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给公民打上怎样的科学底色

2020-05-2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本报记者 孙海悦 章红雨 郝天韵 袁舒婕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意识到提高科学素质的迫切性。有网友留言说,“居家防疫,正好恶补科普知识”。

  据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8.47%,比2015年的6.20%提高2.27个百分点。如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帮助公民打好科学素养的底色,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从娃娃抓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史可所说,全民科学素质是体现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

  从娃娃抓起,科学素质须从小培养,科学精神要代代传扬。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科技创新思维的广泛宣传,很多传统科技中的精华至今仍不为社会大众所认知,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更是缺位。

  为此,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将传统科技创新思维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建议称,中国传统科技创新思维是融合贯通的思维,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科技创新思维进课堂教育,可以使青年学生在传统优秀文化自信方面产生深刻认知,树立坚定的科技创新自信,有利于培养和教育在祖国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具有坚实基础的创新型人才。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人才培育体系和机制也应随之改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认为,除在幼儿园、中小学进行青少年创新素质系统培育外,大学也应面向当下和未来,调整改进方式方法,培养更多具有系统性、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综合创新素质、能力的人才。

  科学不是冷冰冰的名词,应该通过热腾腾的实践获得更加广泛与深刻的理解。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带来了《关于加强科普力度,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建议》。他认为,目前中小学生教育中科普活动的体验感还不够强,因此,应丰富中小学教育中的科普活动内容;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积极营造科普氛围;加大科学知识正向普及力度,进而拓宽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全民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营造新时代崇尚科学的氛围,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民建中央也建议,加强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有效扩展科普工作市场,将大学实验室、设备、师资等科研资源与科普机构有机结合,建立青少年科普基地管理与运行长效机制。

  让出版强起来

  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公民科学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全面、切实的顶层设计。史可认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当前,《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即将收官,他建议面向2035年编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夯实社会基础。

  有了顶层设计,还要有落地载体。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为1.5万种,出版的科普期刊535种。我国有14亿人口,相当于9万多人拥有1种科普读物。

  为疫情防控出谋划策、提供野生动物导致人群疾病的相关报告、探讨如何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科普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池慧在疫情期间格外忙碌。在池慧看来,为了使对公众的引导更加科学、更具针对性,科普知识的传播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在这方面,图书、期刊等出版物可以更加有所作为,更精准地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提出,要把传统媒体,包括图书、杂志优质的科普知识资源集中起来,加强评价引导,鼓励推出更多科普文章和科普著作,提高科普质量,加强权威发布。

  “我自己的学术作品就是在不少出版社和出版人的鼓励下出版的。”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表示,出版工作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与每个人的成长和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直接关系,一个人的眼界和思维与他所读的书有直接关系,读到的好书越多受益越大。“出好书、读好书,是出版人、作者、教育者共同的责任。”

  把新媒体用起来

  “口含姜片,百毒不侵”“吃抗生素可预防新冠肺炎病毒”……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上传播的一些养生保健知识鱼龙混杂,谣言更是层出不穷,干扰了一些不具备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们的认知与判断。

  “应该大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以便他们使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看来,科技的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她举例说,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医疗器械、人机关系、计算机技术、疫苗研发等,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陈霞认为,用好新媒体传播平台,能够让公民更有兴趣关注科技进展、更有能力参与前沿讨论,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

  《一个疫苗的自白》《有关口罩的那些不知道》……今年2月以来,池慧和她的团队制作推出的8集科普小视频在各大平台的播放量达2500万。池慧认为,科学普及要根据新情况、新特点,适应网络化、移动化、碎片化的传播方式。

  “顺应时代发展,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史可认为,应积极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形成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大联合、大协作”的大科普。为此,他建议,可以通过丰富信息供给,激励科研机构和个人发布高质量的科普信息,引导科学家和科学传播工作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积极发声、揭穿谣言。通过强化媒体责任,加强信息审核,规范媒体记者和公众行为,强化自律,不信谣不传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