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坤宁 李婧璇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获得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作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成员,新阅读研究所创办者,朱永新推动儿童阅读近30年。“六一”前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了朱永新。
这是所有阅读推广人的荣誉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恭喜您获得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请谈谈获奖感受,以及这次获奖对于中国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意义。
朱永新:开心、感奋,这是我获奖之后的心情。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代表着千千万万阅读推广人,代表着推动阅读近30年的新教育同仁,尤其是专攻阅读研究和推广的新阅读研究所的同仁,得到了这种对中国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的认可。这次获奖,我想它会对我国儿童阅读推广工作,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科学、从业余到专业进行一次比较有力的推进。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读书历史的民族,在推动阅读这一点上,我们其实应该远远走在世界前列。可是,我们不得不认清,即便到了现在,我国的国民阅读率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需要我们更多地行动,更多地奔走,尤其是到一线,到偏远的地方去推动全民阅读。这些年来,从政府到民间,从政策到实务,对阅读推广做了很多工作,各项工作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细致。我相信,接下来我们会做得更好。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中国重视读书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对阅读进行科学化研究的时间和经验都不够。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之所以专门成立新阅读研究所,就是希望能够开展更为深入、更为持久的阅读研究,能够真正以理论指导行动,从而更有效地行动。2019年9月,我和一些阅读推广的同道启动了一个重要的跨领域学术研究团体“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作为一个非营利民间智库,我们把儿童阅读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
解决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您多年的阅读推广实践中,您认为当下儿童阅读推广领域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有哪些解决办法?
朱永新:从广义来说,所有的阅读问题都可以归纳为三个: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
为解决“为什么读”,我一直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和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同仁完成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阅读理论建构,形成了以自主阅读和共同阅读互相促进的阅读范式。这一范式,尤其对儿童的阅读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促使儿童在自主阅读中独立思考、发挥个性,在共同阅读中互相理解、求同存异,把儿童阅读的功效推到了新的高度。
为解决“读什么”,我亲自带领团队,完成多种类别的儿童阅读书目的研制和修订——历时6年,完成0—18岁年龄段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人阅读基础书目》的研制和发布;从2016年开始,主持研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研制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师、学生的基础阅读书目。这一系列书目不仅为儿童阅读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而且形成了由浅入深的阅读梯次,为儿童阅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
为了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我和新阅读研究所同仁以专业力量不断进取,长期致力于探索创造更多阅读方法。如围绕经典共读开展的戏剧课程“生命叙事剧”,鼓励乡村多元文化的“乡村特色阅读课程”,激发兴趣、深化效果的“童书电影课”,以图画书为美育素材的“听读绘说”课程,以校园、家庭不同特点分别研发的“阅读整体方案”等,以整合课程的本质,采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家庭、学校、社会上都可以使用。
坦率地说,目前在中国,儿童阅读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理念认识上的不足。父母或老师没有充分认识阅读的必要性,或者仅仅从教材的角度来认识阅读,从而让阅读丧失了必要的趣味性。还比如,方法掌握上的不足。有的成年人认为孩子的阅读兴趣重于一切,对孩子的阅读放任自流;有的成年人认为经典名著的阅读重于一切,其他都是杂书闲书;还有的成年人则把阅读的品质仅仅视为数量上的积累,让阅读占用了儿童的时间,却不能收获好的效果。另外,哪些书适合孩子,哪些书需要怎样的阅读方法,哪些书可以和其他书组合起来,形成更有效的课程等都存在一定问题。
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从解决方法上看,一方面,需要相关媒体继续大力倡导阅读的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组织更多人行动起来,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不断地培训更多的父母和老师。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童书品质的把关,让真正的好书走到更多的读者面前。
当然,政策上的支持也必不可少。无论是出版,还是阅读推广,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各种活动能够得以更为深入地开展。
做孩子阅读的榜样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您有哪些独特心得?
朱永新:其实有一个帮助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最好窍门,就是做孩子的榜样。
要让孩子读书,自己得先读书。不管你是老师,还是父母,只要这样做,一定有用。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他不仅仅模仿你的行为,也逐渐通过模仿你的行为形成习惯,并且通过习惯逐渐摸索出方法。
为此,我们设置了很多公益项目,协助更多人更好地阅读。比如,“新教育种子计划”帮助老师掌握更多阅读方法;“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则是帮助父母了解如何阅读,如何帮助儿童阅读。当然,还有更多、更科学系统的心得,那就是我这些年来带领新阅读研究所做的一些阅读课程研究。
在研究了如何帮助儿童诗意栖居的诗歌课程之后,我们出版了一系列《新教育晨诵》图书。我们还研究了“听读绘说”课程,这是以更科学的方式,让一本图画书从多个角度产生立体的阅读效果;“童书电影课”,我们用电影和童书对照的方式,一方面吸引儿童阅读,一方面深化阅读效果……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研究出来的好方法,在生活之中运用起来非常简单、有效。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可否谈谈您最新的儿童阅读研究成果?
朱永新:我最新的儿童阅读研究成果是《中国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和“家校阅读整体方案”。
我是从1995年开始研制书目的,到了去年,我们已经研发出了我国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中小学教师、父母、企业家、公务员等九大类的基础阅读书目。从2016年开始,我们启动了中小学学科书目的研制。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系列,有20多个书目。每一个书目都是围绕着现在不同学科进行研制。
我们希望在中小学通过地理、化学、艺术等各书目,能够让孩子们真正以教材为纲要,在课外阅读中得到更多滋养,也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有更广泛的兴趣、更坚实的基础和更专业的储备。这样一来,不论今后从事怎样的职业,都必然有着一个极为良好的人生基础。相信这样的一套书目,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简单讲,“家校阅读整体方案”就是把我们这些年来所做的阅读研究工作进行一次梳理整合,让阅读进一步科学化、体系化、简洁化,并且更强调读和写的结合,真正以“共读共写”促进我们每一个人更幸福地生活。通过“家校阅读整体方案”,能够为学校开展各类人群阅读、家校共育共读提供完整和深入的方案;能够为家庭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定制儿童阅读课程。
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石和桥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您看来,儿童阅读推广在全民阅读推广中起到什么作用或者扮演何种角色?我们该如何呼吁更多人参与其中,形成儿童阅读推广合力?
朱永新: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石,是全民阅读的桥梁。通过儿童阅读推广,我们会抵达老师、父母,并且影响这些成人。当我们大人成为孩子的榜样,自己捧起书本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阅读推广行为。
现在呼吁儿童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但在形成儿童阅读推广合力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要推出“家校阅读整体方案”的原因。如何在阅读中形成合力?科学的研究最为重要。比如,科普读物、人文读物、文学读物以及国内外读物所占的比例;比如,不同的阅读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侧重的内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阅读科学研究。
因此,我还是呼吁大家,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时代,选择应该放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倡导家庭、学校各归其位的阅读方式,应该把孩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因为阅读重要又把阅读变成了一次新的“填鸭”。
未来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针对儿童分级阅读标准,您有何建议?或者依据哪些科学参照,为孩子挑选适合其年龄段的读物?
朱永新:阅读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一个人的知识积累、爱好口味、习惯能力不同,都会影响到对图书的选择和阅读的效果。因此,分级阅读是一个动态的标准。一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照;另一方面,必须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国家应该推动分级阅读研究的深化和细化。在词汇难度、语句长短、内容深浅、儿童心理喜好侧重等方面研究越多,就能够为更多的读者提供自己参考的标准。
我认为未来必然是一个属于全民阅读的时代。在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已经不再是一种理想,而是每个人必须接受的现实。对于儿童而言,能够在人生的开始就掌握阅读的本领,无异于掌握了学习的法宝。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儿童阅读推广的事业中,通过对儿童的关怀和引导,让自己得到一份纯真的滋养,也让自己的生命增添了一份厚重的责任,也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创造更多的美好。
“把最美好的书给最美丽的童年”,这是我们新阅读研究所的一句口号。我相信这句话,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我们每个儿童阅读推广人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