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提升策略

2020-05-31 来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作 者】程杰:沈阳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编校质量关系到学报的生存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面分析影响学报编校质量的诸多因素,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报编辑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编校工作流程,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高校学报的编校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编校流程;编辑素养

  高校学报作为高等学校定期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是科技传播、信息分享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的质量一般从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两个方面来评价,编校质量是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障,编校质量的提升,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学术水平的先天不足,为学术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进而有效地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扩大学报以及高校的影响力。

  1 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重要性

  编校质量就是编辑加工以及校对的质量,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评价期刊质量的重要标准[1]。对高校学报而言,期刊质量就是生命,因此,编校质量是关系学报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1.1 编校工作是学报出版工作流程的核心

  编校工作主要包括编辑加工和校对两个工作程序,编辑加工就是由编辑对文稿进行审读、删改、润色、调整等,修正文稿中的政治性、科学性、规范性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错误,提高文稿质量[2];校对工作是编辑加工工作的延续、补充和完善,纠错补漏,以保证学术稿件的观点、文字、资料、图片的准确无误、完整无缺,为期刊的付印出版创造条件[3]。学报具有科技传播、学术交流、信息共享的功能,与非学术期刊或书籍相比,大至学术观点的正确表述、论证的逻辑性、语言的规范性,小到关键数据、标点符号,编校错误危害更为严重。因此,编辑和校对工作是学报出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是学报出版工作流程的核心。

  高校学报大多为综合性期刊,编校一体,文稿涉及学科领域多、专业性强、水平参差不齐。编辑人员不但要完成稿件的初审工作,还要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内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尤其是社科类学报中涉及法律、民族、宗教等的敏感性稿件,这要求责任编辑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还要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出版管理制度,不能有丝毫疏忽。高校学报应格外重视期刊的编校质量,加强学报质量管理和质量跟踪体系建设,把好质量关,提升刊物的整体质量,以使期刊的发展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4]。

  1.2 编校质量是衡量学报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出版物的管理,政府各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出版管理政策并展开严格的评估检查。目前,我国对期刊编辑出版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编校质量已被认为是评价期刊质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期刊年检以及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已成为业界常态,出现质量问题的期刊会被责令整改,严重的甚至面临被停刊的风险。

  编校质量是评估监测学报质量的一项硬性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报尤其是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学报编辑部必须高度重视编校质量,按照编校质量检查的标准,规范学报的编校工作,不断提升编校质量,才能保障学报基本生存,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学术水平的提升,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

  2 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影响因素

  编校工作的主体虽然是编辑,但影响因素众多。高校政策、学报运营管理、编辑人员素养等是对高校学报编校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2.1 学报隶属高校的支持与投入

  高校学报是非盈利性单位,与高校有直接隶属关系,学报的生存状态与未来发展走向往往要取决于学校的相关政策,更要依赖学校在人员、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与投入。多数高校会在人员配备和办刊经费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能够确保学报的常态运转、正常出刊。但是不同的高校在学术水平和财政状况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办刊宗旨、管理政策、人员配备、资金投入方面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无疑都会对学报的编校质量产生影响,导致学报编校质量和学报整体质量产生差异。

  如果高校在政策层面大力扶持,在制度层面给予保障,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学报就可以优化编辑队伍,获得相对充足的优质稿源,为编校质量的提高创造充足的条件;如果高校只是把学报看作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办好了锦上添花,办不好无关痛痒,学报就会陷于维持生存的尴尬境地,满足于低水平的运行,维持生存,既无提升编校质量的内在动力,也缺乏提升编校质量的能力。

  2.2 学报的管理制度与编校规范

  学报编校工作内容杂、程序多、周期长,不仅需要编辑部内部分工协作,而且需要编辑与作者、专家的良好沟通、通力合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来麻烦,引发编校质量问题,影响学报的整体质量。高校学报编辑部内部必须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规范编辑工作流程,严格按编辑工作流程实施,同时制定严格的工作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提高编校质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曾经强调“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严格工作考核与管理,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不断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5]。可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编校规范化才能切实提升编校质量,从而保证学报的质量。

  2.3 编辑队伍结构和编辑个人素养

  编辑的数量、编辑队伍结构、编辑个人的素养等往往决定着编校工作能否顺利展开。国家科学技术部1991年发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对健全的编辑部的人员人数等组成条件做了一个基本的规定,其中规定“出版科学技术期刊应当具备以下条件:有健全的编辑部。专职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三人,双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设一定数量的专职编务人员[6]。”近30年来,学报的工作流程与编辑的工作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辑人员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编校质量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编辑队伍现状已难以满足学报工作的需要。

  目前,高校学报编辑部真正毕业于编辑出版专业的人员极少,大多通过校内人员调整来充实编辑人员队伍,普遍存在专职编辑人数不足、编辑队伍结构不合理、编辑个人素养参差不齐等情况。有些高校学报情况更加严重,调整进来的校内人员学科专业与编辑业务相差甚远,甚至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既没有编辑专业背景,又没有从事编辑工作的资格,导致整个队伍的编辑专业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顺利完成完整的编辑工作程序,难以保证学报编校质量。

  3 高校学报提升编校质量的策略

  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学报编辑部、编辑人员共同努力,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全方位的质量调控。

  3.1 高校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力度

  高校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是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影响学报编校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报编校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支持,需要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学报现状和未来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最大限度地获得学校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是提升编校质量的首要对策。

  3.1.1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吸引优质稿件

  高校学报具有服务本校、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内向性特征,国家重点高校学报凭借各种资源不愁优质稿源,但大部分高校学报缺乏得天独厚的条件,难以吸引优质外稿,如果再没有学校的政策支持,优质内稿也成了稀缺资源。稿件质量不高,不仅加大了编校工作难度,对编校质量的提升形成阻碍,而且会降低学报的学术水平。

  基于此,高校应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即校内重视学报发文,留住优质内稿;校外积极约稿,吸引优质外稿,双管齐下,为学报编校质量提升提供助力。校内制定相关政策,就是在职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中向本校学报倾斜,提高本校学报的地位,例如,可以明确规定本校学报刊发论文相当于核心期刊论文,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可同等计分,并奖励高被引频次内稿;校外出台优质稿件奖励政策,扩大宣传、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校外优质稿源。上述扶持政策虽然有地方保护之嫌,但并不违背高校学报办刊的宗旨,同时为学报留下了校内优质稿源,为编校质量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长远来看,不但会提高学报的编校质量,而且会使学报的学术水平得到提升,进而扩大高校学报的影响力。

  3.1.2 加大投入提供资金支持

  高校学报期刊发行量少,出版费用高,一般不可能实现自负盈亏,在办刊经费上主要依靠主办单位拨款。对地方高校来说,编辑部办刊经费充足,就可以引进或培养高素质的编辑人才,引进先进的编辑技术设备,寻找优质稿源,提高学报的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扩大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因此,高校需要在原有经费的基础上加大投入,用于学报的建设和发展,为学报编校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3.2 学报编辑部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编校质量提升的直接有力的保障,学报编辑部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等,并严格检查落实,加强学报内部管理,以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质量控制。

  3.2.1 细化岗位责任制度与考核激励制度

  高校学报编辑部一般都会制定一些相应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规定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编辑部主编(副主编)、编辑、编务等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确定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基本工作职责,以保证学报工作有序进行、正常出刊,较少编辑部能够在质量方面制定精细化的量化标准并能严格执行。

  学报的工作过程周期长,工作程序复杂,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审读到印刷出版、检查评价,每一个程序都需要编辑认真履行。每道程序要有相对应的岗位,不同岗位对应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每一个程序都关系到编校质量,如果没有细致的责任划分标准,就容易出现责任不清、无人担责的情况。目前,大多高校学报由于编制紧张,普遍采用“编校合一”制度,这种制度利弊参半,好处是编辑熟悉稿件方便校改,弊端是容易出现校对“盲区”不利于校改。因此,细化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配备专业的校对人员,改变“编校合一”的现状,责任到组、责任到人,制定科学的量化标准、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可以进一步明确责任,为编校质量的提升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

  高校学报为事业单位,编辑部成员的收入主要与职务、职称、工龄相关,一般按学校定级定岗的工资标准照常发放,不能真正做到奖勤罚懒,无法充分调动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该给予学报编辑部更大的自主空间,改革岗位分配制度和考核激励制度。学报要把编校质量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岗位责任履行情况与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准确对接,真正做到出刊前责任明确,出刊后奖励追责有据,真正落实量化考核标准,严格执行奖励惩罚措施[7]。学报内部管理中,可以根据学报工作责任大小、需要技能高低和需完成的任务量,精细划分不同性质、不同责任、不同薪酬的工作岗位,实行岗位竞争制度。在岗位竞争中,采用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鼓励优秀编辑人员竞争上岗,按岗定薪。这样,可以让有资格、有能力的人到最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更好地调动编辑的工作热情,提升编校质量。

  3.2.2 建立编辑准入和退出机制

  高校学报编辑人员走上编辑岗位的动机和目标不同,个人素质、学习热情和工作状态存在很大差别,并非处在编辑岗位的人都能胜任或在努力胜任编辑工作。国家新闻出版业虽允许已取得了非编辑系列高级职称的人员从事编辑工作,但也要求编辑必须定期参加编辑理论与编辑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高校学报要提升编校质量,必须要有专业素质高、称职的编辑队伍。在学校层面或学校支持编辑部建立编辑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方面,对已在编辑岗位的还没有获得编辑资格的人员,要求其在一定时段内考取编辑证,并完成每年的编辑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设置编辑准入条件,要求必须具有编辑证或编辑资格,同时要进行业务考核,业务考核通过才可进入编辑部工作。这样,既可以把符合编辑素质要求、热爱编辑出版工作的优秀人才引进到学报工作,又可以使专业素质低、不合格的人离开编辑岗位。编辑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建立,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编辑队伍的优化配置,为编校质量提升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3.3 规范编校工作流程

  编校工作虽然主要是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但编校质量的控制并不是仅限于具体的编辑校对阶段的质量控制。规范编校工作流程,有助于提高编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实现对编辑质量进行整体控制。

  编校质量整体控制可以划分为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文稿编校和质量检查四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每个阶段质量控制主体不同,工作对象也不同,必须明确职责、目标、标准,规范每一阶段的工作流程[8]。选题策划阶段是编校质量控制的前提,策划出特色鲜明的栏目选题可以彰显学报的特色。组稿审稿阶段是编校质量控制的基础,要从论文的深度和广度、先进性和实效性、规范性和可读性等方面进行审查,严格落实编辑初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工作流程,组织筛选出切合栏目选题的优质稿件。文稿编校阶段是编校质量控制的核心,编辑加工必须按照通读、精读加工、复读三个步骤从内容、技术、文字三个方面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实现文稿“齐、清、定”工作目标[9];校对工作严格落实“三校”这一标准化工作流程,按照国家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仔细阅读、认真复核和谨慎核改,为了规避作者及责任编辑的“职业盲区”,可以采用互校的方式,内容校对与形式校对相结合的范式,最大限度降低差错出现的概率[10]。质量检查阶段是确保编校质量的重要关口,包括期刊付印前的通读核红、付印后发行前的成品审读两个流程,二者缺一不可,成品审读过程中若发现有重大失误、明显错误或文字差错率超过国家标准,应采取紧急补救措施,改正后再发行,以确保期刊编校质量。

  当然,完成上述编校工作流程,期刊付印发行,并不意味着编校质量控制工作的结束,为了提升学报的编校质量,编辑部还需要聘请专家对期刊编校质量进行定期质量评价及单项编校质量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帮助高校学报实现提升编校质量的目标。

  3.4 提高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编辑是实现编校质量提升的主体。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是高校学报提升编校质量的核心,是提升编校质量的重中之重。编辑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两个方面,高校学报编辑人员须内外兼修,既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也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3.4.1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编辑的主要工作是信息的筛选、信息的优化组合和信息的传播,其职业性质决定了编辑是作者和专家、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学术期刊编辑应该通过创造性的劳动、高质量的工作帮助作者提升文稿的学术价值,准确高效地把学术技术信息传递给读者,实现编辑职业价值。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规范编辑的行为,也是编辑提高专业素质、提升编校质量的内在动力。

  编辑工作劳心劳力,日复一日与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打交道,只是为他人作嫁衣,成就都是别人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导致职业的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的缺失,丧失专业学习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工作拈轻怕重、得过且过。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应该正确认识学报编辑的价值和使命,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学报不同于非学术刊物,信息的真实准确、语言逻辑的规范严谨和图表符号的正确妥当显得尤为重要,学报编辑在学术交流、技术推广、信息传播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在具体编校工作中,学报编辑应该严守编辑职业道德规范,肩负起自己的岗位责任与义务,恪尽职守、认真严谨地对待编校工作。

  3.4.2 提高专业素质

  编辑专业素质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学习。高校学报编辑部应该努力创造条件,鼓励支持编辑人员考取编辑资格证。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报编辑人员提高专业素质,比如,定期外出培训、参加专业进修、集体学习、质量检测、专家讲课、编辑以老带新等。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应该主动学习编辑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术知识,学习并掌握现代化稿件处理技术,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对文稿内容价值的洞察能力以及信息重组优化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及时掌握国家或行业制定的有关编校规范的新标准,强化编校工作规范化水平。高校学报编辑人员还要有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不能安于现状,必须主动学习,补足自己编辑理论和知识方面的欠缺,同时注意积累经验,逐渐形成职业敏感,提高自己的编校能力,提高编辑专业素质。

  高校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是编校质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完备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编校工作流程是编校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是编校质量提升的核心。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提升必将带动学报学术水平的提升,使学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扩大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饶华.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的几点想法[J].医学情报工作,2003(6):460-461.

[2]杜树新.关于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控制的几点体会[J].今传媒,2008,11:48-49.

[3]刘昱.编校合一模式下高校学报的校对质量控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103-107.

[4]周晓南.关于科技期刊编校工作质量问题的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8-81.

[5]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2(10):453-456.

[6]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1(22):810-814.

[7]罗香.学术期刊编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34-36.

[8]顾亚娟,李凤学,陈北宁,等.关于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学报编辑论丛,2016:156-160.

[9]郑佳.科技期刊编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天津科技,2019(10):57-58.

[10]凌霞.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问题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6(9):72-7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