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郑乐乡:气象出版社总编室
【摘 要】在科技书刊编辑的职业规范和把关作用方面做论述。科技书刊编辑的职守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稿件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文字润饰等方面的考虑上,此外,还应包括读者品位、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考虑。通过对书稿在选题、组稿、审稿及加工整理每一环节的分析,综述了科技编辑如何发挥主体作用,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与作者一道把更好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关键词】科技书刊;编辑;职守;作用
《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中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如此。编辑工作的质量决定出版物的质量,是实现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市场对编辑工作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编辑工作既要适应市场,以多方面、多层次的优质出版物满足读者需要;又不能片面地追逐市场,以市场为唯一导向,降低工作的要求和出版物的品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出版业发展的规律,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由此可见,编辑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都要严格把关,还要妥善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编辑的工作职责一方面要求编辑懂得什么样的稿件可以无保留地接受出版,什么样的稿件应该拒绝接受,什么样的稿件即使不够完善也可以接受下来;而另一方面则要求编辑必须将待出版的材料尽快地加以修改完善并做成读者所能接受的形式。因此,编辑的职守和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稿件做出准确的判断。从编辑“职守”角度看,书稿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质量已经达到出版水平;二是稿子质量很低,明显未达到出版水平,即便经过修改也不能达到出版水平的;三是介于两者之间,要经过修改才能做出判断的。对于以上情况,应当分别以采用、退稿、退修(退作者修改)的方式进行处理。一个有责任感的编辑,不能良莠不分,把优秀的稿子退掉,把低劣的甚至有害的作品提供给读者。这是编辑发挥“把关”作用的首要任务。
二是对稿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决定采用的稿件中,往往在某些次要方面还有应该修改补充的地方,对它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促使稿件进一步完善;对不宜采用的稿子,诚恳指出其优缺点,对作者也有帮助;需要修改的稿件,更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之提高质量,达到出版水平。这是编辑发挥“把关”作用的积极态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编辑的职守和作用,无论其是判断稿子能否采用,抑或是提出建设性意见,都离不开对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都要求编辑要有很强的把关意识。具体来讲,这种把关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稿件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文字润饰等方面的考虑上,当然,这里面还应包括读者品味、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作者和读者群不同,考虑问题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但编辑应具备什么样的把关意识,大体上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稿件的思想性是在编辑职守意识中应当首先考虑的内容
编辑在处理稿件过程中,始终要重视稿件的思想性、知识性,科技方面的作品也不例外。在考虑一部稿件的思想性时,应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稿件的内容不能违背国法,这是各类书刊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在科技类书刊中,技术专利是否属于机密,或是否属于可以公开发表的成果、数据等,都要严格把握分寸;此外,不能出版那些违反国家法律和政策而生产违禁产品的技术书刊等。
第二,要注意稿件的思想倾向问题。科技类书稿虽然不属于政治类,但也会在字里行间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如对历史文化的赞美或贬抑,对风土民俗的歌颂或奚落,对经济力的如实评价或刻意嘲讽,对民族、对国家的褒贬,对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方面的思想倾向性,如遇倾向不正确的书稿,要明确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要保持稿件积极的教育意义。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政治属性的,如果科技类书刊正确地反映了它的研究对象,并为实践所证实,就应当认为已经具有了基本的思维质量,在思想方面是正确的。对于科技类稿件,不应当任意把科学问题拔高为哲学问题、世界观问题以至立场问题等,这样做,实则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任何一种书稿都是一种精神产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都承担一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都要对读者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稿件的科学性是编辑把握稿件价值的重要尺度
科技书刊不仅要告诉人们正确的观点,而且还要给人以科学知识,在科技编辑把关意识中要十分注意稿件内容是否符合科学性,例如:取材是否确凿可靠;概念和定义是否正确;论点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是否实事求是,清楚有力;学术著作是否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或创见;应用技术著作的适用性、可靠性如何等,均要加以考虑。当然,编辑不是“万能博士”,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是专家。因此,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加以判别:
首先要深入理解、掌握稿件的观点、论据和脉络。编辑在审阅稿件时,不能走马观花,而要集中精力,深入进去,把稿子的内容真正搞清楚,对于稿件的每一个论点、论据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编辑在工作中,要善于对稿件提出问题,如果提不出问题,就谈不上进一步思考和分析,提问题的思路不正确,也会妨碍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同时,编辑的把关作用可以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发挥。
其次是进行广泛比较。一部稿件的科学性如何,学术方面是否有新见解,不广泛比较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如果对稿件的内容还不够了解,就应当在审读之前或审读的同时去了解和掌握同类稿件或已发表的作品。比较的范围越大,方面越多,思路就越开阔,效果就越好。编辑的业务素养在于积累,这种比较对于提高编辑自身素质、发挥好把关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是客观分析和评价。对稿件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广泛比较之后,就能对稿件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有了大体了解,但这还不等于有了正确评价和判断。考虑一部科技类稿件有无学术价值需要分析对比,进行认真的分析对比才有可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主要应当从理论上分析它的论点、论据是否站得住;从资料来源上分析它引用的东西是否真有根据、有否断章取义、解释是否合理;此外,还应当从逻辑上、篇章结构上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稿件作出客观分析和评价、发挥好编辑把关作用。
当然,科技书刊编辑应当具备较广博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但必须具备这方面的把关意识并掌握和运用上述方法,才能在把握稿件的科学性,正确评价和判断稿件的真正价值。
三、稿件的文章系统性是编辑判断稿件水平的重要标准
稿件的作者在写文章时,有一定的思维逻辑,有一定的顺序、条理,所谓“顺理成章”,这就是系统性问题。编辑在考察稿件的系统性时应考虑两方面问题:
一是形式上的系统性。形式上的系统性主要是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以至各段落间的系统性。比如有的语句孤立来看没有多大问题,但结合上下文来看就不太符合逻辑,含有许多语病,在科技类稿件中较多地表现为因果关系表达上有欠缺:比如因果脱漏(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因果不明、因果混乱、因果重叠等,都需要在编辑把关中提出意见或修改。
二是内容的系统性。稿件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不同,内容的系统性没有一定之规,但是,不论是何种写作方法,何种表现手法,都要求自成一体,这是编辑人员需要认真把握的。科技类书稿一般应当是在材料充分的基础上着重推导,最后得出某个结果和结论。因此,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深入,逐渐展开,应当是一定的可接受性和积极思维的统一。书稿内容的系统性最重要的是全稿的系统性。全稿件内容应当是有序衔接、逻辑合理的。书稿章节衔接不佳,全稿或部分内容轻重失当,篇章层次不合理,分述缺乏逻辑等,都影响了全稿上下贯通,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些问题都是在编辑把关中需要考虑和加以修正的。
四、稿件的文字润饰是编辑的重要工作
文字的修改、润饰是编辑在稿件把关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说来,对于论点、材料和篇章结构上的问题,编辑提出建设性意见后,可以商请作者自己修改,文字上的毛病,就很难期望作者按照汉语规范化的要求改顺改好。对于决定采用的稿件,编辑应当不惜精力地逐字逐句做好文字加工工作。科技类书刊编辑的文字把关意识主要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修改不通顺的句子。科技类稿件作者思路更多的是集中于科技原理正确与否的阐述上,而在语句通顺上失于推敲,对于文中的语法错法、逻辑混乱、修辞不当等问题,编辑都有责任加以改正。
二是改正生造的词语和简称。科技类书刊的受众是广大读者,科技类书刊的功能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知识,稿件中出现一些只有作者自己明白的生造词语和简称,就会削弱甚至破坏这种功能。
三是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在出版物中出现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并非小事,它不仅反映着作者的文字修养,也反映着出版社的出版质量。因此,编辑必须提高工作责任感,处理稿件时集中思想,避免由于偶然的疏忽而让差错蒙混过关。
四是改正不规范用字用词和体例格式。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化,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编辑把关中有很大的工作量。此外,在书刊编辑体例、格式上,要遵循国际与国内通行范和惯例。在这方面,编辑要熟悉国家有关部门的法规和规定,熟悉有关科技书刊工作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把好编辑加工关口。
五是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科技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载体,科技类书刊中要用到大量的科技术语,用词不规范,就会造成概念和理解上的混乱,影响科技思想和科技成果的交流。作为科技书刊的编辑,要十分熟悉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规范和标准,以更好发挥科技书刊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功能。
综上所述,科技书刊的编辑在选题、组稿、审稿及对书稿加工整理的全过程中,都应当明确自己的职守和作用,每一环节中,都要有很强的把关意识,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与作者一道把更好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参考文献
[1]王银平.气象科技论文写作与编辑要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9.
[2]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EB/OL].https://baike.so.com/doc/5000799-5225277.html.