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策略

2020-05-28 来源:《传播与版权》
  【作 者】邓婧、何婧: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服务是高校学术期刊转型的必然要求。高校学术期刊既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学术资源、明确的服务对象以及高水平的编辑人才等优势,也有内容资源单一、网络平台建设能力有限等劣势,所以,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高校学术期刊目前为止最主要的知识服务平台。通过分析高校微信平台使用的特点,对高校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提出四条策略建议,有利于优化他们的微信公众号的知识服务。

  【关键词】知识服务;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地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正在一步步地改变知识传播的媒介、载体、形式和方式,与之密切相关的出版行业必然也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知识服务是其必然要求。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目的就是为了“加快推进专业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有效聚集专业领域数字内容资源,推动国家知识服务体系建设”,为出版单位的知识服务转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高校学术期刊是重要的学术出版物,是学术研究理论成果发表、传播、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推动媒体融合以及向知识服务转型,也成为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的迫切问题。

  新媒体时代,微信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是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基于微信的传播特征,微信公众平台很适合被传统媒体借用进行更为有效的大众传播[1]。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学术期刊认证并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依靠学术期刊自身的专业性,可以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学术资源。微信公众平台可作为高校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一个窗口,值得研究其推动高校学术期刊知识服务转型的作用。

  一、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概述

  (一)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研究综述

  知识服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领域[2],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力。国内外学者对知识服务从定义、模式、特征等都进行了研究,比较而言,国外研究更多的是关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知识管理,包括知识资产管理、知识管理模式等[3——4]。国内关于知识服务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图书情报类方向、技术应用方向。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服务逐渐被国内学者研究。张晓林将知识服务的定义为“以信息和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5]”,此定义目前在国内研究中达到基本共识。黄思玉梳理了国内外知识服务研究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意义,对比了国内外知识服务研究的不同的侧重点,提出国内知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6]。部分学者也关注到知识服务在学术期刊中的作用,如沈丹、张福颖认为全媒体时代下,学术期刊必须向“互联网+”知识服务产业转变,强化知识服务,并分析了在学术领域利用新媒体提供知识服务的主要有四类主体及其各自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学术期刊在知识服务领域的优势劣势,并提出学术期刊进行知识服务的发展路径[7];陈卓、杨石华认为媒体融合是知识服务创新发展的底层技术因素,学术期刊要实现自身经济的内身增长就要发展新媒体技术,包括生产服务技术、传播服务技术以及学术增值服务技术[8]。有学者也关注到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术期刊知识服务转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如王妍、陈银洲梳理了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3个主要特征,并且以样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知识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移动应用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9];余沉分析了高校学报知识服务转型的知识资源基础、人才基础、网络平台基础,并针对高校学报的知识服务转型提出对策建议,包括知识服务转型的原则、转变服务意识和可尝试的知识服务模式[10];钱璐、越明瑞以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模式的现状,提出了针对现状应采取的知识服务创新[11]。

  (二)高校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特点

  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有着内容方面的优势,也有着技术方面的不足。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其中的一员,其知识服务有着自身的特点:

  1.高校学术期刊有一定的学术资源,并且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

  知识服务是面向知识内容的服务,知识量和知识内容的浓度是知识服务的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表征[12]。高校学术期刊在内容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无论何时,内容价值都是学术期刊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有了优质的内容,才能将其进行再加工,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产品。知识服务也是基于专业化的服务,高校学术期刊发表的多为专业化知识、前沿的知识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优质的学术内容能够保证其知识服务的质量。

  2.高校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对象较为明确,用户需求也较为明确

  知识服务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服务意识,与传统信息服务不同,知识服务强调注重用服务解决用户问题,这就需要重视和分析用户需求,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整合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并对知识产品作出评价。相对于传统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是双向的,更注重互动性和需求导向。高校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最主要的群体是高校的学者和学生,这两类对象既有发表学术成果的需求,也有获得学术信息、学术资源的需求,需求较为明确。

  3.高校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有一定的人才基础

  知识服务要求从业人员要对知识信息进行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这就必然对从业人员本身的素质和能力有较高要求。高校学术期刊的人才基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二是编辑。作者在高校学报发表研究成果,其成果的版权属于期刊,在后续的知识服务过程中,作者对知识内容可起着深度优化的作用。由高校学术期刊生产的知识产品,在作者的配合下,可做到更加细化、更加丰富、更为深入,有利于提升其知识服务的价值。高校学术期刊的编辑属于学术编辑,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具备较高的发现知识的能力,高质量的编辑队伍,也是提供专业化知识服务的保障。

  4.高校学术期刊内容资源较为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和集成各种资源,知识服务集成性不足

  知识服务是基于集成的服务,采取开放式服务模式,通过系统集成、服务集成、团队工作等多种方式联合、协调,利用多种知识、资源、人员、系统、服务来组织和提供服务[5]。高校学术期刊的内容资源主要是学术文章,较为单一,不是多样化的动态资源。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也是传统的来稿—刊发流程,还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的信息服务层面,未能完成向集成服务模式的转变。

  5.网络平台建设能力有限

  学术期刊要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需要打造数字出版平台,建立内容资源数据库;基于数字出版平台,构建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通过会议服务、新刊推广等方式促进全媒体知识服务融合发展[13]。这就要求不仅需要打造数字化平台的专业工作人员,还需要较为充足的资金和有效的管理。高校学术期刊目前的人员主体是编辑,大多数编辑部体量较小,大部分编辑审稿和采编的工作量已经非常饱满,很难有时间再去设计和提供基本工作以外的服务。高校学术期刊财力资源也非常有限,在平台建设上可以说是基础薄弱。目前,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的网络平台主要有学报门户网站和依托于微博、微信进行运营的微平台两种形式。

  由上述分析可见,微信公众号是目前高校学术期刊非常重要的知识服务平台,因此讨论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知识服务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在现有条件下提供合乎其定位的知识服务。

  二、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

  根据前面论述,微信公众平台是目前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知识服务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在微信基础上的新增模块,有利于个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将信息精准推送给目标人群,从而与用户之间建立全新的社交关系网。它的功能十分丰富,包括多媒体信息大规模推送、定向推送、一对一互动、多样化开发和智能回复等。微信公众号目前分为订阅号与服务号,运营主体是组织(比如企业、媒体、公益组织)的,可以申请服务号,运营主体是组织和个人的可以申请订阅号,但是个人不能申请服务号[14]。

  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的主要特点在于:申请微信公众号的机构在给用户提供服务时,都是把每一个用户看作单独的个体,针对对象进行点对点精准推送,这就使信息到达的精确度极高。由于把用户看作个体,其传播内容具有私密性和即时性,传播的双向性、互动性也随之增强,从而建立全新的社交网络。微信公众号是在服务单个用户的基础上,建立用户共同需求的交集。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时代下的知识服务转型,要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即高校学报的内容优势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相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基于它的传播特点顺势成为目前高校学术期刊提供知识服务的主要平台。

  高校学术期刊与一些大型企业或专业机构相比,没有足够的人力、资金、技术、资源去打造市场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高、集成性高的知识服务平台并进行专门的管理和维护,大部分大高校学术期刊选择用微平台的方式进行知识服务转型,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管理运营相对便捷简易,对于体量较小人员较少的高校学报来说编辑也能维护和运营,因此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可以说是高校学术期刊最主要的知识服务平台。高校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自定义功能一般分为:(1)介绍期刊情况,包括期刊简介、栏目简介、联系方式、征稿启事等;(2)与稿件采编有关,包括在线查询文章,查询稿件进程以及可以直接跳转到期刊网站查询;(3)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上阅读,如期刊目次、文章摘要、推荐阅读的文章等。功能板块较为固定和大众化。

  三、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知识服务的策略建议

  有学者研究发现,和传统主流平台相比,学术期刊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平均阅读量会更高,且具有引用优势[15]。也有研究将微信公众号学术交流的客体分为迷茫型、问题型、搜寻型、评估型四类[16]。与迷茫型和问题型用户相比,搜寻型和评估型具有更强的用户问题意识,有较强的搜寻能力,评估型用户会对获取到的信息产生怀疑,从而评估该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科学性。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用户一般为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学术,其学术交流的客体更多为搜寻型和评估型用户,他们的需求非常明确,因此在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知识服务的过程中,要从重视用户的需求出发,分析需求,解决问题。

  (一)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对象需求层次分析

  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的对象的需求可以说就是学者们使用微信公众号的需求。有学者对科研工作者使用微信公众号获得信息的需求展开过调查,发现获取需求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审稿进度查询、热点文章推荐、最新录用的论文题目、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当前目录/过刊目录、在线检索相关论文、资讯(包括期刊介绍、期刊动态、引用排行)等[17],相对于拥有几百上千万粉丝的大V学术公众号来说,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的群体更为小众,用户黏度不够强。学者们关注某一高校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的目的比较直接,既有获得此期刊学术成果的需求,也有在此期刊发表学术成果的需求,他们是否会长期关注公众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跟此期刊有作者或者潜在作者的关系。

  (二)根据知识服务平台即微信公众号的定位选择不同的微信功能

  不同的定位对微信功能的选择不同。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每天都能向关注的粉丝推送一条信息,推送的信息在订阅号文件夹,不会提示推送;服务号每周可群发一条信息给粉丝,共计每月4条,推送的信息会显示在聊天列表并提示用户。由订阅号和服务号的特点可知,订阅号更偏向于提供资讯信息,需要用户主动点进订阅号文件夹获取,服务号更偏向于服务,对于每一个用户来说,它是点对点实现了传播,信息到达几乎是百分之百。如何把握期刊知识服务平台的定位,在考虑用户需求的同时要对自身情况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对于高校学术期刊而言,如果自身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并且有能力有人力将其变为适宜微信阅读的知识产品,那么订阅号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订阅号需要运营者能够尽量高频率地更新公众号的内容,长期不更新的订阅号对用户将不再有吸引力。另外,在进行微信推送的过程中,如果推送的内容并非原创,还应考虑版权问题,比如未经允许就转载或推文网络配图未标明出处来源等问题。高校学术期刊刊发的大多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论文,篇幅长可读性不强,再加之学术期刊出版周期也较长,原创内容的稀缺让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存在较大压力,而如果为了吸引用户、增强用户黏度去转载其他微信作品,自身著作权意识再有所淡薄,很容易造成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侵权风险。服务号的特点在于虽然它每月只推送4条信息,但是它可以实现信息直达,只要用户关注了该服务号,无论他愿意与否,对每条服务信息都是即时被动接收,传播的时效性较强,对于一些出版周期较长、原创微信内容较为缺乏的高校学术期刊来说,服务号可实现定期、有针对性地传播,传播的内容可精炼浓缩为用户最为关心的内容信息,从而实现精准推送。

  (三)微信公众号针对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细化

  根据上述分析,高校学术期刊应围绕用户需求优化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定义功能菜单。

  1.针对用户发表学术成果的需求,可分为采编、排版两个部分

  在采编阶段,用户希望充分了解期刊,包括期刊的出版周期、常设栏目、特色栏目、主要刊文方向、审稿进程和周期、投稿流程、期刊联系方式等,在主要功能菜单的设置上应该体现这些方面,可与期刊网站相连接,有条件的期刊可以进行当期目录推送,设置可用关键词搜寻相应文章。知识服务是融入用户之中和用户决策过程的服务,它要求用户和服务者的联系和关系要更明确更紧密,对于用户来说,服务人员应是“具体的”“有形的”。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接告知需求,编辑要经常查看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并在48小时内及时回复,为用户答疑解难,提高服务质量。在排版阶段,有技术条件的编辑部可实现期刊采编系统与微信公众号相关联,由于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它的传播内容也是私密的、即时的,与微信公众号相关联之后的排版系统,编辑需要作者确认校对时就可以直接用排版系统经微信平台发通知给作者,作者收到信息可及时修改,并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接与编辑即时交流,从而提高编校的效率。由于作者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才能获得此功能,解决的又是用户的需求问题,也可以有效地提高用户黏度。

  2.针对获取学术成果的需求,除用户按需搜索外,还需对其进行精准推送

  微信时代是“浅阅读”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快餐性、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如果将极为学术性的内容直接推送给受众,往往不易被用户接受,达不到传播的效果。因此通过微信推送的知识服务内容需要经过筛选、加工,使其变为适应微信传播的信息和单元。在内容选择上,可以选择当期目次、当期文章摘要这些精炼过的内容,在推荐阅读的论文选择上,应选择篇幅适中、可读性强的文章,或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版式排列上要注意文章推送要增加参考文献引用格式和DOI号,便于读者引用和电子文献的传播。在传播的方式上尽量做到传播的多样性,可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将传播内容丰富化精细化趣味化,但是要注意版权问题,来源要标明出处。另外,推送时还应注意推送的内容格式,可运用第三方平台编辑论文,以便知识内容适合手机阅读和微阅读习惯。

  (四)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双方传递反馈信息的互动性,探寻期刊—作者关系新的可能性

  微信的传播主体即用户群体非常精确,它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使传受双方的关系更为密切。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知识服务、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平台,相较于严肃的传统纸媒来说,它的传播更为灵活自由,有利于进行学术活动“社交”。传统的学术出版以作者投稿开始,经一系列编辑流程,至作者的学术成果刊发结束,这个流程是单向的,作者、编辑、读者之间关系较为简单。在知识服务转型下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探寻期刊与作者关系的新可能,面对微信浅阅读时代,学术论文作为期刊知识服务的内容之一,可以进行单元化的处理以适应微信阅读,作者、编辑、读者以知识内容为线索,串连成新的双向互动关系。作者、读者身份在平台上可实现互换,读者在获取学术成果的过程中同时也有可能是潜在作者,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已单元化了的知识内容来进行反馈、质疑、交流。编辑同时是服务者,可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也可以创新服务策略,对于读者的反馈,编辑可以发挥作者的知识创造能力,让作者加入知识内容生产中来,作者可以为内容的单元化提供配图、数据以便知识内容更为丰富,但是其中产生的新的价值应该如何分配和管理,还需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证。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服务是高校学术期刊转型的必然要求。高校学术期刊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学术资源、明确的服务对象以及高水平的编辑人才,这些都是其知识服务的有利条件,然而,体量小、资金少的劣势也造成了其专业化人才缺乏、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不足等情况。所以,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高校学术期刊目前为止最主要的知识服务平台。在使用微信平台进行知识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把握用户需求,并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根据微信的传播特征,生产适应其传播的知识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探寻知识服务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孟韩博.考虑用户知识特征的在线知识服务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3]SIMARD A,JOURDEUIL P.Knowledge Services:A Synthesis of Best Practices[M]:Ottawa:Defence R&D Canada-Corporate,2012.

  [4]DALKIR K.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Second Edition)[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1.

  [5]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6]黄思玉.国内外知识服务研究评述[J].情报探索,2014(7):46-50.

  [7]沈丹,张福颖.知识服务——学术期刊高效传播之路径[J].新闻传播,2018(15):10-12.

  [8]陈卓,杨石华.内生增长理论与媒体融合视阈下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创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05):112-116.

  [9]王妍,陈银洲.基于移动应用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072-1077.

  [10]余沉.高校学报知识服务转型升级的可行性及对策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9,33(03):108-111.

  [11]钱璐,越明瑞.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知识服务模式探析——以新闻传播类期刊为例[J].今传媒,2019,27(07):73-74.

  [12]赵庆来.应对知识服务要求的学术期刊出版变革[J].中国出版,2019(07):27-31.

  [13]王怡冉,刘杨.知识服务视域下学术期刊出版转型研究[J].创新科技,2018,18(11):75-77.

  [14]百度百科.微信公众平台[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4%BF%A1%E5%85%AC%E4%BC%97%E5%B9%B3%E5%8F%B0/1488140?fr=Aladdin.

  [15]丛挺,明蔚,张蕾,等.移动场景下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的实证研究[J].出版科学,2019,27(03):74-81.

  [16]侯璐.科研类微信公众号学术信息交流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17]马勇,赵文义,孙守增.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选择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09):77-8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