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出版社专职文字编辑职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2020-06-01 来源:《出版与印刷》
  【作 者】昝景岩:化学工业出版社

  【摘 要】文章从出版社专职文字编辑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针对专职文字编辑的职业现状,从出版社和编辑个体两个层面进行思考,提出专职文字编辑职业发展及规划的策略,以供业界讨论。

  【关键词】文字编辑;职业现状;职业规划

  一、出版社专职文字编辑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出版业百废待兴,全国出版图书品种逐年增加。如1976年全国出版图书只有1万多种,1988年增加到约6.6万种,并持续保持急剧增长态势。1998年全国出版图书超过13万种,2008年达27.4万种,2012年更是猛增到41.4万种;[1]2019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出版新版图书约24.7万种,重印图书约27.2万种,[2]总数达到51.9万种,增速依然迅猛。

  为了适应出版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2000年开始,部分出版社尝试将编辑加工工作从选题、组稿、审稿等一系列编辑流程中分离出来,陆续成立了文字编辑部,设立了专职文字编辑岗位,负责编辑加工工作。而随着各出版社编辑加工的工作量逐年增大,出版社又无法安排大量的专职文字编辑岗位,于是编辑加工的社会化现象逐渐兴起,即聘请社外编辑辅助完成编辑加工任务。由此,社外编辑同作者、社外校对一样,成为出版社的重要资源。应该说,文字编辑的职业化和社会化,为扭转一度出现的“书荒”局面及推动出版社的良性发展,甚至出版行业的繁荣,都作出了有益贡献。

  二、专职文字编辑的职业现状

  近年来,由于文字编辑与策划编辑工作职能分离而带来的诸多弊端开始逐渐显现,业内也产生了还要不要设立专职文字编辑这个岗位的争议,一些出版社甚至撤销了文字编辑部。可以说,专职文字编辑当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但在某些情况下确实面临较为尴尬的困境。其现状究竟如何,笔者试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1.职业发展问题

  各出版社为文字编辑所规划的职业远景比较模糊,多数是从工作需要出发,没有考虑到员工的职业发展问题。对编辑来说,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会渐渐找不到“兴趣点”和“兴奋点”,工作乐趣随之减少,经济回报也常常与付出难成正比。这些原因或多或少会使文字编辑对工作逐渐丧失信心和目标,失去精益求精的动力源泉。

  2.书稿的质量增值问题

  各出版社不断加大质检和处罚力度,但仍无法根本解决图书质量问题。由于文字编辑的薪资收入主要是计件结算,数量似乎成为第一要义。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产生只要守住编校质量合格的底线,而没必要对书稿进行深度加工的想法。长此以往,将只会培养出一个个较为机械的“编辑匠”。另外,文字编辑只负责编辑流程中的一个孤立环节,不参与其他编辑环节的工作,对责任编辑的选题意图、组稿过程甚至审稿要点缺乏了解,无法从整体上对书稿进行把控。文字编辑即使想给书稿增值,有时候也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抓不住重点。

  3.各环节的分工问题

  编辑工作分工以后,一些责任编辑过于依赖文字编辑,对书稿质量缺少把控,初审和复审流于形式,给编校质量带来很大隐患。同时一些新编辑没有经过编辑加工的锤炼,过早参与策划工作,编辑业务基础较为薄弱,对今后的组稿和审稿工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这样的编辑再去指导新编辑,对整个出版社的编辑人才培养都将非常不利。

  文字编辑职业化存在如上弊端,那还有继续推进的必要吗?笔者认为,在上述三个不足中,核心是文字编辑的职业发展和定位,这直接关系到出版社内部合作是否顺畅及出版物的质量问题,出版社有必要针对性地对专职文字编辑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三、专职文字编辑的职业发展策略

  作为出版社图书质量保障的重要岗位,文字编辑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出版社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文字编辑做好职业规划。文字编辑也应从入职开始,就定好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1.营造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平等合作的氛围

  当前,部分出版社把编辑分为策划编辑(主要负责策划和营销)和责任编辑(主要负责图书的生产,包括审稿和编辑加工)两大类,部分出版社则分为责任编辑(负责图书出版的全流程)和文字编辑(主要负责编辑加工)两大类。[3]哪种分工合理?没有标准答案,要根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加以合理安排。但不管如何分工,都应该明确职责,平等对待。

  由于历史原因,文字编辑在出版社普遍属于弱势群体,甚至一度被冠以“二等编辑”的称号,收入上跟同级别的策划编辑也有一定差距。有人把策划编辑比喻为“茶壶”,而文字编辑则是“茶碗”,“茶碗”是为了跟“茶壶”配套的。这非常不利于文字编辑的业务成长,更不利于图书质量的提高。出版社应重视文字编辑工作,努力营造文字编辑与策划编辑皆平等的氛围。在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的合作过程中,策划编辑可以根据稿件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文字编辑进行合作,文字编辑也可以优选策划编辑共同工作,从而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同时,合作方式也可以灵活安排,文字编辑可以只负责编辑加工,必要时也能作为责任编辑,参与图书的生产全过程,对图书的整体质量进行把控。

  2.建设出版社人才储备基地

  出版社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的分工可谓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前些年,部分出版社纷纷成立文字编辑部。最近几年,不少在京出版社已解散社内的文编中心,纷纷到其他城市另立文编中心。笔者认为,单纯为了节约成本而在异地建文编中心值得商榷,这种做法成本未必低,且不利于业务交流。如果基于业务拓展的需要,倒是可以考虑。其实无论地域如何,文编部门的定位才是至关重要的。文编中心不应只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的编辑加工问题,而应定位为出版社的人才储备基地和创新业务试验基地。

  编辑加工是一切编辑工作的基础。笔者以为,新进出版社三年以内的新编辑,不要过早参与策划工作,应以编辑加工为主,这对他们以后从事责任编辑或策划编辑工作大有裨益。建议工作一年以内的新编辑只做编辑加工,由出版社组织集中培训,由社内的文字编辑部统一管理;第二年到分社,文字编辑与策划编辑工作结合训练;第三年逐渐定岗,或从事策划编辑工作,或从事文字编辑工作,可双向选择。

  进一步而言,出版社大可将文编中心作为本社创新业务的试验基地。出版社或各分社,有什么创新业务的想法,可以先在文编中心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再全面推广,如数字出版方面的一些新尝试。如果在外地建文编中心,这一特色更容易发挥。

  3.形成合理的收入增长机制

  文字编辑的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形成薪资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多年来,文字编辑单纯靠增加工作量来提高收入,这势必面临瓶颈,也影响加工质量。建立适合文字编辑的薪酬机制,才是解决文字编辑职业发展问题的根本。

  新编辑的业务能力是在稿件加工的浸淫中提高的,而老编辑应侧重培养新人和深钻业务。应该把文字编辑的薪酬增长机制纳入出版社的整体薪酬增长机制内进行考量,与策划编辑的分配机制可以有所差别,但收入差距不宜过大。出版社可以尝试采用“定额+绩效考核”的薪酬模式,把质量、周期和业务水平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避免文字编辑单纯追求数量的现状;根据文字编辑的工作年限、职称等级、岗位职责,定额应逐渐减少,而不是逐渐增加;鼓励优秀的文字编辑加工重点书稿,除了从定额上予以考虑之外,对于获奖的图书、畅销的图书,在奖励策划编辑的同时,也要奖励文字编辑,而且差距不能太大。

  4.建立健全文字编辑培训制度

  “磨刀不误砍柴工。”编辑业务培训可能会占用编辑的工作时间,但从长远来看,培训工作做好了,会让出版社和编辑个人都受益无穷。编辑培训可以分为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都应该建立制度,固定下来。

  文字编辑的岗前培训应与策划编辑同步进行。第一年系统学习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编校规范,重点进行编辑加工训练;第二年学习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知识,继续进行编辑加工训练,并开始进行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技能的全面训练;第三年学习策划和营销知识,逐渐确定岗位,各岗位编辑都要明确自我职业发展规划。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导师制”是成效最显著的编辑培养模式,新编辑一进出版社,就应该安排导师。[4]导师作为出版社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除了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作为新编辑的职业榜样。为了提高培养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每位导师可只带一两名新编辑。在薪酬设计上,要向导师合理倾斜,同时与新编辑的成长速度挂钩。

  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可根据行业相关规定制定,但要结合出版社的内部培训,有针对性地展开。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应该贯穿编辑工作的始终,包括职业素质、编辑业务、应用技能等各个方面。

  此外,出版社应鼓励学习型编辑的成长,比如通过组织编辑技能竞赛等活动,带动整个出版社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人人争当专家型编辑的氛围。

  5.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

  编辑工作分工以后,工作效率提高了,但同时可能出现策划编辑不重视书稿质量以及文字编辑加工流于形式的问题,这反而不利于书稿质量的提高,甚至还会出现“干不好策划就去干加工”的怪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版社应鼓励资深编辑进入文字编辑岗位,从而带动整个文字编辑团队更加健康、快速地成长。同时保留文字编辑和策划编辑相互转岗的通道,让文字编辑懂策划,策划编辑会加工,从而实现编辑队伍的良性成长和发展。

  6.专家型编辑应成为职业发展的目标

  编辑虽然是个默默无闻的职业,在“为他人作嫁衣”的同时,也要努力成为专家型编辑。文字编辑恰恰有成为专家型编辑的潜质,许多编辑大家都是通过具体的编校工作而取得了非凡成就。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字编辑应该把保证质量和业务钻研放在首位,以成为专家型编辑为最终职业目标,在日常的编辑加工工作中多加积累,勤于思考,发挥潜力。

  参考文献

  [1]杜大力,赵玉山,邢自兴.从大数据看新中国70年出版成就与发展历程(下)[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0-08(4).

  [2]刘蓓蓓.2019年出版业:聚焦高质量管理上台阶[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2-23(1).

  [3]岳昌庆.小议策划编辑与文稿编辑的“后管理时代”[J].中国编辑,2019(2):60-63.

  [4]苏雨恒.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加强青年编辑队伍建设[J].中国编辑,2019(1):4-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