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三条主线助力我国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

2020-05-28 来源:《传播与版权》
  【作 者】张阔:北京赛迪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摘 要】学术出版物是各学科各领域学术研究人员共有的宝贵财富。为了助力我国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抓住三条主线,层层发力、精准施策:站在文化传播高度,深化微观机理研究;立足学术出版视角,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注重学术内容价值评估,健全财务经济评价体系。

  【关键词】学术出版; 高质量发展; 文化传播; 体制机制创新; 价值评估

  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首次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2019年10月28日召开的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强调,建设一流学术期刊是新时代科技、文化与学术发展的需要[2]。为了助力我国实现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这一美好愿景,必须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层层发力、多措并举:站在文化传播高度,深化微观机理研究;立足学术出版视角,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注重学术内容价值评估,健全财务经济评价体系。

  一、深化文化传播微观机理研究

  (一)探索和把握文化传播特性与现实世界微观体系的共通性

  探索文化传播的多重特性。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科学论证工具,把握文化传播的波粒二象性{1}。构建文化传播波动模型,明确模型中各变量各参数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形成逻辑严密的模型求解方法,探究求解结果展现的文化意义。定义文化传播基本结构单元,研究基本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文化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提出文化传播的有效支配手段。推测文化传播存在波粒二象性以外特性的可能性。

  (二)明确和深化“四全”媒体[3]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探究全程媒体时间和空间传播特性,理解全息媒体传播影响力{2}和视角{3}属性,审视全员媒体发起者{4}、受众{5}角色定位{6}和转换机制,注重加强全效媒体传播效率效果评价。运用“四全”媒体传播范式中时间、空间、幅度、相位、传播源、接收端等各变量各参数,充分加强文化传播波动模型完备性,加深明确文化传播基本结构作用规律,全面深化文化传播效率效果。

  (三)推敲和研判文化传播的微观效应

  观察势垒穿透{7}效应在文化传播中的表现形式,感受文化壁垒作用下的文化渗透效应,推敲文化壁垒作用下加强文化渗透效应、破除文化壁垒的策略。合理利用文化传播PN结效应。研究文化传播PN结效应下发起者、受众的单向导通性,研判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方式方法。探求文化传播PN结效应反向击穿条件,增强发起者、受众的互易互通性,寻求破除发起者、受众传播障碍的途径。

  (四)理解和领悟文化传播的融合效应

  理解5G、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文化传播波动模型、基本结构单元的改造和变异作用。探究新兴产业与文化传播的耦合作用{8}。运用多物理场手段,领悟新兴产业对文化传播形态的影响。

  二、探索学术出版体制机制创新

  (一)厘清和界定文化传播、学术出版等概念的异同

  深入认识学术出版在文化传播中的特殊性{9}。建立基于前期、准备、实施、运营、后评价五阶段的文化传播规范,明确发起者、受众等利益相关者在各阶段的职能职责。完善基于审、编、校、排、印、发的六阶段学术出版规范,鼓励审稿者、编辑者、作者、读者等学术出版参与者加入CY/T系列学术出版规范[4]研究和制定队伍。

  (二)引导和推进学术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胆起用吸引优秀稿源的机制,大力协助非主体学术期刊摆脱无稿可用的局面,切实增强各类学术出版物成长性。构建社会文化力量为学术出版单位推荐优秀学术作品的体制机制。引进学术出版单位与社会文化力量合作(Publisher-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建立新型PPP模式合作框架,优化PPP模式风险与收益分配机制。引导社会文化力量自觉掌握和遵守学术出版流程和规范。制定合法依规、公正公开的社会文化力量荐稿初筛流程和规范。做好初筛环节与“三审三校”流程的界定和衔接{10}。

  (三)引领和支撑学术出版新生态

  大胆吸纳学术作品各构成元素的写作风格创新,鼓励不千篇一律的学术文采。探索形成学术小品(academic essay){11}、学术记述(academic narration){12}等新型学术作品类别。鼓励独立学术研究人员参与新型学术作品撰写,增强和激发学术创新活力。灵活运用激励机制,鼓励科研单位促进内部学术研究人员加快成果转化,鼓励科研单位为内部学术研究人员在自办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作品制定高于普通标准的奖励办法[5]。鼓励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和转行学术研究人员站在更高起点,深入开展基于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原有学术成果的独立性延伸研究。构筑促进社会化、体制外学术研究人员成长的学术出版平台。

  (四)构建和强化学术出版救济机制

  推进学术出版从“同行(háng)评议”向“同行(xíng)评议”跃变,营造学术出版利益相关者共同前行的学术氛围[6]。客观认识同行(háng)评议在学术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公允对待“非正常原因”退稿现象,准确把握学术观点之争与学术价值评估的关系。充分发挥容错机制优势,理性看待失败案例、阴性结果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学术启示效用和出版价值{13}。妥善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优势,形成投稿追溯互通机制,做到收稿日期互通、投稿记录互通、审稿意见互通、申诉意见互通{14},切实保障学术研究人员首发权。

  (五)推动和夯实编务学科和编务职务体系建设

  明确编务的广义和狭义概念{15}。贯彻“编务工作对编辑部的重要作用就好比国务院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理念,加大各学术出版单位对编务岗位的重视力度,大胆构建以“主编—编务—编辑”为主线的“决策—协调—执行”组织管理机制。成立《编务学》学科专家组和教研团队,设立编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培养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编务人才。建立细化的编务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建立以助理编务、编务、编辑室主任、编辑室总务主任为主线的初级、中级、高级、正高级编务专业技术职务。创造编务人员多重职业发展道路,鼓励成长性好的编务人才结合自身实际向编辑、经济、会计等系列岗位转型。

  三、健全学术内容财务经济核算体系

  (一)规划和创新学术出版单位财务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明确学术内容财务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异同{16}。做好学术内容经济效益分析,正确反映学术出版对社会经济的净贡献,科学评价学术出版规划的经济合理性。建立健全侧重于经济效益评价的学术出版单位经营人员考核机制。规划编制侧重于经济效益分析的知识资源资产负债表、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经济效率表。妥善对待各类与学术出版相关的收入与支出,原则上允许学术出版单位将各类资助作为营业收入的一部分,一般不允许将事关学术内容建设的投资、所得税、贷款利息等合理支出作为量化考核的减分项。

  (二)形成和完善知识影子价格体系

  发挥影子价格理论[7]优势,建立健全知识影子价格测算方法。注重把握知识作为出口物、进口物、产出物、投入物时的影子价格。允许采用支付意愿法和受偿意愿法等充分考虑受众意愿的知识影子价格测算方法。加强知识增值潜能分析,允许把知识增值潜能作为知识影子价格的一部分。鼓励财经制度完善的地区和学术出版单位采用成本分解法测算知识影子价格。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术出版单位采用线性规划法乃至非线性规划法测算知识影子价格。付诸长期不懈努力,推动学术出版人员实际工资向影子工资趋同。

  注释:

  {1}这里是一种借喻。文化传播特性必然与波粒二象性等微观特性存在诸多异同,因此后文涉及的文化传播波动模型也可能与Schrdinger方程大相径庭,但这不影响思想方法的科学性。

  {2}物理中指幅度。

  {3}物理中指相位。

  {4}测量系统中指传播源。

  {5}测量系统中指接收端。

  {6}发起者、受众均可能是出版者、作者、读者等角色的一种或多种。

  {7}“势垒”同下述的“壁垒”,“穿透”同下述的“渗透”。

  {8}指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作用机制。

  {9}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出版与传播的本质区别。

  {10}初筛通常是初审的前置环节。初筛与初审是完全独立的,不可相互替代。

  {11}通常以说明文、议论性散文的形式撰写。

  {12}通常以记叙文的形式撰写。

  {13}就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也强调,“基础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研究过程中的结果、不成功的试验以及不理想的结果都可能具有参考价值,即使失败的经验也是有价值的。”如有此类情况,仍应鼓励出版,引导学术研究人员具体描述研究过程,列出试验条件、现象等要点,其目的是总结经验,使其他学术研究人员少走弯路。

  {14}例如,作者甲创作完成学术作品A后向期刊1投稿,期刊1于2019年1月1日收稿。2019年4月1日,期刊1向作者甲反馈了审稿意见,作出了退稿决定。作者甲仔细研读了审稿意见,根据合理成分对稿件进行了完善,针对不合理成分写出了书面申诉意见。2019年5月1日,作者甲向期刊2投稿,同时附上了与先前投稿相关的审稿意见和申诉意见。期刊2认定投稿记录和相关材料真实有效,认为作者甲申诉意见言之有理,稿件具有较高创新性,并于2019年5月10日作出了录用决定。2019年5月25日,学术作品A正式出版于2019年第5期的期刊2上,其中标明收稿日期为2019年1月1日。

  {15}狭义的编务是指从事编辑部日常支撑性事务的人员或岗位,而若从字面上理解,广义的编务可以涉及编辑部一切事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义的编务甚至高于编辑。

  {16}广义的经济效益分析,是按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采用社会折现率、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影子价格等经济分析参数,从事物对社会经济所做贡献以及社会为事物付出代价的角度,衡量事物经济合理性的一种分析方法。从这个角度讲,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注定是相统一的,而经济效益与财务效益往往是不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央广网.习近平治国理政“100句话”之: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N/OL].2016-06-10.http://news.cnr.cn/dj/20160610/t20160610_522366922.shtml.

  [2]新华网.2019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京举办[N/OL].2019-10-30.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9-10/30/c_138515088.htm.

  [3]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N/OL].2019-03-15.http://www.wenming.cn/ldhd/xjp/xjpjh/201903/t20190315_5040830.shtml.

  [4]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EB/OL].http://hbba.sacinfo.org.cn/.2019-12-03.

  [5]关于博士生在《石油科学通报》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规定[EB/OL].2017-10-11.http://www.cup.edu.cn/graduate/degree/managementfiles/151626.htm.

  [6]张阔.工程技术类学术期刊发展思路探究——以《工业技术创新》为例[J].科技传播,2019,11(14):8-10+16.

  [7]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