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科技期刊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路径探讨

2020-05-31 来源:《出版与印刷》
  【作 者】刘春雪: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术理论研究部

  【摘 要】科技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和科技成果传播的重要媒介,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对加强学术交流与科技信息传播,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从转变办刊理念、优化编委会和编辑人员构成、弥补专业空白化等宏观层面,以及精心策划专栏和专辑、丰富论文类型和语种等内容层面进行改革,还要从纸质出版向刊网融合出版形式转变,通过网络出版、域出版等形式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实现全媒体出版,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全球学术交流话语权和学术评价主导权,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关键词】科技期刊;传播力;影响力;媒介融合;提升路径

  科技期刊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是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1]。《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以下简称《蓝皮书(2019)》)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虽然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有所提升,国际话语权也有所扩大,但总体质量不高,与科技强国和世界一流期刊相比,科研成果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不够[2]。鉴于此,我国科技期刊要以建设“高质量的内容+高传播力+高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遵从科技期刊发展规律与办刊宗旨,积极进行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路径探索。

  一、宏观层面科技期刊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路径

  1.转变办刊的价值理念

  我国一些科技期刊特别关注稿件的被引率,而忽视其实际应用价值,喜好具有普适性的宏观题材选题,而摒弃“小而深”的针对和解决某一区域(领域)具体问题的微观选题稿件,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与理念。中国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与理念要服务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大战略、大格局[3],而不应单纯地围绕期刊的评价指标办刊。因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要从注重稿件是否能带来高影响因子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即从注重影响因子向注重影响力转变,重视服务于我国科技发展学科前沿成果的应用价值。

  2.优化编委会和编辑人员构成

  编委参与期刊约稿、审稿和撰稿,是期刊发展的助推器。编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可以给作者提出论文修改建议、传授论文撰写的相关知识与先进经验,指导和启发作者以增进其学术水平,从而有助于期刊学术质量整体提高。科技无国界,科技发展依赖于国际交流与合作,拥有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编委会,对于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光:科学与应用》杂志的编委会由来自13个国家的64位编委组成,保证了其影响力学科排名(JCR)第三的成绩。

  另外,在优化学术评审人员构成、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基础上,在深化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还要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在媒介融合等方面具有专长的编辑人员,以适应全媒体发展要求。

  3.弥补专业领域科技期刊空白

  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73种(不含军队系统出版的科技期刊)。从学科领域分布来看,应用技术类期刊数量最多(占比38.01%),其次为医药卫生类期刊(占比22.68%)和基础科学类期刊(占比20.63%)[2]。医药卫生类期刊存在重复、过度出版问题,而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学、认知科学等交叉学科、非主流学科领域,则存在相应期刊出版薄弱或空白的情况[4]。《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指出,应创设一批代表我国前沿学科或者能填补国内学科期刊空白的学术期刊[5]。国家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科技资源配置和分布不均衡状态,在重业务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源头审批,进行间接宏观调控。各科研院所可依托新兴专业、优势学科和资源申请创设新刊。例如,在深海研究领域,我国海底热液和深潜技术研究具有较高水平,但却没有一种深海研究领域的刊物,这正是填补空白的好机遇[6]。

  4.综合性高校自然科学版学报向专业性期刊转变

  我国以“药科”“农业”“航空”“交通”等命名的专业院校,其自然科学版学报刊文范围主要集中于学校优势学科,而师范类、理工类、综合类院校的自然科学版学报刊文范围则相对较广,基本上是学校有什么学科,学报就有什么栏目,表现为为学校办刊而不是为学科办刊。中南大学副校长周科朝指出:“高校科技期刊要着眼于服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7]相较于综合性科技期刊,专业性科技期刊因专注某一学科,编辑力量更集中,选题更深入,整体结构更合理,更适应科研发展的内在需要,能更有力地推进学科学术水平建设,彰显科技期刊的价值和使命,国际学术影响力也更高[8]144。2018年SCI数据库新收录的我国16种期刊都是特定学科的专业性科技期刊。为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我国综合性高校自然科学版学报要逐步向专业性期刊转变。

  5.增加英文科技期刊数量

  截至2018年底,在我国总计4973种科技期刊中,有4519种中文科技期刊,占比超过90%[2]。我国第一种英文科技期刊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出版于1887年,经过131年发展,到2018年总共出版了454种英文科技期刊,占比为9.13%,发展较缓慢。而在一些非英语母语的科技发达国家,科技期刊中的英文科技期刊占比较高,如法国有14%,日本有21%,德国甚至超过50%。在英语成为“国际语言”的语境下,英文科技期刊是参与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媒介,能拉近与国际读者、作者的距离,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世界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施普林格,为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将部分德语期刊改为英语出版。我国2018年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共有197种,其中中文期刊不到30种,表明在国际检索系统中,英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交流传播力要显著优于中文期刊[9]。

  6.办刊模式向集群化转变

  《蓝皮书(2019)》指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的分布比较分散、独立,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3.9种科技期刊。据此建议在运营模式创新方面,从单刊精品化和刊群集约化两个层面着手发展[2]。同一系统(行业)所办期刊的办刊宗旨与刊文范围具有一致性和交叉性,故可以系统(行业)为单位,将“同宗”期刊大规模集群,进行集群化运作,形成出版社或出版集团,统筹规划内容生产和经营管理,统一管理注册作者和稿源信息,实行平台共享和稿件共享,打造体制、制度、资源及人才的统一管理平台[10],为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路径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要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传统纸质出版与新媒体技术理念的应用及多元媒体的有机融合,聚焦用户体验和内容传播,增强期刊信息的时效性,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出版力。

  1.从纸质出版形式向刊网融合出版形式转变

  刊网融合出版是纸质期刊出版之后再网络集成出版,纸刊和网刊内容一致,只是载体和传播渠道不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一种初级数字出版形式。

  (1)与国内外大型知名期刊数据库平台合作

  单个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由于自身规模和影响力有限,可以借力成熟的数据库平台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实现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传播,提升影响力。在纸质期刊出版后,将相应的数字内容发送到大型期刊数据库平台,实行全文网络出版。科技期刊可以与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及超星学习通等大型期刊数据库平台合作进行数字化出版。同时,还可以“借船出海”的形式,与国外数据库平台合作,以迅速扩大国际影响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数据显示,我国有86.39%的英文期刊选择借助国际出版商平台开展融合出版。

  (2)建立并完善网站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尤其是核心科技期刊大多建有网站。已建网站的科技期刊在提供摘要等少部分内容开放获取(OA)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开放获取功能,提供全文的免费阅读、下载服务,并努力实现过刊的全文数字化出版,形成自己的“数据库”,便于读者查阅。另外,要考虑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和便于国内外检索机构检索和收录,提供PDF、CAJ及HTML等阅读格式,增强论文的传播力。在设计网站页面时,科技期刊可根据所处行业和学科特点,增设个性化模块,丰富服务内容,形成独特风格,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

  (3)通过行业或学科数字出版平台进行集群化数字出版

  在我国,同一行业领域往往创办有多种科技期刊,因此可以行业协会或学会为依托,由品牌期刊牵头创建行业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其他期刊借助平台相对完善的功能、规模和整合优势,实现期刊内容资源的集约化、集群化数字出版,提高显示度,进而提升引证指标和市场竞争力,如“中华医学会数字期刊群”通过中华医学会网将同学科的147种(截至2020年1月)医学期刊集中进行数字化出版。对于综合类科技期刊,则可将不同学科的论文进行分离、整合,通过学科联盟平台进行集约化数字出版,如“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联合名校学报编辑部对加盟期刊拟发表文章进行专业化选编和数字化重组,进行“集约化”数字出版[11]。

  (4)单篇或整期优先数字出版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研动态、研究进展及最新的技术应用状况的及时传播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出版时滞问题,保证论文的首创性、时效性、前沿性,提高学术话语权,提升科技期刊出版能力、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科技期刊可在官网、数据库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上以单篇或整期的形式进行优先数字出版。单篇优先出版是将经编辑部按编辑流程规范审定的单篇稿件在网上优先发表,这些文章还处于编校过程中,尚未确定卷期和页码,但其版权与纸刊版权完全一致,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整期优先出版是在期刊完成了所有的拼版和校对后,在纸刊印刷前在数据库平台上出版,所有内容和纸刊完全一致。科技期刊可在自己的官网或选择与中国知网等平台合作,进行单篇或整期优先数字出版。如《水产学报》收录的《健康和患病卵形鲳鲹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于2019年3月6日在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同时在自己官网进行了优先出版,并根据编校进程对内容进行实时更新,提升了出版速度与广度。

  (5)域出版

  在期刊媒介融合背景下,超星集团提出了域出版理念。域出版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用“以栏带智”模式打造特色栏目,实现数字化移动出版,即借助移动出版技术,实现集文献、图片、音频、视频等富媒体呈现学术共同体(智库)。为打破传统出版模式里的栏目容量有限、发表周期长等弊端,充分发挥期刊特色栏目的作用,实现科技信息快速传播,从而扩大传播力与影响力,科技期刊可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将特色栏目或栏目下的专题和主题解构、整合后进行数字化集合移动出版[12]。

  2.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探索全媒体出版

  《蓝皮书(2019)》指出,在出版模式创新方面,科技期刊要积极拓展全媒体出版形式、充分构建学术资源知识体系、持续融合先进技术。科技期刊可以通过运用VR、3D、H5等新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技成果,提升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受体制、办刊理念等因素制约,一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进程缓慢且质量不高。探索全媒体出版是深化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表现。

  (1)运用智能终端应用(App)

  出版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13],手机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触网终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使用App客户端上网阅读科技论文。App上网阅读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并具有图片、视频、音频、交互等延伸阅读功能,是融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拓展影响力的一种新手段。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要组织技术力量加强论文移动客户端的出版,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从而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的科技期刊App有“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和“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

  (2)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出版

  微信公众号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其接口设计、自定义交互菜单、小程序等都为期刊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但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情况不佳,有些期刊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有些虽然开通了但存在重开通、轻运营的情况[14]。科技期刊要顺应全媒体时代发展要求,开通并运营好微信公众号,优化功能设置,结合图文、视频、音频的表现形式,为受众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服务,增强信息呈现的质量和冲击力,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进行增强出版

  增强出版以文本、音频、视频、数据集等多种数字形态,向读者传播研究成果,具有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共享等特点,能进一步提高知识服务能力和论文传播质量,提高期刊影响因子[8]146。

  随着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科学研究过程更注重科研共享、数据重用,科技论文与其他数据材料关联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科技期刊出版应做出相应调整,在论文中提供研究数据、附加材料等信息以及与论文相关内容的链接,进行增强出版。“OSID开放科学计划”以二维码为入口,具有语音介绍论文、作者在线问答、学术交流圈、开放共享内容和数据等功能。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加入该计划进行增强出版。

  三、内容层面科技期刊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路径

  1.精心策划专栏和专辑

  (1)精心设置栏目并加以细化

  我国科技期刊的栏目设置比较单调,不如社科期刊普遍和富于变化。科技论文大致分为研究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和综述型论文三种类型,我国科技期刊的栏目大多也相应分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三类。笔者调查了我国“水产和渔业类”29种期刊栏目设置情况,发现有13种期刊的栏目统摄于“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三大类,较为单调,还有3种期刊未设置栏目。栏目体现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深度,反映了专业领域的发展态势和趋向,能为专业发展起导向作用,科技期刊应精心设置栏目并加以细化。

  (2)设置争鸣专栏,策划差异性争鸣选题

  科学研究中对某一领域某个问题的研究是属于探索性质的,不同的科研人员知识背景、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实验条件不同,故研究结论与结果有很大的开放性,因而争鸣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尤为重要,能促使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术界对有争议的问题的认识更加科学[15]。因此,没有争鸣栏目的期刊要组织策划争鸣栏目;已有争鸣栏目的期刊,要在了解同类期刊争鸣栏目选题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策划差异性争鸣选题。有些科技期刊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例如《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于2017年新辟“探索与争鸣”栏目,并策划推出“人体微生物组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生物技术伦理”等选题,在读者当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中华高血压杂志》每月策划近10个“学术争鸣”选题,并将其打造成了品牌栏目。

  (3)增创特色优势栏目

  特色栏目是期刊品牌和知名度的支撑,开发和打造特色栏目是学术期刊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的一条捷径。针对高校综合性学报,教育部先后于2003年、2004年推出“名刊工程”和“名栏工程”进行特色化布局。高校自然科学版学报可根据学校优势学科创设特色优势栏目,增强期刊影响力。如《保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高黎贡山生物资源”栏目的策划,即利用了保山学院云南省高校B类高原一流学科(生物学)的学科优势。专业性科技期刊可根据刊物地域资源创设特色优势栏目。如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主办的《水产学杂志》策划的“冷水性鱼类”栏目即利用了当地冷水鱼养殖的地域资源优势。

  (4)加大专题和专辑策划出版力度

  以专题、专栏的形式集中探讨某一学术问题有助于增强期刊内容的深度和力度,使读者获得对于这一问题的全方位认知,并建立权威,吸引更多读者关注。《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年策划出版了“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影响因素研究”“介入呼吸病”“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高龄生育”等专题,该刊2017年度被引量最高的论文《“二孩”生育政策后再生育的临床思考》即来源于“高龄生育”专题;《渔业科学进展》于2017年第1期出版“海水鱼类生殖与生长的生理生态与机制”专辑,该刊2017年度被引量排名第一位的论文《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肌肉营养组成分析与评价》即来自此专辑。这种通过优化稿源结构,以专题和专辑形式的出版,对于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丰富论文类型和语种

  (1)增加综述类文章数量

  科技期刊的属性决定了以研究型论文为主要刊载对象,如《南方水产科学》近十年共发表研究论文745篇、研究报告81篇,但综述类文章只有45篇。综述文章是在综合分析和科学评价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某一学科或专题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论述,是科技人员快速了解学科发展进程的便捷途径。高质量的专题综述文章通常会获得较高的下载率和引用率。如《南方水产科学》所载综述类文章《罗非鱼综合加工利用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被引达57次、下载达906次(统计时间:2019年5月22日),位居该刊2011年以来所刊论文被引量、下载量首位。为推动学科发展,扩大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我国科技期刊应逐步增加综述类文章的刊载量。

  (2)中文科技期刊适当刊载英文论文

  《蓝皮书(2019)》指出,中文科技期刊要增强国际化发展意识,完善出版规范。中文科技期刊适当刊载英文论文是增强国际化发展意识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分析JCR的数据发现,德国和日本的英文科技期刊和多语种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均高于本土语言科技期刊。鉴于此,我国科技期刊应积极与国际先进做法接轨,在发展一定比例英文科技期刊的同时,适当发展中文与英文混排的多语种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可根据实际所需打破语种限制,适当发表英文论文以扩大期刊信息传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进而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一些中文科技期刊已经做出积极尝试,如《水生生物学报》2014—2018年5年间共发表48篇英文论文,占总发文数量的5.8%,截至2019年5月23日,共被引用71次。

  3.完善中文科技期刊英文论文摘要和英文参考文献

  (1)增加英文摘要

  摘要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摘要可在国际间信息传播、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发挥媒介作用,是国外读者、国际权威检索系统和二次文献机构获取中文科技期刊论文信息概况的主要途径。中文科技期刊应调整论文内容组成要求,改变目前英文摘要可有可无的现状,特别是理论与应用型研究论文,要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B/T1—2006)要求,将英文摘要作为论文的必要内容,并参照《文摘编写规则》(GB/T6447—1986)对其进行编译加工。

  (2)英文摘要向英文梗概转变

  随着学术交流全球化的深入,为方便国外读者更完整、准确地了解论文精华,进而判断其学术水平,发挥其传播作用,提升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我国一些中文科技期刊已不满足于仅仅将中文摘要翻译成英文,而在探索将英文摘要转变为英文梗概。如《渔业科学进展》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是:内容不需与中文摘要完全对应,可以适当增加此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背景、趋势,详细描述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及该研究成果的意义与应用。目前,该刊被英国The Zoological Record(《动物学记录》)、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剑桥科学文摘》)收录,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3)双语著录参考文献

  《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对参考文献的著录文字使用首次做了指导说明:“必要时,可采用双语著录。用双语著录参考文献时,首先应用信息资源的原语种著录,然后用其他语种著录”[16]。参考文献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读者可通过参考文献判断论文的起点和深度,并进一步检索有关资料、核实数据、共享资源。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应改变由于参考文献著录文字单一而导致学术传播能力受限的局面,应用双语特别是中英文双语著录参考文献。目前少部分科技期刊进行了尝试,如《园艺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

  四、结语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建设世界创新高地、集聚一流创新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科技期刊数字化、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等出版理念,改革和创新出版内容和形式,构建多元融合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加快科技期刊建设,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EB/OL].(2018-11-14)[2019-01-03].http://www.gov.cn/xinwen/2018-11/14/content_5340391.htm.

  [2]人民网.《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发布:探索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EB/OL].(2019-09-27)[2019-11-03].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9/0927/c430071-31377011.html.

  [3]何小军,陈振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出版,2019(3):25-29.

  [4]陈效,郭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制度安排[J].中国出版,2018(12):9-13.

  [5]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6]李雪,赵一方,崔尚公,等.海洋科技期刊新时代办刊优化策略分析[J].编辑学报,2019,31(2):174-178.

  [7]人民网.推进一流期刊,使中国科技期刊“烛光”变“曙光”.[EB/OL].(2019-09-30)[2019-11-03].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9/0930/c429609-31381874.html.

  [8]刘春雪.我国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3):144-149.

  [9]任胜利,肖宏,宁笔,等.2018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19(2):30-36.

  [10]杨频萍,王拓.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距离我们还有多远?[N].新华日报,2019-10-16(15).

  [11]任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J].学术交流,2016(3):216-219.

  [12]康明慧.“互联网+”背景下“域出版”战略探讨——以“超星学习通”为例[J].传媒,2017(5):55-57.

  [13]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网信军民融合,2019(2):37-38.

  [14]安珍,周小潭,许炳.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传播与版权,2019(2):102-104.

  [15]佟屏亚.《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表的“争鸣”文章为何让挺转者惊慌?[EB/OL].(2018-12-24)[2019-11-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99e8230102ymg6.html.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