:“这本小刊物创立的原本目的,是要把一般知识的普及与宗教、道德的推广活动相结合,包括传播足以促使人们反思及激发其觉悟的公众事物的时事。传播基督教的教义是最主要的目的,但也不忽视其他次要的目的。因为知识与科学就像是宗教的仕女一般,可成为道德的支柱。”[20]87第三,米怜继任者麦都思也认为此刊“多论各种道理”。他说:“夫从前到现今,已有七年,在吗啦呷(马六甲)曾一本书出来,大有益于世,因多论各种道理。”既然是登载“多论各种道理”的文章,刊物当然就有浓厚的学术味道。第四,《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21]。从这个角度看,既然“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阐发”就需要有理有据,符合逻辑,这样的文章应该就是论文,至少属于神学论文。第五,从刊登的实际内容看,《察世俗每月统记传》7年总共发表文章244篇,除了上述阐发教义的主体文章外,宣传科学文化的文章也有很大比重,譬如其连载的《天文地理论》就有10篇,《论行星》、《论侍星》、《论地为行星》、《论地周日每年转运一轮》、《论月》、《论彗星》、《论静星》、《论日食》、《论月食》等系统地介绍了天体运行原理;还有1820年至1821年间连载了《全地万国纪略》11篇,分别介绍世界各洲的国家、人口、人种、政制、物产、语言、地理、人文各方面的概况。因此,可以判定《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一种学术色彩很浓的学术刊物。虽然与今天中国的学术期刊有很大不同,但当时作为以中国人为主要读者的中文期刊,与以往中国的传统出版物相比已有很浓的学术味了。另外,即使是公认的、英国著名经济学期刊《经济学家》,今天刊载的内容仍然是学术与新闻并行,但不能由此否认它在经济学界的显赫地位。所以,我们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界定为中国最早的学术期刊。其实在2006年,姚树峰等已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界定为“中国境外创办最早的一份文理综合性中文期刊”[22]。王汉熙等也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近代科学期刊之始奠”,因为其登载的“许多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己与当今科普文章无异”[23]。 (三)中国近代学术期刊的审稿活动 中国近代学术期刊审稿活动与西学东渐期间中西学人合译、合编西书及期刊活动有密切关系。例如,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1876 年2 月创办了期刊《格致汇编》(1876—1892),他的“创刊声明”开宗明义:主要是介绍、翻译西方已有的科学书籍。《格致汇编》中的《格致略论》在第1年的1—12卷连载,篇幅很大,内容是根据英国儿童科学常识读本《幼学格致》翻译而来的;《格致汇编》之《格致理论》连载于1876年第7、8卷,1877年第10卷为英国传教士莱维廉所撰;《格致汇编》之《格致新法》连载于1877年第2、3、7、9卷,也为莱维廉所撰;《格致汇编》还于1877年8月刊登了由傅兰雅亲自撰写的《混沌论》文章,概述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因为这些中国最早的期刊是由西方传教士创办且又处于西学东渐初期,怎样使西士与中士对话的问题、把英语等西语翻译成为古汉语(当时中国通行的语言)是最大的困难。国人的语言、文化水平决定了传教士办刊以普及常识性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 其间也出现过傅兰雅期刊出版的中国合作者徐寿通过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审稿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实例,例如徐寿在编译《声学》第5卷时,发现了中国古人与西方人的结论相互矛盾,遂与傅兰雅进行讨论,未果后又向英国原著作者通信讨论,以致推翻了西方人证明的一个声学定律,徐寿的这个声学定律成果很快分别还在《格致汇编》和英国的《自然》上发表。这种审稿把关无疑具有现代意义,与我国随后的学术期刊审稿一脉相承,并直接做出了榜样,但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情况少之又少,还属个别现象。编辑《格致汇编》的主要办法均出自傅兰雅本人。由于《格致汇编》主要是编译西方已经出版过的东西,内容大多译自西方书籍、英文报纸等,所以,傅兰雅规定了编译的注意事项和原则。主要注意事项有以下几个:首先,“第一要事为名目,若所用名目必为华字典内之字义,不可另有解释”;其次,要考虑“中国语言文字……随时逐渐生新……以至无穷”,“如贸易交涉事,内有新意新物,必设华字新名”,还要考虑“前西人与华人所定各名,常有蠢而不能久行者”,中国的“圣讳”以什么合适的字来表达也要考虑;再次,“西国久用之名,后知不合,则更新”,如“二三百年前,英国多藉希腊与罗马等国文字,以作格致与制造内之新名,后则渐除不用,或换以更妥者”;最后,“凡初次用新名处,则注释之”,“竟有华友及西人,曾将局内所译之书于半中披览,遇新名处则不识”,因此,翻译要做到初学该书的中国人与未见该书的西人“阅之同明其名义”[24]。主要原则为:一是对“华文已有之名……而字典内无处可察,则可访中国客商、教士和已出格致工艺书籍”;二是“设立新名,则有三法”,即以平常字加偏旁而为新名、用数字解释其物,即以此解释为新名和以官音为主,用华字写其西名;三是“作中西名目词汇”,“随时录于华英小簿”,并附于书末,使“以后译书者有所核察,以免混名之弊”[24]。中国近代学术期刊出版活动中的审稿活动往往是与编辑、著述一起完成的,即具有“审、著、编三合一”的显著特点。王韬关于傅兰雅的审稿评价即是佐证:“至于此编辩论精博,考核详审,于理物象数能举其大,务求其通,实足以开西学之先声而收华儒之后效。”[25]由此还孕育产生了严复的著名翻译理论—— “信、达、雅”,这也可以认定为我国近代学术期刊审稿的最大特点。这个时期由于中国学术期刊往往是由西方人主办的,而此时的期刊往往是传播普及性、常识性的知识为主,对传教士来说比较容易把握,所以无须使用同行审稿制度,因此,在当时的中国没有正规运用西方已普遍运用的同行审稿制度。 (四)中国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校验期 受欧风影响,五四运动前期以《清华周刊》、《清华学报》等为代表的学术期刊都设有总编辑来负责文稿的收集和审稿工作。这一时期,由于学校对学生言论钳制极严,期刊编辑等职员均为校方推派,期刊颇多敷衍塞责之文字,缺乏批评精神。“稿件又常被校方所任命之周刊顾问所检查,学生颇感缺乏言论之自由。周刊虽名为学生之出版物,实不足称为学生之言论机关。”[26]在五四运动中,学生们认为:“总编辑制养成独裁与包办之恶习,不合‘德漠克拉西’之潮流”,要求对刊物进行改革,提出主要改革内容有五项:一是取消校方任命编辑制度,改为集稿员制,每学期选出18名集稿员;二是每学期选出经理5人;三是取消顾问;四是取消英文校闻;五是稿件由学生负责。这些改良的核心是取消总编辑和编辑工作,只将稿件集成付印发行。从提倡民主和抵制校方钳制学生言论自由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但它改总编辑制为集稿制,实际上同时也就取消了严格的审稿把关工作[27]120,所以,这种“集稿制”实行不足三年,到了1922年末,其“流弊渐至深重”,症结在于:一是集稿制“并未消除少数人包办的积弊”;二是只集不采,坐等投稿,致使内容缺乏学术性、系统性和目的性;三是改集稿制后,多讥笑怒骂的文章,或勉强凑数,无人负责,稿件质量直线下降,“集稿制实行之后流弊甚多”。因此编过新闻栏的学生编辑疾呼:“要想周刊新闻编得好,非要有编辑不可,非要有固定的编辑不可。”[26]1922年末,学生会评议部议决改周刊“集稿制为编辑制”,不过,周刊之总编辑、总经理由评议部选举,然后由总编辑和总经理分别提名编辑和经理。这一议案标志集稿制宣告废止,而新的编辑制正式产生。之后《清华学报》等刊亦大致采用了这一编辑制度。到1923年2月,《清华周刊》等不得不再度恢复总编辑制。不过这个时期的审稿还是在内部进行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行审稿。《清华周刊》总编负责制(编辑审稿制度)的由废止到更高层次的恢复和尝试过程,从侧面反应了编辑审稿把关过程是维系期刊学术质量和声誉经久不衰的关键因素。 具有代表性的《清华周刊》的编辑审稿体制的兴废过程,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学术期刊编辑制度从摸索、试验到渐趋完善的演进,它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编辑始终应成为期刊出版环节中的主角,审稿也是保证期刊质量无可替代的环节之一。与《清华周刊》的情况大致相同,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已,学术期刊界还处在审稿的摸索期,还无法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同行审稿制度。 (五)解放后我国学术期刊的“三审制” 解放后,我国图书审稿采用的是从苏联引进的“三审制”,而学术期刊采用的也是“三审制”,即在编辑部内部完成编辑的初审、编辑室的主任复审和主编(总编辑)的终审工作,与图书出版的“三审制”没有本质区别。既然学术期刊的三审制来源于图书的“三审制”,探讨学术期刊的“三审制”就必须了解图书出版的“三审制”。李庆对“三审制”的来龙去脉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三审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从苏联借鉴过来的编辑审稿制度,其理论依据可以追溯到列宁关于出版工作的党性原则的论述上”[28]。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认为:“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提出党的出版物的原则,发展这个原则,并且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列宁还认为:“党的出版物的这个原则是什么呢?这不只是说,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29]92。列宁这里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出版思想是我国图书出版“三审制”确立的主要理论依据。毛泽东继承了列宁的这一思想,毛泽东的编辑出版思想集中体现在1948年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该文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30]12131950年,新成立的中国国家出版总署于9月16日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出版会 议,署长胡愈之作了《论人民出版事业及其发展方向》的报告。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研究新中国出版业的分工与专业化问题。会议决议认为:公私出版机构应争取条件按照读者对象、科目内容和地区等分类,实现出版专业化。这次会议的召开确立了列宁、毛泽东关于出版物性质和编辑方针的思想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指导思想,也为稿件“三审制”的确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开始对“三审制”进行反思。孙琇、董高怀认为,“三审制”作为20世纪50年代初从“苏联老大哥”引进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不是还那么优越本身就值得怀疑”,“三审制”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官本位”的色彩[31]11;王健华认为,“三审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纪律检查制度,而编辑出版部门就是这一制度的具体执行者”[32]。毋庸置疑,1905年左右的俄国是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阶级斗争异常激烈,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发表于这个期间;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也是发表在决定“中国之命运”的解放战争期间。但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年代的根本任务不同,发展科学文化的方法和政策也有重大区别:战争年代是破坏旧世界,铲除旧文化;革命成功后是建设新世界,发展繁荣新文化、科学和技术。不假思索地机械搬用战争年代的办法无疑不合适。这就如同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批评的一样:在延安解放区如果“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就是“把同志当作敌人来对待,就是使自己站在敌人的立场上去了”[33]872。所以,对“三审制”应当进行反思和改进。 三、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比较 进行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比较,本质上就是“三审制”与同行审稿制度的比较、“三审制”和同行审稿制度利弊的权衡。 (一)同行审稿的利与弊 1.同行审稿制度之利。一份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期刊的调查表明,71%的学者和编辑认为,双向匿名评审制度的作用明显①。 (1)同行审稿制度能够使编委及审稿专家国际化,极大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西方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同行专家审稿及其国际化,保证了期刊论文的质量,并且使学术期刊运行具有世界视野和领先水平,从而保证了期刊的权威性。如美国的《科学》(Science)杂志的编委会由来自全世界的一百余名同行专家组成,其审稿专家来自全球各地,并且建有全球科学家数据库,随时可以挑选出合适的审稿人[34];《自然》(Nature)的审稿人60%在美国、30%在西欧、10%在其他地区;《英国医学杂志》的审稿人有两千五百多位,更是遍布全球各地;英国物理学会的《等离子体源科学与技术》(Plasma Sources Sciences and Technology)聘请了美国科学家担任主编,下设远东、北美、西欧和独联体共四位地区性主编,编委会由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组成[35]。这些权威学术期刊庞大的审稿队伍和审稿的国际化保证了学术期刊审稿的及时性,发布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避免了因审稿人自身的知识结构、审稿技巧和偏见因素而造成的误差,在世界范围吸引了优秀稿件,极大地提高了刊物的国际化程度和学术权威性。 (2)同行评审制度能够更广泛地借助众多领域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弥补编辑部有限人员知识面相对有限的缺点,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失误,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术期刊的质量。任何学术期刊的专职人员都是有限的,而这有限的人员要做到知晓每个学科的知识和发展前沿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保证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水平,就必须邀请相应专业领域的专家,依靠他们对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真实性作出客观评价,编辑以此为根据,充分弥补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36]。建立同行评审制度,借助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智慧,对于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7-38]。 (3)同行审稿使审稿权力由中立的第三方同行审稿专家去行使,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公平。同行审稿有助于遏制学术期刊论文选稿的“潜规则”,实现公正选稿,减少编辑“人情稿”压力,缓解编辑的退稿压力;评审专家因为出具匿名评审意见而更显公正和客观[39]。同行审稿能够“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防止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40]。 (4)同行审稿制度在体制上能够有效防范学术造假。为了防范学术造假,美国的《科学》、《细胞》等领军学术期刊审稿时,要求作者提供自己的材料,说明自己在这项研究中的分工、贡献,以此杜绝没有参与研究而署名的现象,在审稿过程中遇到疑问可直接质询相关研究人员,这样就提高了审查质量。《科学》总编辑唐纳德·肯尼迪(Donald Kennedy)及发言人皮诺尔(M.Pillay)都认为:严格审稿能够有效防范学术造假,由于学术造假的频频发生促使各学术期刊重新审视论文风险问题,努力提高编辑和论文评审专家的防范意识已是大势所趋。皮诺尔指出,《科学》有一个专门审稿编委会,由来自全世界各地一百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他们负责审定提交到《科学》的各类论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这些论文只有约1/4能通过编委会审查,然后由外部专家进行匿名评议。对于“高风险”论文,审查工作异常谨慎、严格,“高风险”论文提交后除常规审查外,还额外进行一层审核,如要求论文作者提供更全面的论文原始数据。独立委员会还要求论文署名的所有研究人员提供材料,详细说明他们在该研究中的分工、贡献[41]。这就是同行审稿制度优越性所在。 2.同行审稿制度之弊。 (1)对审稿人缺乏具体要求。同行审稿制度中专家的评审意见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目前的同行审稿虽然实行双向匿名评审,但不少期刊往往没有对评审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没有对评审过程制定严格规范,因此同行审稿制度不易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沦为一种形式[42]。 (2)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真正使审稿人的责权利相统一。同行专家有可能名不副实或不负责任,甚至会出现有意贬低论文的情况[43]。同行审稿专家应与技术专利同行评议专家一样遵守科学道德规范。《英国医学杂志》前主编斯蒂芬·劳克(Stephen Lock)在其《难于平衡》中提出过同行审稿的缺点:审稿速度慢,审稿权滥用,难以发现如研究失误、作伪、剽窃、欺诈一类重大缺陷,等等[44]。中国学者也认为,审稿人权利与义务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要完善这个制度,首先要规范学术期刊审稿人的科学道德,审稿人的权利义务是统一的,要做到这种统一,必须实行“公开审稿”[45]。 (3)成本偏高。《英国医学杂志》编辑史密斯(Richard Smith)指出,“目前沿用的审稿方法花费高、速度慢”[46]。斯蒂芬·劳克也指出同行审稿在这方面的缺点:“费钱、费力”[44]。中国学者认为,匿名审稿作为一种制度,其成本主要由机会成本、交易成本等构成。机会成本是指编辑为了实施匿名审稿而放弃的其他方面所应获得的收益。匿名审稿的交易成本泛指编辑单位签订匿名审稿协议、维系协议运行所产生的成本的总和,包括信息成本、维系协议的成本等[43]。这些都使审稿成本偏高。 (4)同行竞争造成互贬。黄劲松、杨兵同时认为,审稿人为了减少竞争者的论文,增大自己与他人的产量比,会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压制他人论文发表的情况出现;论文作者与审稿人属于不同的学术流派等等也会造成对论文的错判[47]。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明显发现,同行审稿利大于弊,其缺点也是可以克服的,因为同行审稿制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是西方国家学术与学术期刊发展如此健康、迅速的根本原因。 (二)“三审制”的利与弊 1.“三审制”之利。因为中国学术期刊实行的是“审批制”,作者是在体制内运作的,审稿实行的又是计划性很强的“三审制”,期刊整体定位是刚性的,在这种体制下,作者、编者、审稿人意图明确,尤其社会科学更是如此。所以,中国的“三审制”的审稿效率比较高,三者有一定的默契度。中国的审稿操作起来比较容易。 2.“三审制”之弊。 (1)从客观上讲,“三审制”难免有些过时。如前所述,“三审制”理论渊源———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发表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期间;同样,毛泽东的上述经典阐述也是发表在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期间。因此,机械搬用战争年代的办法无疑是不合适的。 (2)“三审制”导致学术论文的时效性较差。因为“三审制”是计划在先,约稿也早,论文的时效性较差,与学术的时效性存在很大矛盾。 (3)“三审制”使学术的客观、公正难以保证。与同行审稿制度比较,在“三审制”条件下,编辑对于论文刊用与否的权力很大,编辑个人的非专家倾向性强,在制度层面上使学术论文刊发与否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4)“三审制”导致编辑工作失误较多。“三审制”实行的是“内部人审稿”制度,必然使审稿人由政府决定。由此导致一些办刊者精力往往不用在学术质量上,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而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出版实行的是注册制,进入和退出相对自由,其困难在于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存在余地。因此,他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质量,其动力在于背后投资者的监督及市场机制。在西方,学术期刊很多是商业化运营的,这种机制促使办刊人不断想方设法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例如在美国,有的学术期刊经营方式相当简单,基本上就是负责编辑,出版、发行由出版公司做。期刊社由主编和编委组成,其成员一般都由教授、专家兼职,由出版公司聘用,有的编委可能只是名誉职务,不收报酬。主编负责编辑日常工作。对主编和编委来说,学术期刊的质量既关系到他们学术的声望,又关系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出版公司根据期刊的发行量,决定是否继续出版以及主编等的报酬和去留。在这里,期刊载文的学术水平是办刊人的生命线,他们不能不去尽心竭力。有的出版公司网罗数十个以至于上百个期刊,每个期刊都有一个主编、若干编委。其机制的背后往往是市场。如果发行量降到一定程度,出版公司会和主编解除合约,另选他人,或停止该刊出版。因此,期刊社自动地引入有效的评审机制,以把住质量关。 2.审稿程序迥异。由于中国的“三审制”将学术期刊的审稿变为一种内部运行的方式,论文采用与否主要取决于期刊编辑,很少采用由同行及专家的外部审稿办法。西方已经普遍采用同行审稿制度,稿件的采用与否,期刊编辑的权力受到很大制约,刊用与否更多地倾向于同行专家的意见,这已经成为西方学术期刊界的惯常做法。 3.专家数据库迥异。中国学术期刊一般比较重视建立作者的信息收集工作,而审稿专家队伍数据库大多没有建立,仅仅以“编辑委员会”成员作为审稿专家而已,这也是内部审稿的原因导致的,不需要专家队伍数据库,所以也就很少建立评审专家数据库。在这方面,国内自然科学优越于社会科学。西方学术期刊重视建立同行审稿专家数据库,其数据库最大特点就是齐全,对各领域专家资料库都有所收纳。一些知名学术期刊都建立有规模庞大的高质量的专家数据库。如前所述,《科学》的审稿人专家库包含数十个国家的万余名专家,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34];《自然》的审稿人40%分布在美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英国医学杂志》的审稿人有两千五百多人,也遍布世界各国;《等离子体源科学与技术》聘请美国科学家担任主编[35]。同行审稿制度要求汇集审稿人资料的渠道是多样的,同时,由于建立了完备的稿件档案,编辑时都能掌握每一份稿件编辑、审稿的进展情况,这些都是数据库带来的优越性。 4.编辑工作迥异。我们国内要求编辑对论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编辑、加工和修改,对作者稿件的改动幅度较大,有时甚至把论文改得面目全非,编辑修改论文已成为一种所谓的“基本功”,版权意识比较差。西方的同行审稿制度特别强调“编辑必须学会依照作者的语言、思维和观点”来进行编辑、审稿工作,对论文的文字表达尽量维持原貌。编辑和审稿人只把审稿意见告诉作者,除了文字或语法错误外,编辑不直接进行内容修改[48],编辑版权意识强烈。 (四)两点建议 1.努力倡导学术期刊同行审稿制度。学术期刊审稿的发展之路提醒我们,我国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应当尽快转移到同行审稿上来。现代西方学术期刊的审稿普遍采用的是具有“专业的、隐名的、外部人”(professional anonymous outsider refereeing)特点的审稿方式———同行审稿制度。其中“专业的”是指审稿人必须是对稿件的主题素有研究的学者;“隐名的”是指作者和审稿人互不知道对方姓名;“外部人”是指审稿人除编辑部成员外,还要选择至少两位与作者无关系的外部审稿 人[49]。并且这种制度得到世界学术期刊界的普遍认可,极大地推动了学术事业和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由此催生出了一大批世界一流学术期刊。我国学术期刊与国际学术期刊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没有实行具有“专业的、隐名的、外部人”特点的同行审稿制度。不可否认,目前在我国一些学术期刊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实行同行审稿制度,这种情况自然科学界多于社会科学界,高层次学术期刊多于一般学术期刊。在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界实行得比较好的有《中国社会科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但仅仅是凤毛麟角。严格意义上的,同行审稿制度在中国没有普遍实施的原因很多,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历史较西方要短得多,学术期刊出版事业一波三折。(1)中国近代学术期刊的主要使命是介绍、宣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等,并且往往是由西方人从事的。(2)解放前战乱不已,缺乏真正开展学术研究的机会和出版学术成果的园地。(3)解放后,各行各业实行高度的计划,学术期刊事业也不例外,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术期刊事业开始步入正轨,但主要实行的还是“三审制”。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现在是学术期刊实行同行审稿的时候了。 2.努力实现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尤其科学技术完全进入全球化状态,那种闭门造车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国外著名学术期刊都是作者国际化、审稿国际化、读者国际化的办刊理念,譬如美国的《科学》发表的论文作者有35%—40%来自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41]。从审稿角度看,西方强调同行评议和专家审稿,并且编委、审稿人国际化,审稿的重点放在引言和结论上,而且具有重复性,一般要经过多次审稿,这样就使审稿做到了精细化。从作者角度看,作者首选享有较高学术声望、出版周期短、内容质量高的期刊,而目前这样的期刊多是国际化的期刊,这些期刊拥有一流的编辑队伍、审稿队伍和办刊理念,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些国际化的做法值得中国学术期刊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① 如许文深、姚远《科技期刊审稿的发展》,载《编辑学报》2001年第2期,第70-72页。[Xu Wenshen & Yao Yuan,″OnDevelopment of Going over Manuscripts of Sci-tech Periodicals,″Acta Editologica,No.2(2001),pp.70-72.]曹大刚《传统审稿体制的反思与变革》,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107-109页。[Cao Dagang,″OnMedi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Traditional Manuscript Censorship,″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No.2(2001),pp.107-109.]冷怀明、杨祖彬、罗长坤《科技期刊同行审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年第6 期,第617-621 页。[Leng Huaiming,Yang Zubin & Luo Changkun,″Current Research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eer Review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Journal of Chongqing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No.6(2004),pp.617-621.] [参 考 文 献] [1]尹玉吉:《期刊概念流变及其定义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年第1期,第64-68页。[Yin Yuji,″AStudy on the Concept and Definition of Periodical,″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No.1(2012),pp.64-68.] [2][英]莫迪默·阿德勒等:《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卷,芝加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年。[M.Adler et al.,Encyclopedia Britannica:Vol.15,Chicago:EncyclopediaBritannica,Inc.,Beijing: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1984.] [3]刘瑞兴:《世界上第一种学术期刊及其第一任主编》,《现代情报》1991年增刊,第61页。[Liu Ruixing,″TheFirst Academic Periodical in the World and Its Editor,″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No.Z1(1991),p.61.] [4]姚远、张银铃:《奥尔登伯格与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哲学汇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5年增刊,第182-184页。[Yao Yuan &Zhang Yinling,″Henry Oldenburg and the Earliest ScientificPeriodicals in the World: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_________{University [5]黄明:《关于国内外第一份期刊的历史》,《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第40-41、35页。[HuangMing,″On the History of the First Periodical at Home and Abroad,″Li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No.2 (1999),pp.40-41,35.] [6][英]G.昂温、[英]P.S.昂温:《外国出版史》,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年。[G.Unwin &P.S.Unwin,A History of Foreign Publishing,trans.by Chen Shengzheng,Beijing:Chinese Book Press,1988.] [7]赵懋国:《漫话期刊从起始到现代的发展》,《报刊资料工作》1996年第5期,第42-43页。[Zhao Maoguo, ″Random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riodicals from Their Earliest Stages to Modern Times,″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ervices,No.5(1996),pp.42-43.] [8]杜云祥、王颖、刘桂玲等:《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年第9期,第19-24页。 [Du Yunxiang,Wang Ying & Liu Guiling et al.,″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Journals,″ChineseJournal of Medic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No.9(2010),pp.19-24.] [9]罗建雄:《西方期刊的形成和发展》,《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年第4期,第48-50页。[Luo Jianxiong,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estrn Journals,″Library Work and Study,No.4(1992),pp.48-50.] [10]黄晓鹂、刘瑞兴:《科技期刊工作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Huang Xiaoli & LiuRuixing,A Research on Scientific Journal,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1997.] [11]D.A.Kronick,″Peer Review in 18th Century Scientific Journalism,″JAMA,Vol.263,No.10(1990),pp.1321-1322. [12]The 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ALPSP),Current Practice in Peer Review:Results of a Survey Conducted during Oct/Nov 2000,Worthing:The 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2000. [13][日]山崎茂明:「学術雑誌のレフェリーシステム」,『科學』,Vol.59,No.11(1989),pp.746-752。[S.Yamazaki,″Review System of Academic Journals,″Science,Vol.59,No.11(1989),pp.746-752.] [14]唐大烈纂辑:《吴医汇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Tang Dalie(ed.),Wuyi Huijiang,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1983.] [15]苏简业、张澄国:《苏州文化概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Su Jianye & Zhang Chengguo,Overview of Suzhou Culture,Nanjing:Jiangsu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2010.] [16]张效霞:《〈吴医汇讲〉并非最早的中医杂志》,《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4月4日,第4版。[Zhang Xiaoxia,″Wuyi Huijiang Is Not the Earlies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China News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2007-4-4,p.4.] [17]佚名:《释疑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卷五,第29页。[Anonymity,″On Answering Questions,″ChineseMonthly Magazine:Vol.5,p.29.] [18]陈湘年:《期刊之道》,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Chen Xiangnian,The Way of Journal,Guangzhou: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6.] [19]姚福申:《〈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再认识———关于南洋最早的中文期刊》,《新闻大学》1995年第1期,第35 页。[Yao Fushen,″Re-understanding ChineseMonthly Magazine:On the Earliest Chinese Periodical in Southeast Asia,″Journalistic University,No.1(1995),p.35.] [20][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ZhuoNansheng,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Newspaper(1815-1874),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2.] [21]麦都思:《特选撮要序》,《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年创刊号,第2页。[W.H.Medhurst,Preface of Monthly Magazine,Monthly Magazine,No.1(1823),p.2.] [22]姚树峰、王睿:《中国近现代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79-80页。[Yao Shufeng & Wang Rui,″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tific Journals in China,″Journal of Engineering College of Armed Police Force,No.2(2006),pp.79-80.] [23]王汉熙、张森、王连弟等:《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发蒙考》,《出版科学》2002年第4期,第66-67页。[WangHanxi,Zhang Sen & Wang Liandi et al.,″On the Origin of Chinas Modern Scientific Periodicals,″The Scienceof Publishing,No.4(2002),pp.66-67.] [24]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1880)》,《格致汇编》1880年第3期,第6-9页。[J.Fryer,″On theTranslation of Western Books by Kiangnan Arsenal,″A Compil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Magazines,No.3(1880),pp.6-9.] [25]梅汝璈:《十年来之清华周刊》,《清华周刊十周年纪念增刊》1924年,第1-12页。[Mei Ruao,″A Decade ofTsinghua Weekly,″Supplement for 10th Anniversary of Tsinghua Weekly,1924,pp.1-12.] [26]编者:《我对于改良周刊底意见》,《清华周刊》第225期,第21页。[Editor,″My Opinions on Improving the Weekly,″Tsinghua Weekly,No.225,p.21.] [27]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Yao Yuan,A History of the Scientific Journals of Chinas Universities,Xia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7.] [28]李庆:《稿件“三审制”的理论依据与相关规定》,《出版史料》2010年第2期,第102-104页。[Li Qing,″Theoretical Basi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Triple Reviewing System,″Publication Archives,No.2(2010),pp.102-104.] [29][苏]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见《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V.I.Lenin,″Party Organization and Party Literature,″in Complete Works of V.I.Lenin:Vol.12,Beijing:PeoplesPublishing House,1987.] [30]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MaoZedong,″Conversations with Editors of Jinsui Daily,″in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Vol.4,Beijing: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71.] [31]孙琇、董高怀:《“三审制”并非简单的话题》,《编辑之友》1999年第6期,第10-12页。[Sui Xiu & DongGaohuai,″The Triple Reviewing System:Not a Simple Topic,″Editors Friend,No.6(1999),p.10-12.][32]王健华:《科技期刊审稿制度探析———关于“三审制”的思考》,《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122页。[Wang Jianhua,″An Analysis of the Review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On the TripleReviewing System,″Journ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No.3 (2001),pp.122-126.] [3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MaoZedong,″Talks on Literature and Art at the Yanan Forum,″in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Vol.3,Beijing: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1.] [34]荆卉:《〈Science〉的选稿标准、审稿过程及其电子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8年第2期,第128-129页。[Jing Hui,″The Selection Standard,Review Process and Electronic Edition of Science,″Chinese Journal of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No.2(1998),pp.128-129.] [35]曹明:《国外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4年第4期,第11-15页。[CaoMing,″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Periodicals Abroad: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Trend,″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No.4(1994),pp.11-15.] [36]刘雪立、乔汉臣:《双匿名审稿及其在编辑实践中的应用》,《编辑学报》1994年第4期,第17-19页。[LiuXueli & Qiao Hanchen,″The Double-Anonymous Review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Acta Editologica,No.4(1994),pp.17-19.] [37]方卿:《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现状分析》,《中国编辑》2006 年第6 期,第57-61页。[Fang Qing,″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Peer Review in Chinas Academic Periodicals,″Chinese Editors Journal,No.6(2006),pp.57-61.] [38]霍丽:《试论匿名审稿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109-111页。[Huo Li,″On the Shortcomings and Perfection of Anonymous Peer Review: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y,″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2008),pp.109-111.][39]D.N.Laband & M.J.Piette,″A Citatio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Blinded Peer Review,″JAMA,Vol.272(1994),pp.147-149. [40]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25/200202/283.html,2011年7月12日。[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PRC,″Some Opinions onStrengthening Academic Ethics Construction,″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25/200202/283.html,2011-07-12.] [41]张忠霞:《美国:学术期刊强化论文审查程序》,《经济参考报》2007 年1 月17 日,第3 版。[ZhangZhongxia,″America Strengthening Its Review Procedure of Academic Periodicals,″Economy InformationDaily,2007-01-17,p.3.] [42]F.P.Williams III & M.D.McShane,Criminology Theory,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1998. [43]A.McCook,″Is Peer Review Broken?″The Scientist,Vol.20,No.2(2006),pp.26-34. [44]S.Lock,A Difficult Balance:Editorial Peer Review in Medicine,London:Nuffield Provincial HospitalsTrust,1985. [45]冯远景、陈希宁、于长谋:《科技期刊审稿人的权利与义务》,《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年第4期,第246-249页。[Feng Yuanjing,Chen Xining &Yu Changmou,″Rights and Duti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Reviewers,″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No.4(2001),pp.246-249.] [46]R.Smith,″Peer Review:Reform or Revolution?″BMJ,Vol.315,No.7111(1997),pp.759-760. [47]黄劲松、杨兵:《单盲法审稿的缺失与优化》,《编辑学报》2004年第3期,第178-179页。[Huang Jinsong & Yang Bing,″Shortcomings and Optimization of Single-Anonymous Peer Review,″Acta Editologica,No.3(2004),pp.178-179.] [48]周蔚华、柯冬云:《中美学术期刊评审机制之比较》,《编辑学刊》2004年第4期,第70-73页。[Zhou Weihua& Ke Dongyun,″A Comparison of the Review Mechanisms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China and the US,″ Editors Monthly,No.4(2004),pp.70-73.] [49]丁学良:《“你敢写中文”?——英语学术界的研究产品发表制度》,《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1月25日,第7版。[Ding Xueliang,″How Dare You Write in Chinese:The Publishing System of Research in the English Academic Circle,″Wenhui Book Review,2002-01-25,p.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XW011);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重点课题(Zd201109)[作者简介]尹玉吉,男,《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教授,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