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巧读少儿科普 拓展多维能力

2020-05-2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常青

  大众科学素养关系着社会的整体发展,而少儿科学素养关系着未来社会的整体发展,推动少儿科普阅读至关重要。丰富多样的少儿科普图书采用不同的体例,寻找有趣的角度,用创意的呈现方式,为孩子们讲解科学知识——这些不仅是科普图书传递知识的手段,也变相教给小读者思考科学问题、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通过深度阅读科普图书,读者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更能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探究真相的能力,全方位提高科学素养。

  激发好奇心与创意。科学家都擅长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好奇心与创意就像一对双胞胎,如影随形。NASA科学家的创造力研究发现,4—5岁的小朋友创造力达到“天才水平”的有98%,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比例急剧下降。我们知道,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喜欢提问,大人常被他们一连串的“为什么”问得哑口无言。长大之后,许多事似乎变得习以为常,也越来越少提出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然而,在别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发现问题,正是好奇心的体现。阅读《它们是怎么来的》就像参与“好奇心训练营”,作者不断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发出疑问,比如橡皮擦、保鲜膜、肥皂、创可贴、牙膏是怎么来的?作者在解答时会先介绍物品的历史起源,比如古希腊的小孩用手指蘸大理石粉末来刷牙,然后采用分步图解的方式简化复杂的生产流程,还用心设计了幽默的小细节为阅读增添趣味。读过这本书的孩子可以运用相似的思路从常见事物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整理出自己的答案。在成长过程中,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持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

  巧用图解,深化理解和记忆。小学阶段的孩子被要求加大文字阅读的难度,从读图画书过渡到读文字比较多的书,从短篇故事过渡到长篇小说,以此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但切不可因为对文字的重视,而忽视了对图的运用。无论是科普作者还是科学家,都擅长用图来简明地表达复杂的概念或事物的变化过程。在图解类科普图书《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它们是如何运转的》《地球是如何运转的》中,作者用大量科学图片、场景大图、细节图、剖面图、流程图等不同的图解方式,来为孩子们讲解科学知识,每一个跨页都是一个图解科学的小案例。在《美国国家地理儿童小百科》中,作者用丰富的科学摄影图片来展现动植物、自然场景或科学现象,这些图或震撼人心,或温情脉脉,或生动有趣,使人印象深刻。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具象化,能帮助读者更快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在科普阅读中逐渐养成图像化的思维习惯,掌握图像记忆的方法,学习就能事半功倍。

  积累写作素材。许多孩子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其实大自然里有许多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讲述。《自然观察日记》就是一套模仿小学生日记形式创作的科普图书,每个跨页为一篇日记,左跨页为主人公木木当天的见闻,右跨页图文并茂地讲述这篇日记里提到的科普知识点。阅读与观察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在大脑中储备一定的知识,观察自然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同样,观察自然时萌发疑问,也会激发孩子阅读科普的兴趣。孩子只需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观察和感悟讲述出来,就能写出一篇不错的小作文。运用一些小技巧,例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跟踪小动物、为动植物拍照或画素描等,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观察,也能为稍后的写作提供更多素材。此外,当孩子在大自然中认识了新的动植物“朋友”时,还可以模仿《DK儿童百科全书》里的条目,为“新朋友”制作名片——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再配上一张图——制作属于自己的“自然小百科”。把知识传递给别人,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最好方式。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优秀科普图书的作者不仅是传播知识的高手,也是学习知识的高手。少年儿童从科普图书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本身,还可以向作者“偷师”,学到各种方法。在此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深度阅读,帮助孩子充分利用科普图书,全方位提高科学素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