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冯婷、葛文、毛鸿艳、汪秀泽:甘肃省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摘 要】通过文献调研及抽样调查,了解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找出目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读者服务模式建设,总结出微信公众平台读者服务模式中应注重优质内容建设、拓宽交流互动渠道、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定期精准推送、促进多平台互联等方面,以期提升读者服务质量、扩大读者群体、拓宽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最终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读者服务模式
科技期刊是发表前沿学术成果的平台,是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速的不断提高,移动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宫在芹等[1]在研究中指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突破8.29亿人,手机网民达8.17亿人,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屏幕阅读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加之其分享和转发功能,使得内容迅速传播,提高了传播效率。新的发展形势对科技期刊的时效性、互动性以及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新的业务需求和出版形式,未来出版将呈现出数字化、开放化、集成化、透明化的发展态势[2]。目前,越来越多的期刊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创建微信公众号,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扩大期刊影响力。
一、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
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并且操作简单,传播力强,很多期刊认识到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的重要性,纷纷创建了微信公众号。但是由于编辑部人员不足、缺乏资金、缺少专业的新媒体技术人员等原因,很多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仅仅是对纸刊论文的照搬,并没有进行二次编辑加工,并且板块设计单一、缺乏专业的运营维护管理,导致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项目过少,缺少互动交流,不注重宣传推广,使得创建的微信公众号流于形式,甚至成为“僵尸号”。谢镒逊[3]指出,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中存在定位不清晰,成为纸质期刊附属品;内容同质化,出版形式单一;宣传推广不足,服务模式单一的问题。黄锋等[4]研究指出高校学报的微信公众平台存在不受重视、功能结构建设不完善、平台和读者的互动交流几乎为零、消息推送不完善的运营现状。王志鸿等[5]认为目前通过微信传播科技期刊信息的效果不理想,其重要原因是微信平台的经营者缺少用户思维,未能真正从用户需要着手设定服务方式和推送服务信息。因此,期刊不能仅仅停留于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更要从读者和作者的需求出发,做好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后期维护和管理,借助微信这一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加快传播速度、扩大读者群体、提升读者服务,最终实现提高自身学术影响力的目标。
二、微信公众平台读者服务模式探讨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读者服务模块应具备原文阅读、目录浏览、过刊浏览、信息检索、收藏、转发分享、PDF下载等基本功能,为进一步推进科技期刊多媒体融合发展,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友好的使用体验,微信公众平台读者服务模块应该更加注重内容质量、互动交流、呈现形式多样化、定期精准推送以及多平台互联等方面的建设。
(一)坚持内容为王
内容建设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任何发展时期都应坚持内容为王。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定位是学术领域的专业公众号,在内容建设中一方面要保证论文具有高质量、高学术价值,通过热点论文、热评论文、编辑推荐、精品阅读等形式发布纸质期刊最新的优质论文,以满足研究人员对学术性、专业性以及深度阅读的需求,同时,可对纸刊论文进行二次编辑加工,将研究方法、主要结论等关键信息更换字体及颜色,并添加与论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比较直观的内容,方便读者在碎片化时间进行浅阅读。另一方面,需要增加行业动态、最新资讯、论文写作方法、科普知识、基金申报信息等原创文章,增强公众号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促进公众号的推广,获得读者长久的关注度,以内容优势获得发展优势。
(二)增强互动性,推进学术交流
互动是微信公众号的编创团队与用户、用户与用户就某些学术问题进行沟通、探讨的方式之一,有效的沟通能增强用户的黏性[6]。科技期刊编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和作者,但是传统的出版方式中这三者缺乏互动和交流,尤其是读者和作者之间更加缺少直接联系的方式,因此科技期刊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中要注重互动性的设置。
科技期刊在微信公众号可设置留言板块,为用户与编辑搭建互相沟通的平台。读者可通过留言板块获取公众号的增值服务,如订购推送内容等,对一些常见问题公众号可设置自动回复,方便用户及时获取信息,对于咨询类留言,公众号运营团队予以及时回复,提高与用户的互动频率。同时,在推送论文末尾设置留言、评论等功能,有利于读者和作者就论文细节、科研过程及时展开交流和探讨,对于存在分歧的点进行深度剖析,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科技期刊在公众号运营中要善于利用微信强大的交互性、即时性,以及转发、分享、评论等功能,为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将公众号建设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平台,激发科技创新。
(三)丰富内容呈现形式
科技期刊的论文是学者在模型分析、推导论证、软件仿真以及实验的基础上撰写的,因此大多数论文会出现图、表、数据、公式等,传统的纸质期刊因版面限制、图形不能缩放、内容形式单一等缺陷,并不能使读者获得很好的阅读体验,而微信公众号这一类新媒体可以改善此类问题。由作者提供科研过程的相关素材,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根据不同素材的特点进行加工、提炼、整合,在微信公众号上采用HTML阅读模式展示,不但可以提供原文,而且可以使图、表以原版色彩呈现,实现图表缩放功能,甚至可以链接科研过程的音频、视频、程序代码、模型文件等,又或者将实验原理以动画形式展现,使研究成果不仅仅以文字形式体现,更能以丰富、生动的多元化形式让整个科研过程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给读者,有利于读者掌握核心技术和创新点,促进学术成果的有效传播。
(四)定期精准推送
信息推送是公众号保持活跃度的关键因素,持续规律的信息推送能保持期刊公众号的生命力,保证订阅量的持续增加[7]。科技期刊的读者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或者企业研发人员,他们对该行业的学术成果和研究动态具有长期的关注度,因此科技期刊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信息进行收集、整合、挖掘,运用相关软件分析出读者关注的热点和领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读者创建个性化服务,将具有相同主题的论文进行主动推送,让读者及时接收到行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动态,实现科技期刊服务科研的使命。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在主动推送中应注重两个问题:(1)做到精准推送。科技期刊的读者关注期刊公众号多是因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并且能够迅速、便捷地获取行业信息和最新研究成果。所以对读者进行论文推送时既要保证推送论文的质量,又要使推送内容与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相匹配,保证推送内容与推送对象的需求一致。(2)定期推送。从推送方式看,定期推送对阅读量和在看量有显著正向的影响,定期推送比无规律推送的文章所获得的阅读量和在看量分别提高了7.3%和9.7%[6]。定期、有规律的推送能让读者保持固定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公众号获得读者的持续关注度,扩大公众号的影响力,使读者转化为潜在作者,为期刊扩大稿源,获得高质量稿件,进而推出更加优秀的出版产品,形成良性循环。
(五)多平台互联
目前,新兴媒体发展迅速,数字化出版的形式更加丰富,很多期刊多种出版方式共存,在做好纸质期刊的同时建立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开发手机APP、通过各大数据库优先出版。各种出版方式都有其特点和优势,为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各平台之间应建立联系。如在微信公众号设置知网、维普、万方、超星等数据库的链接,添加期刊官网网址链接、官方微博账号及手机APP下载链接,注明纸刊邮发代号及订购方式等;在纸质期刊及其他平台增加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让读者能够在多种传播方式之间按需切换。多平台互联使科技期刊形成了“纸刊+网络+新媒体”三足鼎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传播方式[8],让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三、结语
微信公众号不仅是传播期刊内容的平台,更是期刊品牌形象的展示。在期刊数字化、多种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科技期刊工作者在做好纸刊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已有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在科技期刊读者服务模式上注重优质内容建设、拓宽交流互动渠道、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定期精准推送、促进多平台互联,从读者需求出发,制定个性化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提升读者阅读体验,促进学术成果更加快速、广泛地传播。
参考文献
[1]宫在芹,朱拴成,毕永华,等.基于二维码的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与传播质量提升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09):983-988.
[2]初景利,盛怡瑾.科技期刊发展的十大主要态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06):531-540.
[3]谢镒逊.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问题与改进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7,3(02):63-64.
[4]黄锋,辛亮,黄雅意.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和运营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01):79-84.
[5]王志鸿,杨松迎,郭敏,等.基于微信平台的科技期刊内容服务策略及实现[J].编辑学报,2018,30(05):522-524.
[6]张兰,陈信凌.社科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9):1014-1021.
[7]李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建设的调研与实践——以《化工学报》微信公众号为例[J].编辑学报,2018,30(S1):95-99.
[8]刘钊.媒体融合下高校学报的微信公众号与网络运营现状和优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06):61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