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谈图书出版中校对工作的定位及职能的发挥

2020-05-28 来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作 者】郝杰:民族出版社审校室

  【摘 要】分析了校对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地位及与编辑工作的关系,阐述了校对功能的全面实现与校对方法的综合运用,指出了校对工作中发现的常见问题及防范。

  【关键词】校对;编辑;质量

  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定位是:校对是编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补充,以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而现代图书出版过程中,书稿多为电子稿,对于校对者来说,因为它集原稿与校样于一体,无法把作者之“非”和录排之“异”分开来校正,只能采用通读校法,不能采用对校法,导致了校对职能的转变,从以校异同为主转变为以校是非为主。校对工作作为图书出版编辑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延伸、功能在拓展。

  1 校对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地位及与编辑工作的关系

  校对工作是图书编辑出版不可缺失的部分,是图书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下面简要阐述一下本人对校对工作在整个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以及它与编辑工作的关系的认识。

  1.1 校对工作是图书质量保障的最后防线,是独立工序

  校对在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处在编辑后、印制前的文字处理的最后环节,是图书质量保障的最终防线。编辑工作的疏漏,可以由校对来弥补和完善,而校对工作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使图书中的差错存在于成品中。可以把校对工作界定为:校对工作是出版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处在编辑后、印制前的关键工序,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及其他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从而保证图书的传播和积累价值。

  1.2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现在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出书品种增加,出版周期缩短,导致编辑加工相对粗放,校对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责任。编校分工是出版生产的客观需要,混淆了两者的个性区别就会造成编校工序和职责的错位。校对的职责是“改错”,“校是非”也只限于“改错”,即通常说的清除“硬伤”,这与“编辑加工”不是同一概念。校对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编辑工作。责编跟踪校对时,一校着重看版面结构是否合理,图片与正文是否对应,排版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凡牵动版面大动的问题,一定要在一校解决。二校再次检查版式和负责并样,即将作者校样并入二校稿中。二校应尽量把所有排版和改版差错校改过来。三校通读前,应检查二校改版情况。通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定要一字不漏地读一遍。通读后签字付印前,再作一次分类检查:检查扉页、版权页、序言等辅文的内容及排版格式;检查目录的内容及页码与正文的对应;检查注释与正文的对应等等。

  1.3 校对是衬托红花的绿叶

  如果将作品比作“红花”,那么校对者则是绿叶,力求使作者的作品无瑕;如果编辑是红花,校对愿做绿叶,使编辑加工的作品更趋完美,锦上添花。作为校对,就要有一种绿叶精神。虽然现在各出版单位对校对工作越来越重视,但多数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校对对书稿同样倾注了很多心血,扫掉了不少错误,清理了很多“硬伤”,但在成书之后,没有责校的署名;有的作者在后记中经常对支持自己出版该书的人员表示感谢,其中包括编辑,但很少有提及校对人员的;在重视程度、评定职称、职业培训等方面也差强人意,与校对人员付出劳动希望得到的回报值有一定的差距。作为校对,即使是绿叶,也要做最翠绿、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叶子。

  2 校对功能的全面实现与校对方法的综合运用

  做编辑、校对工作的人,都经常与稿件中的错误打交道。一段文字就像一棵大树的一根枝干,里面或许藏着不少洞穴,隐藏着不少虫子。校对者应像啄木鸟,把里面的虫子找出来,为读者奉献无害虫的精神食粮。

  2.1 高度重视校是非

  校对的基本功能有:校异同;校是非。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原稿不再是以手稿为基础,作者绝大部分提供的都是电子稿件,编辑在电子稿件打印稿上加工,排版人员根据编辑的加工修改电子稿,再按照版式设计要求进行版式转换打印校样。这也引起编校工作一系列的变化——校对功能是非化、校对方法通读化、校对模式编辑化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校是非已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因此,校是非在现代校对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

  2.2 讲究技巧,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掌握好心理学上所说的注意力的分配,校稿中每个文字、字母、符号等出错率都不是均衡的,总有一些因为形似、音近或其他种种原因而使差错率较高,如“竞、竟,栓、拴,蔑、篾”等。而有一些字就不容易出错,如“我、你”等。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想巧就得先熟,“熟”是由数和量堆积而来的,再加之自己的总结和其他知识作参照,可以说“熟”是一种层次、一种境界。如对“功德园(圆)满”“废驰(弛)”等同音混淆文字的识别,对“草管(菅)人命”“编篡(纂)”等字体相似混淆文字的识别,经多次识别后形成的定式就能促使校对人员提高对后续同样错误的识别率。

  2.3 不怕麻烦,尽最大可能不出现丝毫走神编

  校质量是决定出版物优劣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体现在它的基础性,这个基础性又表现在它所展示的一个出版社的人员业务素质、职业精神及管理风貌上,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关系着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校对人员要睁大双眼,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部书稿。不要怕麻烦,要一字字看、一条条核对,在这方面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2.4 校对人员要加强各方面知识的积累

  校对是一门看似简单浅显,实际复杂精深的学问。它要求校对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语言知识,而且应是个知晓各方面知识的杂家。知识丰富,校稿时的视野愈广阔,对于差错视而不见的可能性愈小,因而图书的质量也就更高。

  3 校对工作中发现的常见问题及防范

  3.1 民族宗教类书稿易出现的问题及防范

  作为一名民族出版工作者,接触的民族类、宗教类图书比较多,在校对书稿过程中通过校是非的方法发现众多此类书稿容易出现的错误,经整理,在此列举一部分民族宗教类书稿易出现的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及防范问题出现的方法。

  3.1.1 同一部书稿中,译名的不统一。

  如:①阿拉克族,阿拉科族;②实际上是泰国难省的古老居民,“难省”与“南省”;③最主要的娶妻地是郎勃拉邦省百胜县,“郎勃拉邦省”与“琅勃拉邦省”;④苏非派,苏菲派。

  此类错误虽然不会使读者产生太大的理解问题,但可以映射出一本书质量的精确程度,校对中要注意对一些词的前后联想。

  3.1.2 名人、地点等用字的不规范,甚至错误

  如:①上层首领如班禅额而德尼和达赖喇嘛,“而”应为“尔”;②《塔力木盆地南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塔力木”改为“塔里木”;③加里福尼亚大学,应为“加利福尼亚大学”;④西藏格鲁教派宗咯巴的大弟子,“宗咯巴”应为“宗喀巴”。

  对于众所周知的人物、地名,应在校对中注意书稿采用通用的称谓,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名、地名等。

  3.1.3 具有民族特色,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熟知的食品、节日、习俗等用字出现的错误

  如:①把青禾和小燕麦去皮煮熟,“青禾”应为“青稞”;②油香、酥散、馓子、油果子,“酥散”应为“酥馓”;③开斋节、古乐邦节、圣纪节,“古乐邦节”应为“古尔邦节”;④孕妇在冼大净,“冼大净”应为“洗大净”。

  少数民族在饮食、风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用语和特点,在日常工作中要对相关词汇进行知识的积累。

  3.1.4 单位及民族名称的差错。

  如:①将他委任为维吾尔族化促进会教育科督学,“维吾尔族化促进会”应为“维吾尔文化促进会”;②1980年—1981年在中央民族大学进修,“中央民族大学”当时叫“中央民族学院”;③乌孜别克族与乌兹别克族,我国的是乌孜别克族。

  少数民族有许多是跨界民族,民族名称写法有区别,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引起歧义,甚至导致政治问题;对于一些单位的称谓、名称变革也应按历史沿革力争准确表述,校对工作中一定要注意。

  3.2 校对其他类书稿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及防范

  在校对其他类书稿中,发现下列经常出现的错误。以下错误主要是不仔细、责任心不够造成,要避免此类错误,关键是要加强责任心。

  3.2.1 读音相近的错误。

  ①正是他们耕天插秧的农忙季节,“耕天”应为“耕田”;②不主动便不会受到公司的常识,“常识”应为“赏识”;③司机分别歼之,“司机”应为“伺机”。

  3.2.2 字形相近的错误

  ①未了说,“未了”应为“末了”;②除拔付与一般学校同样的经费之外,“拔付”应为“拨付”;③给合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给合”应为“结合”。

  3.2.3 “约”与“左右、余、多”合用的错误

  ①学生总数约500余人;②省、县财政拨款约占20%左右;③需要大约1000多元。

  3.2.4 疏于查核,嫌麻烦而造成的错误。

  ①从中国迁徙到越南北部的凉山等地,“凉山”应为“谅山”;②毛泽东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叫”应为“教”;③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1795)”应为“(1794)”。

  3.2.5 没有仔细核对项目数而造成丢失或重复的错误

  ①“为加强环境保护,该单位采取了6项措施”,书稿只谈了一、二、三、五、六,丢掉了“四”;②“而俄罗斯、朝鲜、塔塔尔、高山、鄂伦春、乌孜别克、达斡尔、赫哲九个民族”,说九个只列了八个民族;③第二,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呈现良好的态势,文中出现两个“第二”,其中“第二”应为“第三”,“第三”则应为“第四”。古今中外不少名人、伟人都对校对工作十分重视。《新唐书・百官志一》说:“雠校精审,明于刊定,为校正之最。”列宁曾指出,校对“这件非常麻烦的工作要认真去做”,“印出来的书应当准确无误”,书籍“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非常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

  图书出版过程存在的价值在于劳动成果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重要表现,就是不仅要消灭书稿录排过程中出现的差错,还要发现书稿中可能存在的错漏,而校对工作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信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得细致些,再细致些,图书差错率是可以降到很低的,达到图书编校质量优秀标准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蔡鸿程.编辑作者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谈大勇.现代校对实务与技能[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